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 | 课件 | 教案 | 素材 | 作文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 | 教师 | 读物
  
  
位置试卷下载 >>高考试题 >>高考模拟试卷 >>安徽省 >>

安徽省黄山市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期末)语文试题

  
安徽省黄山市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期末)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素食自古以来是中华文明的饮食传统,中国以及整个东亚,饮食皆以谷物和蔬菜为主,与西方以肉为主的饮食习惯是不同的。舌尖之上是对美的品味,舌尖之下是文化精神的倾向。 
中国古代素食传统有着深厚的国学蕴涵,饱含着动物关怀精神,包括爱惜、同情和敬畏。其中敬畏之心,是相对于现代动物伦理所独有的精神特质。“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将动物视为生活资源,但怀爱惜之情有节制地取用,是古代中国关怀动物的主流思想。熟知的典故,如成汤“网开一面,德至禽兽”、子曰“钓而不纲,弋不射宿”等,主张有节制地捕猎动物。爱惜动物是“仁心”的发露,为政者以爱惜动物作为施行仁政的表态,在后世已成中国政治传统。如北魏孝文帝“至十五,便不复杀生,射猎之事悉止”,唐文宗下《禁弋猎敕》“保兹怀生,下遂物性”。
从人类认识的进程来看,在认识到万物与我是有区别的截然两物之后,再认识到万物与我的本原一体,是更深刻的认识。古代中国早有“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庄子•天下》)的哲学命题。深切地从动物生命身上直接体认这种思想,以恻隐之心同情动物,《孟子》最初表达了这种思想:“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晚清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指出,鸟兽与人同本而至亲,“知识灵明,其去人盖不远矣,其知痛苦亦甚矣”,主张戒食动物,并预言未来世界一定是素食的社会。对动物的恻隐之心,是在思维深处对“浑然与物同体”的默会体认。在此意义上,同情是一种超越语言的直接认知,这在中国哲学中称为“良知”,即一种不假思索的善意。
当代学者乔清举创见性地将祥瑞动物列入动物生态伦理的范畴,以麟凤龟龙四灵为例指出了“动物作为自然的神性标志的生态意义”。对中国思想有深切领悟的法国先贤史怀泽,曾提出“敬畏生命”的伦理思想,认为一切生命都是神圣的,包括那些从人的立场来看显得低级的生命。不过,“敬畏生命”落实到动物后是同情,与古代中国对祥瑞动物的敬畏之心是有区别的。换言之,在史怀泽的思想




 点击本地免费下载

相关资料

  安徽省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
  安徽省蚌埠市2017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查考试语文试卷
  安徽省合肥市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安徽省淮北市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安徽省“皖南八校”2017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
  安徽省2017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
  安徽省蚌埠市2017届高三第一次模拟测试语文试题
  安徽省淮北市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安徽省江淮十校2017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
  安徽省安庆市2017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新考纲试卷
  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六校联考2017届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安徽省“皖南八校”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
  2017届安徽四校高三十月联考语文试题
  2016年高考语文试卷全国I卷(余雯解析版)
  安徽省江南十校2017届新高三摸底联考卷语文试题
  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安徽省“江淮十校”2017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2017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安徽省合肥市2017届高三调研性检测语文试卷
  2016年高考全国I卷满分作文:成绩如叶,勿一叶障目
  2016年高考语文全国卷I标杆作文:让教育如春风拂面
  2016年全国卷I高考满分作文(2篇)
  2016年高考语文新课标全国I卷(解析版)
  2016年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全国卷I卷)
  安徽省“江南十校”2016年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安徽省池州市2016年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安徽省“江淮十校”2016届高三联考语文试卷
  安徽省合肥市2016年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安徽省教育厅2016年高三语文调研性测试题
  安徽省蚌埠市2016届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查语文试卷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