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 | 课件 | 教案 | 素材 | 作文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 | 教师 | 读物
  
  
位置试卷下载 >>高考试题 >>高考模拟试卷 >>辽宁省 >>

辽宁省抚顺市2017届高三3月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辽宁省抚顺市2017届高三3月模拟考试
本试题卷共10页,22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中国美学史上,伴随着审美境界由偏于外在之物发展到心物和谐,然后再发展到偏于个体情感的变化,中国审美艺术情感本体经历了由集体主体到理性主体,然后由理性主体再到感性主体的迁移过程。
    先秦两汉时期,在个体与集体的关系当中,审美的主要艺术情感本体是向集体主体倾斜的,作为集体情感的“志”是艺术表达的重心,比如出现比较早的《尚书•尧典》当中,最早提出了“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另外,《庄子•天下篇》谈到“诗以道志”;《孟子》当中提出“以意逆志,是为得之”等等。一直到写成于东汉时期的《毛诗序》,在总结文艺的本质特征时仍然说“诗者志之所之也”。
    而“缘情”说取代“言志”说,这是中国美学在魏晋时代出现的重大转折。审美艺术情感本体由集体主体开始向理性主体迁移,然后由理性主体再向感性主体迁移。从诗歌创作实践来看,建安诗人学习汉乐府民歌,树立了“建安风骨”这一美学规范,他们的作品中关注社会动乱、民生疾苦,政治理想高扬,但是也开始显示出强烈的个性以及对人生的思考,虽然有“诗言志”的成分,但是审美艺术情感本体由集体主体开始向理性主体迁移。在汉末这个空前黑暗混乱的时代,有很多敏感的文人已经开始对家国意识失去了兴趣,而把关注的目光转向了人自身。从诗歌发展史上来看,汉末出现了完全表达诗人个人情感、重视个体生命意识的诗歌作品,比较典型的如《古诗十九首》,这些作品或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别绪,或抒发文人士子的伤时失意,审美艺术情感本体由理性主体再向感性主体迁移。
    在诗歌理论方面,西晋时期陆机的《文赋》提出“诗缘情而绮靡”的口号,表现了中国艺术精神的真正自觉。南朝刘勰所作的《文心雕龙》一方面认为先秦时“诗主言志”,另一方面又专设《情采》一篇,“情”指称文艺作品内容,又在第三十一篇《物色》中以“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来描述艺术的审美创造过程,明显表现出以“情”代“志”的倾向。
    钟嵘《诗品序》中提倡诗歌应有感而发,倾向于物我统一,强调主客观结合。《诗品序》开篇说:“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




 点击本地免费下载

相关资料

  辽宁省大连市2017届高三3月份测试语文试卷
  2016年辽宁省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模拟测试语文试卷
  2017年辽宁省葫芦岛市普通高中高三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辽宁省沈阳市郊联体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2017年沈阳市重点学校联合体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辽宁省铁岭市协作体2017届高三第四次联考语文试卷
  辽宁省葫芦岛协作体2017届高三第二次考试语文试卷
  辽宁省铁岭市六校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联考语文试卷
  辽宁省六校协作体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辽宁省葫芦岛市六校协作体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初考试语文试卷
  2016年高考(全国卷II卷)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2016年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全国卷II)
  辽宁省锦州市2016年高三质量检测语文试卷(一)
  辽宁省沈阳市2016届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卷
  辽宁省辽南协作体2016届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辽宁省大连市2016届高三下学期双基测试语文试卷
  辽宁省大连市2016届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辽宁省抚顺市2016届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辽宁省沈阳市四校协作体2016届高三联合考试语文试卷
  辽宁省抚顺市2016届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辽宁省2016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辽宁省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辽宁省新课标Ⅰ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四次月考语文试卷
  2015年辽宁省高考满分、优秀作文范文14篇
  2015年辽宁省高考作文优秀范文
  2015年高考语文试卷逐题解析(新课标II卷)
  辽宁省重点中学协作体2015年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辽宁省锦州市2015届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考试语文试卷
  辽宁省锦州市2015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考试语文试卷
  辽宁省大连市2015届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