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 | 课件 | 教案 | 素材 | 作文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 | 教师 | 读物
  
  
位置试卷下载 >>高考试题 >>高考模拟试卷 >>福建省 >>

福建省建瓯市2017届高三下学期月考语文试题

  
福建省建瓯市2017届高三下学期月考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文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和之美”是中华美学精神的组成部分,其强调情感的表露要自然而然、居中克制、恰到好处,艺术表达与审美诉求尽量处于平衡、和谐、圆融的格局和状态中。“中和之美”与当下中国文化境遇及大众心灵感受的脉息相通,对当下文学创作某些消极惰性倾向有平衡抑制功能。
“中和之美”切近当下日常生活经验的主体部分。文学的审美取向始终随社会主流现实的变化而变化。中国在经历了改革开放初期的思想震荡与观念不适后进入了平稳有序的发展期,改革温和渐进,罕有社会结构的大幅调整与价值观念的剧烈变迁。尽管任何一个时代都不乏悲欢离合,但在平衡和平稳的社会大格局下,生活不再是荆天棘地和虎狼扑面,经历的大多也不是惊心动魄和生死抉择。“和风细雨”和“微风小雨”成了生活的主旋律。固然,人生难免有波折,情感也必会有波澜起伏,人格也要顶天立地,批判的锋芒也自不可缺,但就中国社会生活的主流气质而言,横眉冷对、歇斯底里、咬牙切齿明显是不自然和非常态的。重提“中和美学”,是因为它本身就切近生活的已然状态。以“中和美学”直面人生,钩沉世态,能较为准确地融构当下的存在经验。
“中和之美”符合当下大众的审美习惯。“中和美学”是中国传统中庸文化心理与审美意识的有机组成,它已沉淀到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的最深处。因此,文艺创作不仅要贴近社会,而且要切近心灵;不仅要有思想的张力,而且还要有精神的深度。一些文艺创作固然可以通过欲望煽情与极致人格书写产生的强烈风格而获得某种吸引力,但其影响只能是暂时性和有限性的,因为它的本质是刺激性的和消费性的。真正不沉于时间渊薮的富于成就的文学都是关注人的生存,歌颂人的美好天性的作品。在这个意义上,“中和美学”更符合国人的审美习惯和欣赏心理,它与当下中国人的心灵生活及大众生活精神主脉互息互通。自觉贯彻“中和美学”的文艺创作传递的观念和经验,可以令艺术创造者和接受者分享共同的情感与理念,获得真正的共鸣和相似的联想。




 点击本地免费下载

相关资料

  福建省泉州市2017届高考考前适应性模拟语文试卷(一)
  福建省厦门市2017届高三下学期3月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福建省2016-2017高三(下)4月份质检语文试卷
  福建省漳州市八校2017届高三下学期3月联考语文试卷
  福建省南平市2017届高三3月份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
  福建省宁德市2017届高三下学期3月综合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福建省泉州市2017届高三下学期3月份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福建省莆田市2017届高中毕业班3月教学质量检查语文试卷
  厦门市2017届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质量检查语文试卷
  福建省福州市2017届高中毕业班3月综合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福建省漳州市八校2017届高三下学期2月份联考语文试卷
  福建省漳州市八校2017届高三下学期2月联考试卷
  福建省2017届高三第四次质量检查语文试卷
  福建省四地六校2017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
  福建省六校2017届高三第二次(12月)联考语文试卷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一中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
  福建省莆田市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福建省五校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
  福建省龙岩四校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
  福建省四地六校2017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
  2016年高考语文试卷全国I卷(余雯解析版)
  福建省泉州市2016届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福建省福州市六所合作校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语文试卷
  福建省四校2017届高三年级第一次四校联考语文试卷
  福建省四地六校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
  2016年高考全国I卷满分作文:成绩如叶,勿一叶障目
  2016年高考语文全国卷I标杆作文:让教育如春风拂面
  2016年全国卷I高考满分作文(2篇)
  2016年高考语文新课标全国I卷(解析版)
  2016年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全国卷I卷)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