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 | 课件 | 教案 | 素材 | 作文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 | 教师 | 读物
  
  
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那树》教学设计11

                      那  树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倒坍、引颈受戮、周道如砥”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王鼎钧及其散文创作成就。 
3.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能力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探究课文的主旨。  
2.理解托物寓意的创作手法,品味文章的艺术性,逐步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3.揣摩语言,体味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培养语感。  
德育目标  
正确认识发展与环保的矛盾,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重点  
1.了解那树的生命历程,把握树的价值、品格及其命运,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2.掌握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1.揣摩关键语句,体味作者痛苦、悲悯、愤激的情感,感受老树命运的悲剧色彩。  
2.正确理解蚂蚁王国的事情,体会作者的用意。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讨论点拨法  3.品读法  4.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歌曲欣赏:《好大一棵树》。 
2、多媒体显示樟树图片 
3、导语:这是一棵生机蓬勃的古樟树。它在这个地方生长了几百年,这地方也因了它而被叫做“大树下”。人们珍爱这棵古树,保护这棵古树,欣赏这棵古树。树的下面也早已铺成了宽敞的柏油马路,它宁静而安详地站在这现代化都市的繁华里,站出了一道无比靓丽的风景,谱写了一曲人与自然和谐美的赞歌。这是一棵幸运的树,也是一棵幸福的树。今天,我要和同学们一起了解却是另一棵树——那树,那树的命运又如何呢?是一样地令人羡慕呢,还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呢? (板书课题与作者) 
二、检查预习情况   
1、作者  
王鼎钧,台湾著名的散文家。14岁开始写诗,16岁写成«评红豆诗人的诗»。主要的散文作品有《人生三书》(《开放的人生》《人生试金石》《我们现代人》)《人生观察》《长短调》《世事与棋》《情人眼》《碎玻璃》《灵感》等。  
2、生字词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学生交替朗读,入境。 
2、思考:那树的一生有着怎样的经历? 
明确:全文大致分为三部分。 
四、深入课文,感受那树的形象 
1、那树的不平凡的经历在我们心中留下深深的印迹,在我们的心中,那是一棵什么样的树?它具有怎样的价值、品格,最后遭遇怎样的命运? 
★有着坚固而稳定身躯的奇特的大树:它老态、佝偻、但坚固稳定,繁密茂盛,有霉黑潮湿的树皮。有隆起的筋和纵裂的纹,树身像生铁铸就。 
★对人类大有功德的大树,成为人们心灵的慰藉:炎热的夏,它给人们送来阴凉和清静;朦胧的夜晚,它送给情人温馨;它扩张着阴庇的面积,为人类带来更多的便利。总之,大树是人类的守护神。 
★有着无私奉献精神和忍辱负重、胸怀豁达品性的大树。因为当大树的生存受到威胁,身处逆境时,它仍然奉献着生命的绿色,酝酿着诗意。 
★有爱心的大树:自己面临杀戮时,也要告诉体内的蚂蚁国民,让其安全撤离,表现出一种爱心。 
2、教师小结:(多媒体显示) 
那树经久经屹立,目睹着大地的沧海桑田,给人以邈远的历史感;它在大自然的灾祸面前“毫发”未损,似是古老而茂盛的生命旗帜:它绿化大地,荫庇人类,只愿给予,从不索取,无私地奉献,表现了高尚的品格;它身遭逆境。却不放弃绿的愿望,表现了豁达宽容的胸怀;它在自己面临杀戮时自己也要保护自己体内的蚂蚁国民,让其安全撤离,表现一种爱心。 
五、课堂总结
那树,是大自然中的强者,茂盛繁密;那树,是人类的朋友,给我们浓浓的绿阴、心神的慰藉。这样的大树让人肃然起敬,让我们用赞叹的语气来读——那树啊!那哪里是树,那是人类的守护神!
六、探究老树命运,体会作者的情感  
1、就是这株世世代代长久地造福于人类的老树,最终的命运是怎样的? 
明确:大树在众人眼中有害无益,成了都市发展的拦路虎、绊脚石,最终被砍伐,不久便被遗忘。 
2、设想老树不被醉汉撞上,是否能幸免于难?为什么?
不能。因为此事只是老树被伐的偶然因素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5~8自然段,抓住关键语句,挖掘老树惨遭屠杀的必然因素。) 
学生根据文章有关语句讨论回答
客观原因(人类的急功近利和对老树的漠视);
主观原因(树没有脚,他绿着生,绿着死,死复绿,为人类无私奉献是他的职责) 
3、提问:作者描述老树的形象时,融注了浓浓的情感。请揣摩在“绿着生”“绿着死”两个生命阶段的描摹过程中,表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绿着生”。那树古老、神奇、多情、忠诚,作者对树怀有满腔的热爱和崇敬之情,树的生存受到威胁,但它“绿得更深沉”“依然绿着”“照旧绿”“绿得很”“树是世袭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平淡的言词背后,涌动着汹涌的激情。  
“绿着死”。“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咬”“骨粉”“呻吟”这都是描写性、形象性很强的词语,再现了一幅人类屠戮大自然生命的图景。“咬”给人以视觉的感受,“骨粉”诉诸视觉,“呻吟”则诉诸听觉,都给人以痛苦和悲哀的感受。树遭杀戮。惨不忍睹,
作者心中的痛苦、悲哀、愤激之情溢于言表。  
七、悟读语文,体会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理解课文的主旨  
1.揣摩下列语句,理解其深层含意。  
(1) 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所有原来在地面上自然生长的东西都被铲除,被连根拔起。  
(这与那树“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伸展它的根须形成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  
(2) 那树被工头和工务局的科员端详过无数次,但他依然绿着。  
“为什么这儿有一棵树呢?”一个司机喃喃。“而且是这么老这么大的树。”乘客也喃喃。在车轮扬起的滚滚黄尘里,在一片焦躁恼怒的喇叭声里。那一片清阴不再有用处。  
于是交通专家宣判那树要偿命。  
他们(伐木的工人)只发现一件事:本来藏在叶底下的那盏路灯格外明亮,马路豁然开旷,像拓宽了几尺。  
现在,日月光华,周道如砥,已无人知道有过这么一棵树,更没有人知道几千条断根压在一层石子一层沥青又一层柏油下闷死。  
(以上五段话,表现了人们对树的什么态度?)   
明确:
(1)“一里一里铺过来”“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其来甚速,而“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伸展)”,其行极缓,两相对照。自然界生命的生长极为迟缓,而人类文明的发展极为迅速,自然界各物种在人类的破坏性开发面前,显得极其脆弱,是一种严重的不对称。这一段话暗示古树的悲惨命运。  
(2)上面五段话,大树存在,受人质疑、指责;大树被杀,人们庆幸并不久遗忘。大树在众人眼中有害无益,它成了城市发展的拦路虎、绊脚石。  
 2.理解课文的主旨。  
 提问:作者借写老树的命运,想要表达什么主题?  
明确:大树的命运引发了他深重的思考和感慨,作者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存,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九、拓展延伸 角色转换,写出几句心里的话。 
(A)想象蚂蚁王国参加葬礼的场面,蚂蚁和树互相倾诉了什么? 
(B)如果你是一棵树,耳闻目睹自己的“兄弟姐妹”不断的倒下,你面对人类
有什么话要说吗? 
十、美点寻踪,鉴赏本文的艺术性 
  1.教师创设谈话氛围,围绕“这篇文章最吸引你的是什么?请说明理由”这个问题,请同学们畅所欲言。 
    主题富于时代性。人类当前面临的两大问题是发展与环保。如何正确处理人类活动与自然的关系,是摆在人们面前的新课题。发展是时代的主流,只能用进一步的文明对付文明造成的灾害。工业文明给古老文明和传统文化带来强烈的冲击和毁灭性的破坏,我们应该警醒。 
 情节富有奇幻色彩。作者细致地描写“蚂蚁国”里的事情,它们来参加树的葬礼。物犹如此。人作何感?动植物世界有友爱,而人类有时竟如此无情,值得我们深思。 
十一、联系实际,对照反思 
提问:关注你身边的绿色,你生活的周围有类似的现象吗?请以“绿色”为话题,说一段话。 

学习目标

1.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认识人类文明与自然环境的冲突。 

3.体会本文语言生动、老练、简洁的特点。

一、预习导学

【链接材料】——作者简介。  王鼎钧,台湾著名的散文家。14岁开始写诗,16岁写成«评红豆诗人的诗»。主要的散文作品有《人生三书》(《开放的人生》《人生试金石》《我们现代人》)《人生观察》《长短调》《世事与棋》《情人眼》《碎玻璃》《灵感》等。  

   1、注音并释词

佝偻(    ):                               倒坍(    ):  

萌庇(        ):                           引颈受戮: 

 虬须(   ):                                周道如砥(  ):   

2、请用直线划出表现人类文明飞速发展的语句,你觉得哪些词语用得好。 

二、探究展示:

  1、理清思路,把握文意 ,划分文章结构层次,理清思路。 

  

 2、请用波浪线划出描写工人砍伐那树的语句,你从中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 提问:文中的树是一棵什么样的老树,它具有怎样的价值、品格,最后遭遇怎样的命运? 

 

4、 作者描述老树的形象时,融注了浓浓的情感。请揣摩在“绿着生”“绿着死”两个生命阶段的描摹过程中,表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5、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所有原来在地面上自然生长的东西都被铲除,被连根拔起。   (这与那树“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伸展它的根须形成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     
6、那树被工头和工务局的科员端详过无数次,但他依然绿着。 
  “为什么这儿有一棵树呢?”一个司机喃喃。“而且是这么老这么大的树。”乘客也喃喃。在车轮扬起的滚滚黄尘里,在一片焦躁恼怒的喇叭声里。那一片清阴不再有用处。 
  于是交通专家宣判那树要偿命。 
  他们(伐木的工人)只发现一件事:本来藏在叶底下的那盏路灯格外明亮,马路豁然开旷,像拓宽了几尺。 
  现在,日月光华,周道如砥,已无人知道有过这么一棵树,更没有人知道几千条断根压在一层石子一层沥青又一层柏油下闷死。        (以上五段话,表现了人们对树的什么态度?)     
7、作者借写老树的命运,想要表达什么主题? 

    

    
相关资料

  《那树》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那树》ppt课件(21页)
  《那树》教学反思2
  《那树》ppt课件(22页)
  《那树》ppt课件(58页)
  《那树》ppt课件(17页)
  《那树》pptx课件(28页)
  《那树》教学实录(肖培东老师版)
  《那树》听课反思
  《那树》ppt课件(18页)2
  《那树》ppt课件(10页)2
  《那树》ppt课件(30页)
  《世界上最美的18棵树》图片素材
  《那树》课堂实录3
  《那树》ppt课件(15页)
  《那树》导学案4
  《那树》ppt课件(10页)
  《那树》ppt课件(23页)
  《那树》阅读练习(2013年湘潭市中考题)
  《那树》导学案3
  《那树》mp3音频朗读
  《那树》教案10
  《那树》ppt说课课件(21页)
  《那树》阅读练习及答案
  《那树》ppt课件(27页)
  《那树》ppt课件14
  《那树》练习题
  《那树》高效导学案
  《那树》教学实录
  《那树》ppt课件13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