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 | 课件 | 教案 | 素材 | 作文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 | 教师 | 读物
  
  
位置试卷下载 >>中考题库 >>文言文阅读 >>

《富贵不能淫》《韩非子·外储说右下》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7-10题。(15分)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 align=right>(选自《富贵不能淫》)
【乙】公孙仪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仪子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此不必致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
< align=right> (节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注】①公仪子:即公孙仪。②夫子:对男子的尊称。③下人之色:迁就他人。④即:假如。
7.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安居而天下熄        :__________
(2)与民            :__________
(3)公孙仪鲁而嗜鱼          相:__________
(4)嗜鱼       :__________
8.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       B.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
C.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       D.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1)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答:                        
(2)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
答:                       
10.根据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论断,有人认为公孙仪是“大丈夫”,你是否赞同,为什么?(4分)
答:                      
 
 
答案:
(二)(15分)
7.(4分)(战争)停息   遵循    任宰相   即使 
8.(3分)B
9.(4分)
(1)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
(2)您喜欢吃鱼却又不接受(鱼),为什么呢?
10.(4分)
示例一:我赞同(1分),因为公孙仪不受鱼体现了大丈夫“富贵不能淫”,所以他是大丈夫(1分)。(说明:回答”赞同“的最多只得2分)
示例二:我不赞同(1分),因为公孙仪不受鱼是怕自己因为受了鱼会丢掉相位,是从自己个人利益的角度考虑(1分),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讲究“仁”,即爱民众(1分),这和公孙仪的动机完全不同(1分),所以公孙仪不配称大丈夫。
 

    
相关资料

  《富贵不能淫》《孟子·离娄上》阅读练习及答案
  《富贵不能淫》阅读练习及答案(2022北京市海淀区中考二模题)
  《富贵不能淫》《周亚夫军细柳》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富贵不能淫》阅读练习及答案(2022顺义区中考一模)
  《富贵不能淫》《崔杼谓晏子曰》阅读练习及答案(2021年辽宁省抚顺市葫芦岛市中考题)
  《富贵不能淫》ppt课件(16页)
  《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1
  《富贵不能淫》情景理解性默写
  《富贵不能淫》阅读练习及答案(三)
  《富贵不能淫》练习2
  《富贵不能淫》pptx课件(30页)
  《富贵不能淫》pptx课件(19页)3
  孟子三章之《富贵不能淫》pptx课件(49页)
  《富贵不能淫》《周亚夫军细柳》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贵州省铜仁市中考题)
  《富贵不能淫》教学实录
  《富贵不能淫》原文及翻译
  《富贵不能淫》mp3音频朗诵
  《富贵不能淫》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广东省中考题)
  《富贵不能淫》知识点梳理
  《富贵不能淫》《豫让论》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山东省滨州市中考题)
  《富贵不能淫》复习要点
  《富贵不能淫》重点字词及句子翻译练习
  《富贵不能淫》对比阅读练习汇编
  《富贵不能淫》课时作业
  《富贵不能淫》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富贵不能淫》ppt课件(12页)
  《富贵不能淫》教学反思
  《富贵不能淫》课堂实录
  《富贵不能淫》阅读练习及答案(2019年云南省曲靖市中考题)
  《富贵不能淫》《明史·张居正传》阅读练习及答案(2019年江苏省盐城市中考题)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