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 | 课件 | 教案 | 素材 | 作文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 | 教师 | 读物
  
  
位置教案下载 >>教学参考 >>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知识点

第五单元


第17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鲁迅
一、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中国近代本来就国运积弱,屡遭凌侮。“九一八”事变又在许多中国人心中投下失败的阴影,国内悲观论调的一时甚嚣尘上。当时资产阶级报纸《大公报》发表社论,指责中华民族失去了自信力,为国民党反动政府推卸责任。针对这一观点,鲁迅先生凭着对社会现状的洞悉,发出了中国人当自信自强的呐喊。



二、生字词
省(xǐng)悟        诓(kuāng)骗

脊(jǐ)梁             搽(chá)
前仆(pū)后继


三、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摆出对方的论点和论据。

第二部分:驳斥对方的论证。
第三部分:号召广大中国人民要分清是非,向英雄人物学习,积极投入革命的洪流中去。同时写出作者鲁迅的观点——从古至今都有不失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四、课后思考
“中国的脊梁”指的是什么?鲁迅为什么要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



“中国的脊梁”是指那些脚踏实地地为民族地进步而奋斗地人们,他们是使中国挺立起来地“脊梁”,他们往往来自于下层,代表着广大民众地利益。反复强调“中国地脊梁”,目的在于赞颂那些有自信力地中国人,强调他们才是民族生存和发展地中坚力量,才是我们民族地真正代表。


第18课《怀疑与学问》顾颉刚
一、作者简介
顾颉刚(1893-1980),历史学家,江苏苏州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和历史研究。他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与辨伪,有不少创见。编有《古史辨》、著有《汉代学术史略》《史林杂识初编》等。



二、生词识记
程颐(yí) 譬如(pì) 腐草为萤(yíng)

虚妄(wàng) 盲从(máng) 停滞(zhì)

腐草为萤:语出《礼记·月令》,意思是腐草能化为萤火虫。

虚妄:没有事实根据的。指一些不着边际的,不可捉摸的事物。

不攻自破:不用攻击就自动破灭,形容情节、论点虚谬,经不起反驳、攻击。

尽信书不如无书:语出《孟子·尽心下》。原指完全相信《尚书》,倒不如没有《尚书》,后用以泛指不要迷信、拘泥于书本。

辨伪去妄:要善于辨别,分清真假。

流俗: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含贬义)。

盲从:盲目地附和随从。

墨守:固执拘泥,不会变通。

停滞: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进行或发展。



三、整体感知
1.第1、2段提出了文章的总论点,这个总论点是什么?

答案示例:本文的总论点是借用古代学者的名言提出的,总论点是:“学者先要会疑”,或者是“学则须疑”。如果用我们自己的话来表达,总论点是“研究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



2.引用学者的名言以提出论点,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答案示例:这种写法,既提出了论点,同时学者的名言本身也是一个证明论点的有力论据,这就使得论点的说服力更为增强。



3.第3段在文章中起到哪些作用?
答案示例:
①引出下文,使文章上下紧紧相联。这段讲了做学问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依据是“靠别人的传说”,自己如何对待这“传说”,而下文紧接着就谈论这个问题。

②形成层进,使文章论说深入一步,进了一层。这段讲学问的基础是什么,下面进一步讲如何对待这个基础,内容深入了。

③铺石垫基,使文章的说服力增强。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这个关系到全篇中。动议题的问题,本段虽未加以论说,而“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这点已在本段得到说明,这就为后文论述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垫下了基石,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4.第4段可以分三层意思,是哪三层?
答案示例:

第一层(开头到“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指出“怀疑的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种“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怀疑精神乃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第二层(“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有什么科学根据”)举二例(“三皇、五帝”的传说、“腐草为萤”的记载)具体说明如何以怀疑的精神对待传说。

第三层(末句“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指出怀疑的精神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5.第5段和第4段同是谈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意义,为什么写了第4段还写第5段,是否可以去掉第5段?两段的内容有何相异?
答案示例:第4段说的是对于“传说”要用怀疑精神对待,第5段则说“我们不论对干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各种各样的书本,各家各派的学问,做学问者时时在评判,常常要弃取,这方面论及了,文章的论述才算是全面,漏掉了,将是缺陷。写了第4段,又写第5段,可见作者构思的周到。



6.第6段包含几层意思?彼此如何联系?
答案示例:本段包含四层意思:一、首句提出本段论点,即第二个分论点“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二、(“对于别人的话……一切学问才会起来”)讲道理论证论点。先从反面阐明,再从正面阐明。三、(“许多大学问家……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举实例论证论点。四、(“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到段末)归纳作结,照应论点。先从正面作结,再从反面强调:“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7.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答案示例:本文的语言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



四、课堂小结
本文论述了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的观点,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作者关于怀疑与学问之间关系的论述对今天的治学者或读者都是富有教益的,值得我们学习。

    
相关资料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ppt课件(38页)2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18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ppt课件(43页)2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ppt课件(26页)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pptx课件(30页)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ppt课件(22页)2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ppt课件(23页)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ppt课件(38页)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友邦惊诧”论》教案1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ppt课件(29页)2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ppt课件(22页)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pptx课件(42页)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同步练习2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阅读练习及答案(2019年黑龙江省绥化市中考题)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阅读练习及答案(2019年湖南省湘潭市中考题)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阅读练习及答案(三)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ppt课件(37页)2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ppt课件(43页)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拓展阅读练习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ppt课件(16页)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阅读练习及答案(2017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中考题)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ppt课件(25页)2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ppt课件(29页)含音频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读后感(3篇)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17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导学案4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ppt课件(28页)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ppt课件(27页)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学习要点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