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 | 课件 | 教案 | 素材 | 作文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 | 教师 | 读物
  
  
位置试卷下载 >>高考题库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 >>

《名实的分离》阅读练习及答案

五、本大题共2小题,共5分。
阅读下面从《乡土中国》节选的内容,完成21-22题。(5分)
名实的分离(节选)
费孝通
回到长老权力下的乡土社会说,反对被时间冲淡,成了“注释”。注释是维持长老权力的形式而注入变动的内容。在中国的思想史中,除了社会变迁急速的春秋战国这一个时期,有过百家争鸣的思想斗争的场面外,自从定于一尊之后,也就在注释的方式中求和社会的变动谋适应。注释的变动方式可以引起名实之间发生极大的分离。在长老权力下,传统的形式是不准反对的,但是只要表面上承认这形式,内容却可以经注释而改变。结果不免是口是心非。在中国旧式家庭中生长的人都明白家长的意志怎样在表面的无违下,事实上被歪曲的。虚伪在这种情境中不但是无可避免而且是必需的。对不能反对而又不切实用的教条或命令只有加以歪曲,只留一个面子。面子就是表面的无违。名实之间的距离跟着社会变迁速率而增加。在一个完全固定的社会结构里是不会发生这距离的,但是事实上完全固定的社会并不存在。在变得很慢的社会中发生了长老权力,这种统治不能容忍反对,社会如果加速地变动,注释式歪曲原意的办法也就免不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结果,位与权,名与实,言与行,话与事,理论与现实,全趋向于分离了。
21.下列对文中“注释”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注释是对长老权力下的教条或命令的实质上的认可。
B.注释的目的是不愿让原有的权力形式适应社会变动。
C.注释的发生会让口是心非的虚伪表现逐渐销声匿迹。
D.注释歪曲愿意的程度随社会变迁速率的增加而增加。
22.请根据上文作者对“名”与“实”的看法,简要分析曹操挟汉献帝以令诸侯这一现象。(3分)

 

 

 

答案:

五、本大题共2小题,共5分。
21.D(2分)
【解析:从原文“注释的变动方式可以引起名实之间发生极大的分离”“名实之间的距离跟着社会变迁速率而增加”等信息可知,D项“注释歪曲原意的程度随社会变迁速率的增加而增加”无误;A项,注释是对长老权力下的教条或命令的表面上的认可;B项,注释的目的是力求原有的权力形式适应社会变动;C顶,注释的发生会让口是心非的虚伪表现无可避免且成为必需。】
22.(3分)
曹操用汉献帝之名以行“令诸侯”之实,是因为汉献帝这一类似长老权力的传统势力不能掌控当时急剧动荡的社会现实,但是当时的社会还需要维护这一权力的形式,即维持皇帝之“名”,所以改变其“实”,以应对社会变革,从而导致汉献帝之“名”与曹操行权之“实”趋向分离。
【评分建议:结合文意分析曹操挟汉献帝以令诸侯这一现象的“名”“实”及其关系,2分;语言表达简明、准确、连贯,1分;意思对即可。】


    
相关资料

  《乡土中国》阅读练习及答案(三)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教学设计5
  《乡土中国:“家族”“男女有别”》导学案
  《乡土中国》导图汇总
  《乡土中国》导读+第1讲乡土本色
  《乡土中国》阅读练习及答案(三)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乡土本色》pptx课件(17页)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能力测试
  《乡土中国》思维导图ppt课件(16页)
  《乡土中国》之“血缘和地缘”阅读练习及答案
  《乡土中国》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乡土中国》阅读练习及答案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同步练习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课堂实录片段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教案4
  费孝通《乡土中国》阅读练习及答案及答案(二)
  《乡土中国》思维导图(6张)
  《乡土中国》练习题合集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教案3
  《乡土中国》阅读指导课ppt课件3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ppt课件2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ppt课件1
  《乡土本色》各章段意概括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作业练习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教学设计2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教案1
  《乡土中国》导学案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