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 | 课件 | 教案 | 素材 | 作文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 | 教师 | 读物
  
  
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漫话清高》教案

浦江中学 应元臣 

一、 教学目标与任务: 

1、 正确理解与认识“清高”的内涵; 

2、 讨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看待清高 

二、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梳理文章思路,了解文章作者的基本的观点; 

2、了解“清高”背后的历史源流、文化底蕴、价值取向及其思想行为在当今社会中的表现,确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 

三、 教学设计: 

1、《漫话清高》是学术文化随笔。作者对传统文化有相当深厚的积累,全文旁征博引,融通古今,其中的许多引证看似雪泥鸿爪,却环环相扣,凸显了文章的主线。学习时,首先要对文中所引用的人物典故等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辨别作者的思想倾向,提炼出他在“漫话”的过程中想要表达的观点。 

2、准备5—8则课外观短文作为资料展示。 

3、PPT多媒体课件辅助 

四、 教学内容与步骤: 

A、导入 

有人问香港凤凰电视台著名栏目《鲁豫有约》主持人鲁豫:“听很多人说你挺清高的。” 

鲁豫回答说:“可能应该是吧,不是表现得比较清高,而是我算个比较清高的人,我不太喜欢“清高”这个词,总觉得它有傹劲劲的,或许应该说是有点小脾气,傲气,比如我碰到一个我不喜欢的人就会比较冷淡。我不是那么快熟的人,这种性格是与生俱来的”。 

有人看了电视后说,她配清高,可见清高是有一定标准的了,那么什么才算是真正的“清高”呢? 

今天我们来看看北大著名学者金开诚的《漫说清高》,所谓“漫话”就是不拘形式的随意谈论在这一课文里, 金开诚先生以“漫话”的形式为我们讲解了“清高”背后的历史源流、文化底蕴、它所代表的价值取向,以及这种思想行为在今日社会中的表现。 

附:介绍作者:(课件内容一) 

金开诚,男,1932年生,江苏无锡人。九三学杜中央副主席。1955年北京大学毕业,历任北京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校务委员会副主任。 

B、学生阅读课文,完成以下任务: 

1、解决相关的字词音义(媒体展示)。 

音:勾当(goudang) 颍(ying)水 汲(ji)黯  

怪癖(pi) 禅(shan)让 倪(ni) 

2、想一想,我国古代哪些人最容易被人们冠上“清高”的帽子。(文人士子) 

C、课文内容探究: 

问题思考:(媒体展示) 

1、作者是怎样解释“清高”一词的意义的? 

2、作者举许由与陶渊明的例子分别说明了什么? 

3、林和靖、倪云林嚄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 

4、李白与孟浩然的例子又别说明了什么? 

5、作者认为“清高”在当前市场经济的社会里有什么意义? 

讨论研究: 

1、作者是怎样解释“清高”一词的意义的? 

明确:所谓“清高”,辞海解释为“不慕荣利,洁身自好”,应该是含有褒扬之义的,作者认为“清”即是“清白正直,不搞邪的、歪的”也是有褒赞之义的。在中国人的词汇中,凡跟“清”字搭上关系的,往往有称誉的意思,如:卓越才能者名为清才,志行高洁者称为清士,儒雅文章则说清文,廉洁奉公者颂为清官,纯洁之友情则誉为清交,如今清字与“高”沾上了,想来该是顶量级的称誉了吧,然作者说“高”非是“高风亮节、德高望重”之“高”,而总要带上“孤高或孤僻”,甚至是“孤高”。苏轼有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清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可谓高矣,又是多么的孤独啊,看来清高是要有一定的代价的,海子说“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一种与幸福生活的距离,是一种与现实格格格不入,丅高的代价就是“孤独”。因此“清高”的名声首先落到那些遗世寂居的文人隐士头上。 

2、作者举许由与陶渊明的例子分别说明了什么? 

明确:许由与陶渊明的例子是为了说明“清高与显贵、富贵无缘” 

①许由是传说中第一个清高之士,他因有德有才,而被定为唐尧位置的第一人选,而当天下人需要他的时候,他却逃之夭夭,而世人却对其行为大加褒赞,长久以来传为美谈。有德有才者弃天下苍生于不顾,视郑重托付为污染,实在让人想不通,你能想得通吗?——因为清高在古代是受人赞扬的,而这种美谈又反映了古代士人的价值取向。 

②在作者的眼里陶渊明无疑是个古代清高的样板,是个非常突出纯正的清高之士。回想一下我们学到过的陶渊明的诗文,或许我们能够有个更清晰的感受。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桃花源诗》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 

“舟遥遥以轻扬,风飘飘以而吹衣,”——《归去来兮辞》 

字里行间饱含对自由的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充满了摆脱官场樊笼的欣喜。菊花傲霜开放、凌寒不凋;花容艳美、韵致高雅,被誉为花中“四君子”之一,深受世人喜爱,也备受历代文人墨客的青睐。 

由许与陶,可见在传统的历史文化心理当中,有才能而不趋同社会主流的且不会获得较多的物质享受(富)和社会地位(贵)的人通常会被评价为“清高”,许由有治理天下的能力与机会,却不屑为人君;陶不愿做官,却以过人的诗才而扬名——虽然诗才不一定证明他可以做官。因此古代士人的价值取向是颇为混乱的了。 

3、林和靖、倪云林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 

明确:要获得清高之名,必须要有才(相关的内容) 

众芳摇落独喧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赏析——百花都凋残了,只有梅花开得茂盛美好;小园的风光都被梅花独占了。梅花疏淡的影子横斜地倒映在清浅的水里,清幽的香气在黄昏朦胧月色里飘散着。白色的鸟儿被梅花吸引住了,要飞下来时先偷看一眼;粉蝶如果有知觉,也该会消魂。幸喜我能以诗和梅花亲近,唨不到那些花天酒地的权贵来凑趣了。 

4、李白与孟浩然的例子又分别说明了什么? 

(假清高的李白——一生都在摧眉折腰事权贵) 

①李白的例子说明清高的评定标准是严格的;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李白有不世之才华,又鄙视功名利禄,应该说很是符合“清高”之名,但有人认为他有时用世之心过切,又很是自负,缺少恬退之心,而且得志时洋洋,失意时傲慢,故难得“清高”之名 

②孟浩然的例子说明清高评定的标准是模糊的; 

孟浩然是唐时与王维其名的山水田园诗人,其诗或雄劲有力,或清新秀美,或见是个有才之人,而且偶有用世之心,但一生未仕,还纵情诗酒之中,竟至于有官不做,隐居后也有恬淡之志,却也未立于清高之榜,可见清高的标准也是很这模糊的。 

由清高的评定标准可见,“清高”不是一个非要弄清楚不可的重要概念,虽然这个词含有褒义,但也算不上是对一个人的较高评价。 

5、作者认为“清高”在当前市场经济的社会里有什么意义? 

“清高”这种独特的价值观和思想行为在今天的社会仍然延续下来。没能致富的人自视清高,至少可以保持心理的平衡;发财致富甚至既富且贵的人如果讲一点清高,被认为于人于己都有好处ဂ所以“清高”这个概念至今仍有生命力。 

D、讨论延伸: 

在当今商品经济的大潮中,这“清高”已难有容身之地,且不说那粗制滥造,泡沫泛起的学风,败坏学术研究的声誉,就是那学术腐败的丑闻也是不绝于耳,为了争名争利争评奖争职称,不惜抄袭、剽窃、弄虚作假,拉关系,送红包,甚至雇人代笔,假文凭,假学历屡见不鲜,这种\\\"学术蝗祸\\\",打而不绝,浊浪滔滔,何处言清高? 

结合课文对清高的理解以及末段文字,联系现实,谈谈你对清高这一现象的理解。 

讨论可能的见解: 

①、当今社会鼓励人尽其才,青年人应该放弃“清高”的观念,积极投入社会、发挥才干、去争取物质利益与社会地位; 

②、市场经济不是让每个人都变得惟利是图,作为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的中国人保持一点“清高”的操守的; 

③、警惕“清高”的异化,坚决揭露假“清高”。求名不成,求利不得,退而标榜清高,是一种阿Q式的精神自慰,是一处自卑、怯懦、无奈但又不愿承认失败的消极生活态度,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真正清高的人是根本不在乎成名得利的,可是现代夾会却出现这样一种现象,有人想借清高之名而行出名与得利之实,这是一种人见人恶的假清高,做妓女又想竖牌坊。 

如:不敢名正言顺的讲稿酬,求润笔。作家从来是“耻于言钱”的,因此作家都是穷光蛋,许多大作家一生清贫,曹雪芹为写红楼穷得全家喝粥,最终贫病而死,朱自清虽贫但绝不食美国佬的“嗟来方食”,最后也穷饿而死,这些都是令人感叹与敬佩的。这种历史的伤痛让许多作家用“面苍然,发播然,满腹诗书不值钱”来形容自己,如此就有些假了呀。贺雄飞先生说:“有一种清高是教授喝西北风孔乙己吃茴香豆,还有一种清高是清清白白拿高稿酬;有一种重利是惟利是图、出卖人格,还有一种重利是按质论价,按劳取酬。” 

送礼,是许多人痛恨与忌讳但又无奈的。如果不收,别人会认为你假清高,会认为你不够朋友,这时候难得糊涂就不错了。 

④、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饿死首阳;陶渊明不为五斗米而折腰,采菊东篱;穷人不食嗟来之食,毙命街头。可见真正的清高䘯物质所无法动摇的,有时甚至以生命为代价,这又很有些甘于清贫,冷漠诱或,忠诚信仰和不畏牺牲的味道了。 

E、总结 

作者用文章来开导社会,通过“漫话”的方式,告诉我们“清高”是一种世俗的价值取向格格不入的行为与思想,清高的人一般不会趋向于社会主流的价值导向,因而不会获得较多的物质享受与社会地位。它只代表一种不从众的情感态度、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是自我意识和性格的一种自然体现,它拒绝平庸,蔑视媚俗,鄙弃愚腐,因此总要伤人,因此总被人敬而远之,更是失宠于权势与财富。但是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化心理现象,在新时代条件下我们应该辨证的去看待。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样两篇文章(看附后资料1、2则) 

社会的进步,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应以道德滑坡和人格、尊严的丧失为代价。恰恰相反,社会越进步,市场经济越完善,道德水平应当越高,人格和尊严越应被人所重视。在各种机遇、选择、挑战接踵而至的时候,能正确地抵制各种诱惑,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不受伤害,保持清高的品质,那就十分可贵了。 

五、作业布置 

以清高为话题结合生活实际,写一篇800左右的作文,文体不限,题目自拟。 



板 书 

1、释清高 2、许由是第一个清高之人 

3、清高与富贵无缘 4、陶渊明是突出的庯正的清高者 

5、要获清高之名还须有才 6、古代对清高的评价是很严格的 

7、古代对清高的评价又是很模糊的 8、“清高”在现实条件下的意义 







难得清高 

 “就你清高!”每听这话,我便百思难解:这是赞扬?是批评?还是讥讽? 

  清高是什么?学者王彬彬在其《死在路上》一书中认为:清高是一种不同于世俗、不随波逐流的精神风范,是一种自尊、自爱和自信的人生态度,是一种把精神比物质看得更重,把心灵比口腹看得更重,把洁净比豪奢看得更重的处世方式。说到底,它是一种人格追求,是有着明确和强烈的人格意识的一种表现。 

  清高的品性如此可贵,为什么现在会成为某些人讥讽的对象?也许这就是文化转型期价值观念变化的一种表现吧?如今在一些地方,物欲横流、官欲膨胀,追求升官发财、及时享乐和奢华气派,已成一种时尚,“清高”自然也就黯然失色,被弃若敝屐。词语命运的变化,不过是荣辱毁誉的价值观变化的一种折射罢了。这是清高的悲哀,又何尝不是社会风尚的悲哀? 

က 社会的变化,毕竟不是个人意志容易左右的;但也因为许多时候,现实总让人难以清高,所以更显得清高的可贵。看看那些原以清高为本、为荣的人们是怎样厌弃清高,怎样与䭪风同流以至走向腐败堕落的历程,你便不难明白:在处处诱人、迫人不清高的境遇中,要保持清高有多么不容易。 

  保持清高,意味着坚持原则,保持清廉,也意味着严于律己,不随时俗,更不屑于为个人名利去傍大款、拍高官。这在那些躲避崇高,见利忘义,甚至以见风使舵、趋炎附势为能事的人看来,不是很有些孤傲、离群,不合时宜么?例如,人家见荣誉就抢,见便宜就占,而清高者却仍在那里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这不是太冒“傻气”了么?又如,现在许多地方的干部要想得到提拔,得会“跑” 、会“送”,打通各种“关节”,而清高者不跑不送甚至不知“关节”何在,那自然只有“老死枥下”的份儿,而且还会被讥为“不识时务”。再如,有些研讨会、纪念会送“红包”、“纪念品”已是惯例,大家都笑纳了,你却偏要谢绝,这既使主办者为难,也让“笑纳”者难堪。这时候,人家说一声“就你清高”还算客气呢! 

  由于清高者“不合时宜”,随大流者可以获取的许多“实惠”他们往往难以得到。一个人若能自甘承受这一切,非有鲁迅所赞赏的“不合众嚣,独具我见” 的精神不可。倘若有一天你突然“醒悟”,不愿再“吃亏”、受讥讽,而要和别人一样求“实惠”和好处,那就是你开始“随波逐流”了。现在,许多地方坚守清高者之所以越来越少,就是因为他们受气吃亏太多,而被迫从众随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的缘故。人们会想:既然许多人都可以不清高,而且过得有滋有味,我又何必再“犯傻”呢?清高之难,也就在这里。而当鄙弃清高之风盛行时,这社会风尚之衰靡也就可想而知了。 

  当然,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坚守清高者还是常有的。王彬彬在他的这本书中讲了一个“乞丐的清高”的故事:有个“知青”和同伴到小饭店吃饭,突然背后有人把他从裤兜里掉落在地上的两元纸币放在了他面前。他回头一看,原来是个站在他身后等着吃他们的剩饭的乞丐。那年月,对一个乞丐来说,两元钱是个不小的数目,但他奉还了。作者由此感慨道:人即使处在行乞的地步,也仍可活得清高,也仍须活得清高的。这乞丐远比当今一些蝇营狗苟还自我感觉良好的人更懂得清高!这件小事告诉人们,能否坚守清高,关键在于你是否执著追求,而并不取决于客观境遇。 

  需要指出的是,清高作为一种精神境界,应该是人格追求、人生态度的自然流露,而不能故作清高。往清高里面搀假者,更会令人不齿。 





清 高 

清高,不是因为优越,而是因为优雅。优越产生的不是清高,而是高做。 

高做是不能与清高相提并论的,仿佛植物,有嚄雍容,有的飘逸,是很不相同的。 

一个处处想向别人表明自己清高的人,其实并不真正清高,真正的清高是为了保持自身的纯洁,而不是为了做给人看。 

你可以是清高的,但却不能因此把别人视为浊物,否则,还是缺乏良好修养的一种表现。 

有一些仿佛清高的人,是因为从来不缺乏牛奶和面包。一旦发生生存危机,他便会斯文扫地,抢得比谁都疯狂。 

中国历代文人都不缺乏清高超拔之士,所缺的是清醒冷静之人,狂热时候的清醒和挫折时候的清醒。 

不是什么人都可以清高。 

要么吐气若兰,要么气质似竹,要么心净如水,要么才情若海。 

一个庸俗苟且之辈,倘若也要做出一副清高状,只能让人觉得滑稽。 

有一些时候,沉默也可以用来表明一种清高,但其意义也仅仅限于表明了清高。遗憾之处在于,这种清高往往于时无益,于事无补。因而,往往也就带上了消极的色彩。 

有一点清高,可以获得人的好感;太过于清高,却易招致人的反感。这是生活中,我们不能不注意的。 

清高,可以唨来修身,却不能用来治国,更不能用来平天下。 

为人所不能为,忍人所不能忍,这常常是大英雄之举,而此类做法,往往与清高相去甚远。 





清 高 

随随便便不会有人说你清高,除非你真的潜在着许多美好的东西,并与世俗有那么点格格不入。   

想到清高,我就想到大山,想到原始森林,一条小溪由上而下,汩汩流淌,诉说着孤独与寂寞,若隐若现的白雾在林中缭绕,透明而神秘。清高是清幽而高洁的境界,像山样具有涵养,谁也不知其心中藏着多少宝藏,我们所知道的,就是其不苟言笑,却无所不晓,一鸣冲天。不要以为读了几本书,行了几段路就能清高了,更重要的是洋溢着的那种气质,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洒脱和深远,让你不能忽视,不能侵犯。   

在别人看来,清高应该享有辉煌,可事实上却总与辉煌有一段距离。古代的清高作派,往往擅于琴瑟和鸣,吟诗作赋,而郁郁不得志,徘徊山水,讥笑尘世。你能感受到仙风猎猎,历史的烟尘拂动。有许许多多高才之士,远离名利,抵达山林,与自然交汇,度过离奇的一生。清高的人生,总是被后人景仰,而自己是否饱受着心的修炼的折磨呢?我不知道这种清高是否美好,尽管被山清水秀浸染,可他们的才气也随之被岁月一点点剥蚀,无声地传递给人们腐朽的气䁯。   

不知是清贫之后才会清高,还是清高必生清贫,清高与富有很难有缘。于是清高需要占据精神的丰富,坚守人粮,在心的田野里他们收获了更美好的食粮。如果你执意清高,就要有忍受清贫的思想准备,不要期望奇迹,否则清高就是迂腐。美国作家爱伦.玻晚年一贫如洗,一家杂志社刊登了一封告美国公民书,呼吁给贫困的他捐助钱物。这封请求施舍的信使爱伦·玻怒不可遏——他认为凭他卓越的文学贡献,美国政府应该助他一臂之力,然而政府却粗暴地拒绝了他的请求。当希望破灭之后,他先前的怒不可遏显得多么的脆弱!   

清高的人有时自鸣得意,得意的是自己的知识品味,不屑与流俗为伍,有点冷眼观世的味道,而拥有知识的最大一群当然是知识分子,他们是清高的最大一群,知识给了他们清高的门票,可似乎他们谁也没有放弃权。现代生活就是这样,你在矛盾中生活着,让你在不知所措中抓到个点小小的幸运也当作天大的恩惠。如果你是属于有知识的那一类,清高是错;不清高也是错。很多年前,我当过老师,也被人用清高锻炼过。记得有一位家长诚惶诚恐地送我一件礼物,我不识时务地拒绝了,他背后大说我是假清高,扫了他的面子。可是据传,而今的各种市场,最怕老师光顾,慨叹老师再也不清高了,买小菜都斤斤计较,你是清高一族,你不上当,大家似乎不会心安理得。很多的人都不愿和清高的人同事,觉得他们在现代生活中,差那么—根神经。这个时代的人很实惠,你清高,清高不值钱�清高解决不了温饱问题。和清高的人一起出差,不得乱报发票,不能乱拿回扣,这并非是清高的人不愿意,缺乏心灵的默契,清高似乎是两袖清风的代名词。而很多的上司不喜欢清高的下属,尽管你工作任劳作怨,叫人喜欢,也许你能力也还很强,可是你不会巴结,不能让他享受恭维的甜蜜,他总是敬而远之,有时他还会窝着一把无名火。清高的人不容易交上朋友,别人不容易透视你,就说你不随和。人们倒是乐得和他们打邻居。试想,你和一个市并小民住在一起,整天都是庸烦!和清高的人住在一起,你可会羡慕你的富有,即使可能是在表面。   

清高的人只会清高,有时也为不会庸俗而苦恼。再也不是谦逊礼让的时代,再有真才实学,躲在家里,没有人给你送来饭碗。刘备三顾茅庐的佳话,永远过去了,谙葛亮如果生在现在极有可能老死乡间。这个世界很好、有很多很好的事等着你去做,但你首先必须努力地烘托自己才能拿到这个权力。 





也说清高 

有两种极端的人生,要么不顾一切地疯狂掠夺,为了权力、欲望和金钱敢于践踏一切法律和道德;要么就是躲进小楼成一统,任尔东南西北风。后者常被称为文人的清高。 

而文人真正的清高应该是一种清白和高洁,不随波逐流。无论怎样的世事变迁世潮风云,始终保持一个知识分子应䜉的独立、清醒、良知、理性和人文操守,不管得意失意荣辱沉浮,始终保持知识分子起码的独立人格、自由思想、批判精神。文人清高,并不等于要放弃名利,更不是要放弃合法劳动创造的合法所得。贺雄飞先生说:“有一种清高是教授喝西北风孔乙己吃茴香豆,还有一种清高是清清白白拿高稿酬;有一种重利是惟利是图、出卖人格,还有一种重利是按质论价,按劳取酬。”鲁迅先生在北大当讲师时,月薪可以雇100个保姆、买两千斤猪肉,林语堂一生工资、稿酬、版税等总收入相当于今天3560多万元人民币。我们都知道鲁迅曾理直气壮地向报刊杂志索要欠下的稿酬,今天的知识分子更是有了著作权法作保护自己权益的尚方宝剑。 

在清高的旗帜下,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几乎从来都是拙于谋生的,这使他们在极大程度上丧失了知识分子应有的独立和人格。知识分子首先在经济上取得独立,才能保持人格的独立,否则,他就只能被迫依附于他人,政治挂帅时依附于政治利益团体,经济挂帅时又直接依附于富人集团,随风摇摆,其所谓自由之思想、批判之精神自然要大打折扣甚至完全丧失。马克思曾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反映了在这个问题上深刻的洞察力。不该是你的,一分也不能要;应该是你的,一分也不能少——这是多好的清高啊ဂ 



作者邮箱: xhsr18@tom.com 

    
相关资料

  《漫话清高》课堂实录
  《漫话清高》教案8
  《漫话清高》教案7
  《漫话清高》教学反思
  金开诚《漫话清高》原文阅读
  《漫话清高》的几点商榷
  《漫话清高》《巴尔扎克葬词》教案及练习
  《漫话清高》说课稿
  《漫话清高》mp3音频朗读
  《漫话清高》ppt课件10
  《漫话清高》同步练习2
  《漫话清高》教案6
  《漫话清高》教案5
  《漫话清高》教案4
  《漫话清高》教案3
  《漫话清高》基础知识练习
  《漫话清高》同步练习
  《漫话清高》ppt课件8
  《漫话清高》ppt课件7
  《漫话清高》ppt课件6
  《漫话清高》ppt课件5
  《漫话清高》ppt课件4
  《漫话清高》ppt课件3
  《漫话清高》ppt课件3
  《漫话清高》ppt课件2
  《漫话清高》中涉及的几位名人
  《漫话清高》教案2
  《漫话清高》教案设计
  《漫话清高》简案
  《漫话清高》教案1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