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 | 课件 | 教案 | 素材 | 作文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 | 教师 | 读物
  
  
位置试卷下载 >>高二年级上 >>课文练习 >>

《漫话清高》同步练习

漫话清高
  
 【基础积识诱思】
 [文学常识]
 金开诚,原名金申熊,江苏无锡人,1932年生,九三学社成员。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历任北京大学讲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中央执行局委员、学会部部长、《红专》杂志主编、第五届至第七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金开诚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京剧、书法及文艺心理学的研究,著有《文艺心理学论稿》《楚辞选注》《艺术丛谈》《文艺心理学概论》等。
  
 [词语整理]
 1.读音
 怪癖(pǐ)  褒义(bāo)  恬退(tián)  蓬蒿(péng  hāo)
 宫阙(què)  禅让(shàn)  罄露(qìng)  勾当(gòu)
 混水摸鱼(hùn)
 2.解释
 遗世:避世,超脱世俗。
 高风亮节:高尚的品格,坚贞的节操。
 德高望重:品德高尚,名望很大。
 罄露:全部露出来。
 恬淡:淡泊,不追求名利。
  
 【经典名题探究】
 例题(2004年广东高考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说 树
 吴冠中
 童年的故乡本有很多高大的树,孩子们谁也不理会树有什么美,只常冒险爬上高枝去掏鸟窝。后来树几乎被砍光了,因为树干值钱。没有了大树的故乡是多么单调的故乡呵,也似乎所有的老人都死去了,近乎凄凉。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游子最珍惜老树,因树比人活得久长,抚摸老树,仿佛抚摸了逝去的故旧亲朋,老树仍抽枝发叶,它尚活着,它自然认识世世代代的主人,至于千年古柏古松,更阅尽帝王将相,成为读不尽的历史卷轴。
 人们到树下纳凉,摆小摊,四川的黄桷树阴更是挑夫们中途最佳的歇脚处,那里还往往有小姑娘卖茶水。“抖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如果没有了古柳,盲翁失去了卖艺的好场所。夏木阴浓固具郁郁葱葱之美,而冬天的树,赤裸着身躯,更见体态魁梧或绰约多姿之美,那纯是线结构之美,进入抽象美的范畴了。不少人沉湎于人间丰腴,不爱看冬天的树,因其荒秃。宋代画家郭熙几乎专画冬天的树,郭熙的画面充满强劲的筋骨,郭熙的世界是树之精灵的世界,是人之精灵的世界。
 作为郭熙的后裔,我永远在探寻树的精灵。到江南写生,要赶早春,杨柳枝条已柔软,才吐新芽,体态袅娜,一派任东风梳弄的妩媚风韵,远看如披了轻纱,诗人说:柳如烟。黄山松背靠石壁,无地自容,为了生存呵,不得已屈身向前伸出臂膀,生命的坎坷却被人赞赏,说那是为了迎客、送客、望客。美国的尤色美底大森林有我见过的最大的松树,笔直参天,高树仰止,汽车从树基裂开的水洞间穿行。如何表现其高大,画家煞费苦心,最大最大,未必最美最美。六十年江湖生涯,老树最是莫逆之交。滨江的大榕树,遍体垂挂着气根,蓬头散发,永葆婆娑风范;冰天雪地,白桦无寒意,回眸秋波,以迎稀客;四月天,北国的枣树依然光秃着乌黑、坚硬、屈曲的干枝,瘦骨嶙峋,傲视群芳。天南地北,我见过的树,爱过的树确乎不少,但大多叫不上名,相逢何必曾相识。有一回在贵州凯里地区的原始森林里爬坡,背着笨重的画箱,全靠着两只手攀着树枝前进,有些树看来躯干结实,不意一抓却成灰,我摔跤滚下,几乎丧生,这是初次见到站着死去的树,寿终正寝,真正享受了天年。
 能享天年的树毕竟不多了,人们懂得了植树的重要,“前人种树,后人乘凉”,这是人类的美德,为子孙造福的职责。毁尽了树,人类自己也将毁灭,于是地球上只剩下高昌、交河、楼兰……树不仅是生命的标志,也是艺术的标志。生命之树长青,其实是艺术生命长青,人总是要死去的,艺术才能跨越时代,“秦时明月汉时关”的作者永存在艺术中。然而艺术极难成活,比树难活多了。人们说风格是人,也可说风格是树,像树一样逐渐成长。树的年轮是一年一年添增的,而风格的形成还往往不一定与岁月成正比,未必越老越有风格,但却绝对需要长年累月的耕作。众目睽睽,空头美术家满天飞舞,君不见在花篮簇拥的展厅中,有最长、最大、最小及用脚、舌、发制作的符咒。作者往往是三年、二年、一年成才的俊男或美女。雨后多春笋,更多杂草,哪里去寻夏木阴浓处?天坛、太庙,依傍的是祖阴。
 【注】①天坛:在北京。原为明清两代帝王“祭天”和“祈谷”的场所。②太庙:古代帝王的祖庙。
 1.从文章的第二段看,作者为什么欣赏冬天的树?
 解析:本题考查从文中筛选信息的能力。文章第二段中“而冬天的……是人之精灵的世界”几句话集中阐发了作者对“冬天的树”的看法。在这看法当中,集中体现了作者对“冬天的树”的欣赏,从这几句话中,我们抽出主干,组成两点,即为答案。
 答案:
 (1)第一点:冬天的树有一种结构的美,进入了抽象的范畴。
 (2)第二点:冬天的树有一种线结构的美,是树之精灵,人之精灵。
 2.依据最后一段文字,如何理解“天坛、太庙,依傍的是祖阴”这句话?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句含意的理解。本段当中能够体现作者观点的语句,比较明显的有两句,一句是开头句,一句是结尾句。而结尾句可以说是对上文的总结,而要把握这句话的含意,首先要了解这一点;其次要注意“依傍”一词,这里的“依傍”联系上文来看,具有“继承”的意思。以上两点结合,答案就十分明确了。
 答案:
 (1)前人种树,后人乘凉,为子孙造福是我们的职责。
 (2)我们要继承我们民族的传统。
 3.作者从哪些角度写了老树的可爱和值得珍惜之处?请依照文意,加以概括。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本文共由四个自然段构成,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了老树的可爱和值得珍惜之处。做此题时,要注意抓住文中的关键词与关键句,如第一段中“抚摸老树,仿佛抚摸了逝去的故旧亲朋”“至于千年古柏古松,更阅尽帝王将相,成为读不尽的历史卷轴”,第二段当中“盲翁失去了卖艺的好场所”,第四段中“树不仅是生命的标志,也是艺术的标志”等。
 答案:
 (1)老树是寄托着我们对家乡故旧亲朋的思念,这是一部历史卷轴。
 (2)老树是我们的莫逆之交,是我们最好的朋友。
 (3)老树是艺术长青的象征。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故乡的老树几乎被砍光了,因而,对于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游子来说,故乡已没有值得珍惜的东西了。
 B.江南早春的杨柳体态袅娜,任风梳弄,北国四月的枣树瘦骨嶙峋,傲视群芳,两者各具风韵,各有其美。
 C.作者引用“前人种树,后人乘凉”这句话,是为了说明“毁尽了树,人类自己也将毁灭”的道理。
 D.享受天年的树寿终正寝,虽然可以作为老树的代表,但最终还是无法体现其艺术价值。
 E.作者运用象征的手法,将人、树和艺术联系在一起,说明艺术风格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年累月的耕作。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的鉴赏能力。A项中说“故乡已没有值得最珍惜的东西了”错误。“故乡的老树几乎被砍光了”意在表现作者对故乡老树的怀念、依恋和惋惜之情。A项没有正确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B项的错误较有隐蔽性。整体研讨第三段,作者写江南杨柳、黄山松和美国的大松树,意在突出“老树最是莫逆之交”,并不是从美的角度表现各种树的外在姿态。再说,北国的枣树,“瘦骨嶙峋”,从姿态看很难说是美的,只不过是它内在的“精灵”令作者钦佩罢了。C项作者引用“前人种树,后人乘凉”意在说明人类所应肩负的责任。D、E两项符合原文内容和作者意图。
 答案:DE
训练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5题。
 音乐的作用并不止于创造悦耳的乐式,它还能表达感情。你可以津津有味地欣赏一首巴赫的序曲,好像观赏精美的波斯地毯一样,可是乐趣也只限于此。莫扎特则不然,听了他的《唐璜》前奏曲,你不可能不怀有一种复杂的心情。它充满了魔鬼式的欢乐,但又使你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去迎接可怖的世界末日。听莫扎特的《天神交响乐》最后一章,你会觉得那是狂欢的音乐,响亮的鼓声如醉如狂,从头到尾交织一种不寻常的悲伤之美。莫扎特的乐章又是乐式设计的杰作。
 贝多芬所做的,是把音乐完全用作表现心情的手段,完全不把设计乐式本身作为目的。也正是这一点,使得某些与他同时的伟人不得不把他当作一个疯人。不错,他一生非常保守地使用旧的乐式,但是他给它们注入惊人的活力和激情,包括产生一定思想、信念的那种最高的激情,结果不仅打乱了旧乐式的对称,而且常常使人听不出在感情的风暴下竟还有什么乐式存在了。他的《英雄交响乐》一开始使用了一个乐式(这是从莫扎特幼年的一个前奏曲里来的),跟着又使用了另外几个漂亮的乐式;这些乐式被赋予了巨大的内在力量,所以听到乐章的中段,这些乐式就全被不客气地打散了。于是,在只追求乐式的音乐家看来,贝多芬是发了疯了。他这么做,只是因为他觉得非如此不可,而且还要求你也觉得非如此不可呢。
 这就是贝多芬之谜。他有能力设计最好的乐式;他能写出使你终身受用不尽的乐式;他能挑出那些最枯燥无味的旋律,把它展开得那样引人,使你听上一百次也每次都能发现新东西:一句话,你可以拿所有用来形容以乐式见长的作曲家的话来形容他,但是他的病症,也就是不同于别人之处,在于那激动人心的品质。他能使我们激动,用他那奔放的感情左右我们。一位法国作曲家听了贝多芬的音乐,觉得不舒服,说:“我爱听能使我入睡的音乐。”是的,贝多芬的音乐是使你清醒的音乐;而当你想独自一个人静一会儿的时候,你就怕听他的音乐。
 懂得了这个,你就从18世纪前进了一步,也从旧式的跳舞音乐前进了一步,不仅懂得贝多芬的音乐,而且也能懂得贝多芬以后最有深度的音乐了。
 [注]①乐式:指音乐作品的结构形式。②《唐璜》:莫扎特(1756—1791)根据传说而写的歌剧,交织着悲剧成分,主人公唐璜是个放纵的贵族,结局是被送入了地狱。
 1.第二段中提到的“某些与他同时的伟人”,所指的一类人是                     
                                  。(不超过20个字)
 2.最后一段中,作者所说的“最有深度的音乐”是指                           
                                  。(不超过20个字)
 3.作者认为贝多芬的音乐成为一个“谜”的原因是什么?(不超过32个字)
 4.根据文意,简要概括从巴赫到莫扎特到贝多芬在音乐创作上的发展变化。(不超过60个字)
 5.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
 A.不喜欢贝多芬作品的人也为他的激情所左右。
 B.贝多芬常常保守地使用旧的乐式。
 C.贝多芬的作品常常没有乐式。
 D.与贝多芬同时的“伟人”们既不理解他,又无法否认他的成就。
 E.18世纪的音乐是只重乐式的跳舞音乐。
 答案:
 1.当时的某些追求乐式的有名的音乐家。
 2.具有产生思想、信念的最高激情的音乐。
 3.他能设计出最好的乐式,又完全不把设计乐式本身作为目的。
 4.巴赫只讲究乐式;莫扎特既讲究乐式,又表达感情;贝多芬情感突破乐式。
 5.CE
  

 【同步达纲练习】
 1.下列加粗体字的读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怪癖(pǐ)       恬退(tián)    特殊(shū)
 B.宫阙(què)      禅让(shàn)    禁律(jìn)
 C.罄露(qìng)     勾当(gòu)     引诱(yòu)
 D.蓬蒿(péng)     褒义(bāo)     归宿(xiù)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因缘     德高望重    规定      隐居山林
 B.典型     高风亮节    显贵      暗香浮动
 C.竟然     高卧隆中    辅佐      到处传颂
 D.做官     梅妻鹤子    烟火      疏影横斜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人和动物不同,人的注意具有随意性质。即可以通过语言来调节注意。
 B.据说,在一千万只昆虫中才能发现一只这样的变异品种,自然是“物以稀为贵。”
 C.她觉得今天晚上的路灯格外地亮,亮得耀眼;空气中也仿佛有种醇美的甜味。
 D.你是参加电子计算机培训班的呢?还是参加美容美发培训班的呢?
 4.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句是(   )
 ①这首散文诗         激情,讴歌了新的历史时期内人与人之间的的手足之情。
 ②这个贪官被绳之以法的消息到处         ,人们无不为除去了一大祸患而拍手称快。
 ③要想攻克科学的难关,必须要有       的意志,还要有“韧”的战斗精神。
 A.饱含     传诵     坚挺         B.饱含    传扬   坚强
 C.包含     传扬     坚挺         D.包含    传诵   坚强
 5.下列句子中画线的熟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这次当选的人大代表不但有德高望众的学者,也有初出茅庐的青年企业家。
 B.吴教授真不愧为丹青妙手,在他笔下,一幅画三下两下便一蹴而越了。
 C.孙志刚事件如此不了了之,是对读者的愚弄,也是对媒体的自损,对此,笔者一直想不通。
 D.这个企业负责人的这一举措不但体现了自己的高风亮节,还体现了人们观念的更新。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如果不管采取的做法是否正确与错误,只一味以个人的好恶来决定事情,这不是有主见,而是主观臆断。
 B.“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陶渊明田园牧歌似的感受和理想,在今天读这篇速写时仍禁不住心潮涌动。
 C.须知每一个物种要经过多少万年的演变、适应、竞争、完善,才能达到目前这种日趋完备的功能。
 D.“有个性”,作为个性解放的一个特征,本来应该是优点,然而在过去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却被当作缺点,被视作不成熟的表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不过,从陶渊明这个清高模式来看,一个人的行为与思想固然决定了他是否有清高之“实”;但如果在“实”之外还能享有清高之“名”,那就还得有一些不平凡的本事才行。陶渊明除了真正清高之外,还能写一手好诗,用来言志抒情,因而实至名归,成为清高的典型。其后,像林和靖、倪云林等人,也都因具有才艺专长,才成为著名的清高之人。例如林和靖“梅妻鹤子”,隐居杭州孤山,固然很清高;但也要写出“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样的咏梅绝唱,才能成为名人。倪云林隐居无锡惠山,为人有点怪癖,但他的画脱尽烟火气,确有独特风格,所以连怪癖也一同被传诵了。当然,真正清高的人是根本不在乎成名的。想无名而终于有名,其原因大概一则因为历史需要树立清高的样板,而这类样板又只能通过才艺成果的传扬来树立;假如无所表现,也就无从传扬了。二则因为有才艺本可做官,而他们竟然不做,这才证明是真正的清高。至于那才艺是否适合做官的要求,古人往往是不加深究的。在他们心目中,好像认为只要有才便可以做官。
 7.一个人要想享有清高之名,所需要的条件是什么?
 8.陶渊明与林和靖成了清高的典型,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9.“连怪癖也一同被传诵了”一句中的“怪癖’在文中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10.真正清高的人想无名而终有名的原因是什么?
 1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调整画线部分的语序,使各部分句式协调一致。
 于是我又抬起头来,从容地张望这拔地而起的山丘,有的像折成好几叠的屏风站立着,有的昂扬着像即将启碇的船舶,有的蹲踞着像高昂着头颅呼啸的猛虎,有的像紧紧收敛着翅膀引吭报晓的雄鸡突兀着,百态千姿,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
 调整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依照画线的句子的样式,分别在这些句子后面写出相应的文字。
 拥有是美丽的,但不要因为失去而黯淡了自己的生命。失去了太阳,你还会有星光的照耀;                    ,                 。不能设想,屈原不失去生活的优裕和舒适,怎么会有《离骚》的篇章?                  ,                   ? 
 13.在下面句子中的横线上填写适当的比喻句。
 雪降落下来了,像柳絮一般的雪,              ,                 ,雪降落下来了。
 14.(2004年重庆高考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山 峦
 筱敏
 俄国十二月党人起义,被历史称之为贵族革命。那是一个极其黑暗极其龌龊的时代,除了匍匐于王权靴下的草芥,任何生命都不能生长。然而,恰恰是窒息生命的统治,使自由成为一种焦灼的渴望;恰恰是腐质土的堆积,迫使一种名叫崇高的生物直立起来,以流血的方式,不顾一切地生长。
 一群心怀使命感的贵族青年站到了起义队伍的前列,并且沿着这条因自由的火把而延伸的道路,走到了绞刑架下或者西伯利亚矿坑高的底层。一位政客说:欧洲有个鞋匠想当贵族,他起来造反这理所当然,而我们的贵族闹革命,难道是想当鞋匠?这样一种无耻的“幽默”,除了表明其躯壳能增长腐质土的堆积,其灵魂卑贱地受着王权专制的役使之外,难道可以给予崇高的生命些许蚀损么?
 百余名十二月党人带着镣铐到西伯利亚去了,并将在苦役和囚禁之下终其一生。他们的罪证是对祖国的忧虑和挚爱,对奴隶的关注与同情。在那条被他们的歌声和镣铐敲击过的驿道上,那条漫长的,永无终了的,直插入蛮荒和苦难的驿道上,远远地追踪而来的,是他们年轻的妻子。
 这些年轻的女性,这些在乳母的童谣里和庄园里的玫瑰花丛中长大的女性,这些曾在宫廷的盛大舞会上流光溢彩的女性,这些从降生之日起,就被血缘免除了饥馑、忧患和苦难的女性。歌剧院中不曾演过,噩梦中也不曾见过,那些属于旷古和别一世界的悲剧,突然集中在一个流血的日子里,利刃一样直刺入体内。生活因此断裂。狂泻的泪水,突然就把她们冲到春季的彼岸了。
 如果没有经历过苦难,如果没有用自己的肌肤,触摸过岩壁的锋利和土地的粗砾,我们凭什么确知自己的存在呢?如果没有一座灵魂可以攀登的峰峦,如果没有挣扎和重负,只听凭一生混同于众多的轻尘,随水而逝,随风而舞,我们凭什么识别自己的名字呢?面对昏蒙了数百年的天空那一线皎白的边幕,那一线由她们的丈夫们的英勇而划开的皎白的边幕,选择难道是必要的吗?
 像踏过彼得堡街角的积雪,她们踏过沙皇那纸特许改嫁的命令,在“弃权书”上,签署她们从此成为高贵的标志的姓名:放弃贵族称号,放弃财产,放弃农奴管理权,甚至放弃重新返回故乡的权利;——难道那一切是人的真正的权利吗?那些虚荣的玩具曾经掏空了多少生命?在目睹了男人们英勇的佩剑刺穿天幕,流泻出一线自由的颜色之后,她们就从庸常走向一种崇高的义务。怎么可以忍辱屈膝,把青春重新搅拌入豪奢的腐朽和华贵的空洞呢?
 那一年的秋天,日照极短,枢密院广场的落日惨红,如同一环火漆,永不启封地封存了轻盈的过去。从此,她们站到悲惨和苦难之中了。——到囚徒那里去!女性的爱,其最基本的激情是母性。于是她们一夜之间成长为山峦。就让病弱者和受难者靠在她们肩头吧,她们的臂弯里,不是有一种浴雪的乔木在生长么?
 当她们以永诀的伤恸吻别熟睡的幼子,以微笑排开威吓和阻挠,任由恐怖和厄运箭矢一样穿过她们身心,孑然跋涉数千俄里,来到她们的丈夫身边的时候——爱情,还仅仅是一个花朝月夕的字眼吗?
 (1)十二月党人要“起义”、要“闹革命”的原因有哪些?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2)根据本文第四段的内容,概括“这些年轻的女性”的身世。
 (3)本文在描述十二月党人的年轻妻子义无反顾地选择追随丈夫,承受悲惨和苦难后,写到“她们一夜之间成长为山峦”,请结合全文,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前面三段,叙述俄国十二月党人起义的原因和过程,后面五段描写十二月党人的妻子的英勇和无畏,相互衬托、首尾照应。
 B.文中两处写到“腐质土的堆积”,形象生动地揭露了当时的统治阶级腐朽糜烂的生活。
 C.“那一年的冬天,日照极短,枢密院广场的落日惨红,如同一环火漆,永不启封地封存了轻盈的过去”,第七段的这一描写,情景交融,生动感人。
 D.文章以“爱情,还仅仅是一个花朝月夕的字眼吗”结尾,意在揭示文章的主旨,引起读者深深的思考。
 E.本文视角独特,构思新颖,感情浓烈.文笔凝重,意旨深远。
 

 【参考答案】
 1.D(“宿”应读为“sù”。)
 2.C(“颂”’应为“诵”。)
 3.C(A项第一个句号应为逗号。B项句号应在引号外。D项第一个问号应为逗号。)
 4.B(①“包含”仅指里面含有,“饱含”指所含的量特别充足,诗歌是感情的产物,应选“饱含”。②“传诵”用于褒扬的场合,“传扬”是中性词,这里应选“传扬”。③“坚挺”用于客观事物,“坚强”用于抽象事物,这里是抽象事物,应选“坚强”。)
 5.B(“一蹴而就”多用于难以一做就成功的巨大的工程、艰巨的任务、伟大的事业,这里应为“一挥而就”。)
 6.D(A.“是否正确与错误”用语重复赘余。B.结构混乱,中途改变了主语。C.谓语“达到”与宾语“功能”搭配不当。)
 7.不但具有清高的行为与思想,还要有一些不平凡的本事。(这是一个议论性语段,第一句话提出了分论点。做题时需要注意“固然……但如果……那就还得……”等关键词的提示作用。)
 8.陶渊明除了真正清高之外,还能写一手好诗,用来言志抒情;林和靖除了具有清高的品德之外,在隐居中还写出了“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著名诗句。(文中陶渊明、林和靖等人的事例是用来证明观点的论据,二人的共同特点都是有一些不平凡的本事。)
 9.“怪癖”在这里代指著名清高之人的某些缺点。(“怪癖”在文中具有借代意义,做本题需要注意“倪云林隐居无锡惠山,为人有点怪癖,但他的画脱尽烟火气,确有独特风格,所以连怪癖也一同被传诵了”一句的潜台词。)
 10.历史需要树立清高的样板,而这类样板又只能通过才艺成果的传扬来树立;有才艺的人本可做官,而他们竟然不做,这才证明是真正的清高。(本题需要注意“一则因为……二则……”等关键词的提示作用。)
 11.有的像折成好几叠的屏风站立着,有的像即将启碇的船舶昂扬着头,有的像高昂着头颅呼啸的猛虎蹲踞着,有的像紧紧收敛着翅膀引吭报晓的雄鸡突兀着  也可改为:有的站立着像折成好几叠的屏风,有的昂扬着像即将启碇的船舶,有的蹲踞着像高昂着头颅呼啸的猛虎,有的突兀着像紧紧收敛着翅膀引吭报晓的雄鸡。(本题只要是句式结构相同的句群就行。)
 12.失去了甘霖  你还会有露珠的滋润  司马迁不失去个人的名誉和利益  哪里会孕育出《史记》这样辉煌的巨著(本题前一个空需要紧承上句的话题,后一个空需要比照着上句再举上一个例子。)
 13.像芦花一般的雪,像蒲公英的带绒毛的种子在风中飞(本题的本体是“雪”,描写的内容是雪降落时的形状。)
 14.(1)①渴望自由;②反对专制;③热爱祖国;④同情奴隶。(或:①对自由的渴望;②对王权专制的痛恨;③对祖国的忧虑和挚爱;④对奴隶的关注与同情。)(本题考查根据特定要求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答案①②点可从第一段整合,③④点答案较隐蔽。第三段“他们的罪证……”如果从反面理解,就是他们的追求,就是“闹革命”的原因。)
 (2)①出身高贵;②童年幸福;③生活优裕;④突然间遭受厄运和苦难。(本题考查对文意的概括和理解句意的能力。题干已经明确指出思考的对应区间,那就是第四段。而第四段的表述文学性较强,是用具体可感的形象交代了这些年轻女性的身世。作答时应注意具体意象所指代的意义。比如“乳母的童谣”“庄园的玫瑰花”“盛大的舞会”“流血的日子”等,都有着具体的指代义,把握思维意象,有针对性地概括即可。)
 (3)①照应题目。②赞叹这些年轻的妻子突遭厄运时,意志像山峦一样坚忍,像山峦一样博大。③歌颂她们甘愿为自由而受难的精神,表达作者对她们的赞扬和仰慕之情。(本题考查对文章表达技巧的初步鉴赏能力和对文章中心思想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应结合这些年轻的妻子的经历理解“山峦”的喻意。同时应照应这句话的前后句,比如“从此,她们站到悲惨和苦难之中了”“女性的爱……”“就让病弱者……”这些都显示她们像山峦一样的坚忍、勇敢和博大的爱等,同时这句话也饱含着作者浓烈的仰慕与崇敬之情。至此,题目“山峦”的寓意也就呼之而出了。)
 (4)CE(本题考查理解文章思路和重要的句意及评价表达技巧的能力。A项错误在于前三段只谈了起义的原因,没叙述过程,“相互衬托、首尾照应”也不恰当。B项文中写到“腐质土的堆积”,重点在揭露沙皇统治的专制黑暗和暴虐。D项“揭示文章的主旨”错误,文章主旨并不是为了歌颂她们对爱情的追求,而是歌颂她们为自由而受难的精神。)


    
相关资料

  《漫话清高》课堂实录
  《漫话清高》教案8
  《漫话清高》教案7
  《漫话清高》教学反思
  金开诚《漫话清高》原文阅读
  《漫话清高》的几点商榷
  《漫话清高》《巴尔扎克葬词》教案及练习
  《漫话清高》说课稿
  《漫话清高》mp3音频朗读
  《漫话清高》ppt课件10
  《漫话清高》同步练习2
  《漫话清高》教案6
  《漫话清高》教案5
  《漫话清高》教案4
  《漫话清高》教案3
  《漫话清高》基础知识练习
  《漫话清高》ppt课件8
  《漫话清高》ppt课件7
  《漫话清高》ppt课件6
  《漫话清高》ppt课件5
  《漫话清高》ppt课件4
  《漫话清高》ppt课件3
  《漫话清高》ppt课件3
  《漫话清高》ppt课件2
  《漫话清高》中涉及的几位名人
  《漫话清高》教案2
  《漫话清高》教案设计
  《漫话清高》简案
  《漫话清高》教案1
  《漫话清高》教案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