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 | 课件 | 教案 | 素材 | 作文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 | 教师 | 读物
  
  
位置试卷下载 >>高二年级上 >>课文练习 >>

《近体诗六首》同步练习

近体诗六首(山居秋暝 登高 蜀相 石头城 锦瑟 书愤 )
   
   
   
     1.下列诗词文集归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剑南诗稿》②《送元二使安西》③《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④《李义山诗集》⑤《秋浦歌》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⑦《关山月》⑧《书愤》⑨《鸟鸣涧》⑩《行路难》
   
     A.王维:②⑤⑨          B.陆游:①⑦⑧
   
     C 李商隐:③④⑩         D.杜甫:③⑥⑧
   
     2.对《山居秋暝》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首联点题,除了山、晚、秋外,还点了题目中没有但对全诗意境起重要作用的“雨”。
   
     B.颔联两句一动一静,一光一声,前句呈现于听觉,后句诉之于视觉。
   
     C.颈联写了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场景,使傍晚的山村充满了活力。
   
     D.尾联抒情,借用典故,把自己留恋山村的心情含蓄地表达出来。
   
     3.对《石头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写石头城险要的形势,“故国”指石头城,暗示出对历史人事的评价:“六朝统治者利用地形来建立和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可谓煞费心机。”
   
     B.次句写景象的冷落荒凉,“寂寞”二字,移情于物,写得潮头好像有知,也衬托出了石头城的无限凄凉冷落。
   
     C.后两句中的“淮水”指淮河,“女墙”指高墙,“旧时月”、“还过女墙”强调了自然永存的主题,因为它永存,所以便成为人世兴衰的见证。
   
     D.后两句在艺术上曾借鉴李白《苏台览古》,“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诗句,只是含义更加深远浑厚。
   
     4.对《锦瑟》一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先是故意埋怨锦瑟,你为什么平白无故有这么多弦呢?然后写聆听锦瑟那丰富繁多的弦音,心中充满愉悦的感情。
   
     B.第二联用了两个典故,诗人借喻世事的变幻及自己“华年”期理想的破灭,显示了作者伤逝的情怀。
   
     C.第三联作者又使用了两个典故,借用“沧海遗珠”的同时,还揉进了珠月交辉和“鲛人注珠”的传说,一种复杂的怅惘之情溢于言表。
   
   D.全诗渗透了诗人清凉落寞之感,饱含着一种壮志难酬的深深遗憾。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5~8题。
   
   咏怀古迹
   
   杜甫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5.对这首诗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一、二句写诸葛亮“万世不朽”的英名和作者面对遗像的感受。
   
     B.三、四句概括诸葛亮的功业,赞扬他如鸾风高翔,独步云霄。
   
     C.五、六句赞扬诸葛亮有与伊尹、吕尚、萧何、曹参不相上下的军事才能。
   
     D.七、八句慨叹诸葛亮难以改变汉朝灭亡的命运,赞扬他“鞠躬尽瘁”的精神。
   
     6.对这首诗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宗臣”即世所尊崇、敬仰的名臣;“宗臣”二字有总领全篇的作用。
   
     B.全诗由进武侯祠,观遗迹(遗像)起笔,自然地引入对人物业绩的评述。
   
     C.全诗既有对诸葛亮雄才大略的赞扬,又有对其壮志未遂的叹惋。
   
     D.全诗描写生动,形象鲜明,使人如见诸葛亮“羽扇纶巾”、“指挥若定”的形象。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月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7.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题中的“过”,与孟浩然《过故人庄》的“过”相同,意谓“访问”“探望”。
   
     B.第四句中“何处”二字,与上句中“无人”相应,又暗承首句中的“不知”。
   
     C.颈联意在表现环境的幽冷,“咽”“冷”用得极为准确,分别描写“危石”和“青松”。
   
     D.“薄暮空潭曲”中的“空”字,是“空阔幽静”的意思。
   
     8.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的第一句正面写人入云峰,实际映衬香积寺之深藏幽邃。
   
     B.诗中描写“钟声”、“泉水”打破了静谧清幽的气氛,与前句形成一种感觉上的对比,使人精神一振。
   
     C.这首诗的前六句纯乎写景,然无一处不透露诗人“晚年惟好静”的情趣。
   
   D.全诗采用了由远到近,由景入情的写法,从“入云峰”到“空潭曲”逐步接近香积寺,这中间过渡毫无痕迹,浑然天成。
   
   
   
   
   
   
   
   
   
   答案与提示
   
   1.B 2.B(提示:前句视觉,后句听觉)3.C 4.A(提示:并非愉悦) 
   
   5.D(提示:非汉朝,而是蜀国) 6.D(提示:“羽扇纶巾”指儒将) 
   
   7.C(提示:“咽”指泉声脆) 8.B

    
相关资料

  《蜀相》教案2
  杜甫《蜀相》诗歌鉴赏
  《蜀相》原文和译文
  杜甫《蜀相》mp3音频朗读
  刘禹锡《石头城》诗歌鉴赏
  《锦瑟》教学反思
  李商隐《锦瑟》诗歌鉴赏
  李商隐《锦瑟》赏析
  李商隐《锦瑟》mp3音频朗读
  《近体诗六首》ppt课件4
  《近体诗六首》(石头城、锦瑟、书愤)教案
  《近体诗六首》(山居秋暝 石头城) 教案
  《近体诗六首》教案及练习
  《近体诗六首》同步练习(2)
  《近体诗六首》同步达标练习
  《近体诗六首》赏析
  《近体诗六首》课堂实录
  《近体诗六首》ppt课件3
  《近体诗六首》ppt课件2
  陆游《书愤》mp3音频朗读
  王维《山居秋暝》wav音频朗读
  王维《山居秋暝》flash动画
  《近体诗六首》自测
  人教版高二上册《近体诗六首》《词七首》两课一测
  《近体诗六首》教案及同步练习
  《近体诗六首》教案及备课资料
  《近体诗六首》ppt课件1
  《登高》ram音频课文朗读
  《登高》mp3课文吟唱
  《锦瑟》rm音频朗读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