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 | 课件 | 教案 | 素材 | 作文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 | 教师 | 读物
  
  
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近体诗六首》(山居秋暝 石头城) 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了解近体诗与古体诗的区别。初步了解诗歌格律常识。
2.指导学生掌握诗歌朗读基本方法。
3.引导学生感受、品味诗歌意境并体悟诗歌情韵,初步了解诗作者的创作风格。
二、能力培养目标
1.训练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诗歌鉴赏基本方法和步骤,培养对近体诗的鉴赏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1.欣赏大自然的美。
2.体味诗人的人生际遇。
3.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
4、树立对高尚人格和孜孜以求的信念。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由于作者生活年代与我们今天相距甚远,教学难点当定位在对作者隐晦情感的把握上。
本单元教学在感受、品味诗歌意境时,应引导学生明确意境的含义,明确意境与意象的关系,逐步引导学生“投入”诗的境界。
【解决办法】
1.指导朗读,强化背诵。建议学生课前完熟读甚至背诵6首诗,这有助于学生初步了解诗意,以便较快进人对诗作的理解,将教学重点放到把握、分析意境方面。
2.提出问题,重视体悟。精读课要解决四个问题:诗中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写,这样写的好处。联想和想象是填补艺术空白、品赏意境的好办法,就这一点,教师在精读课上要做出示范,自读课可把填补的任务交给学生。
3.补充史料,做好总结。论世知人,有利于理解诗歌。教师可提供适当的背景资料。
4.引导学生总结鉴赏诗歌的方法:解题、释句、入境、会意。
【学生活动】
1.课前预习
熟读6首诗。
2.课内
诵读、鉴赏,思考、讨论。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鉴赏王维《山居秋暝》、刘禹锡《石头城》。
【教学步骤】
一、课前预习
疏通、熟读本课诗歌。背诵王维《山居秋暝》、刘禹锡《石头城》。
二、导入新课
中国堪称诗歌的国度,而唐朝则是中国诗歌的黄金时代,诗人群星璀璨,作品浩如烟海……我们欣赏了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白居易《琵琶行》,还有许多出类拔萃的诗人创作的脍炙人口的作品值得我们欣赏。
三、介绍近体诗
同学们在疏通、熟读本课诗歌时,发现本课诗歌与前两课诗歌在体式是有何不同?
让学生发言。
明确:本单元前两课是古体诗,本课是近体诗。古体诗又叫古风,形成于汉魏六朝,在句数、字数、乎仄、用韵、对仗方面均较自由。近体诗是与之相对的概念,也叫今体诗,唐代诗人在梁陈诗人对诗律研究和创作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律诗和绝句这两种新诗体。律诗分五言和七言,每首四联,依次称首联、颔联、颈联、末联(或尾联);每联两句,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每句的平仄都有严格规定,特别是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不得随意变更;凡偶句都要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中间两联须对仗。近体诗的绝句,也称律绝,每首两联,平仄和押韵同律诗一样,只是不一定对仗。王维的《山居秋暝》是五言律诗,杜甫的两首、李商隐的一首和陆游的一首是七言律诗,刘禹锡的一首是七言绝句。
四、学习、鉴赏王维《山居秋暝》
1.导入
王维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其诗,“诗中有画”,其画,“画中有诗”。欣赏他的代表作《山居秋暝》,就如同观赏具有艺术魅力的图画。
2.感知
王维早年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希望能做出一番大事业,后值政局变化无常而逐渐消沉下来,吃斋奉佛。四十多岁的时候,他特地在长安东南蓝田县的辋川营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这首诗是他隐居生活中的一个篇章,主要内容是“言志”,写诗人远离尘俗、继续隐居的愿望;诗中写景并不刻意铺陈,自然清新,如同信手拈来,而淡远之境自见,大有渊明遗风。
3.诵读
通过诵读深化理解。
诗的首联点题,交代时间、地点,可用叙述口吻读。颔联、颈联是诗的主体部分,写的是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子诗人闲适的感情,当用轻快的调子诵读。末联出句是陪衬,对句“王孙白可留”是全诗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缓读出,表现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满足心情。
4.鉴赏
这首诗犹如生动的风习画。诗人仅用淡淡的几笔就勾画出一幅雨后山村的晚景图,清新、宁静而又洋溢着和平安乐的气氛,犹如世外桃源一般,真是隐士们的好居处。
在这幅画里,山村的自然美和村民们的生活美是水乳交融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写雨后的山,山上的松林一尘不染,显得格外苍翠,皎洁的月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斑驳的影子,给人以明净、清幽的感觉,好像连自己的心也被洗净了一样:而此刻山泉因水量充足,流势增大,那白练似的泉水从石上流过也淙淙有声,像优美的奏鸣曲一样在身边响起。更反衬出山中的宁静,使人感到仿佛是大自然的脉搏在轻轻地跳动着。“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写村民的活动。出句写诗人所闻,因为是夜间,又被竹林遮挡,只能看到模糊的人影,但诗人从竹林里的欢声笑语中听出这是少女们刚从水边洗衣归来,虽是淡淡的一笔,却生动地表现了少女们勤劳、朴素、开朗的性格;对句写诗人所见,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而诗人是在莲叶的摇动中发现它的,这无疑是渔夫要利用今晚月光去捕鱼。这两个细节都富于艺术的魅力,它们从不同侧面写出了山村居民淳厚、朴实的风尚。
诗人勾勒出这样一幅风习画的用意十分明显:山村的风景如此清幽,民风如此淳厚,这正是他理想的生活环境,他不愿离开这里,回到官场上那种纷纷扰扰的生活中去,这就给结句“王孙自可留”作了有力的铺垫。
5.背诵
6.点化
山水诗人写山居之景是表层,写山居之人是深层,而贯穿其中起着统帅作用的是山居情味。只有从画面中悟出这种意味,理解古代文人在山光水色中力图摆脱狭隘的功名利禄的渴望,我们的心才能同诗人之心相撞,才能进入和把握诗的意境。
读诗,可通过解题,了解诗的大意。对诗作背景的了解,也可归人解题步骤;释句,即通过解释句子寻找“意向”,寻找诗人选取的那组物象、那个情境,或那连串事件,从渗透作者主观意向和情绪色彩的意象中入境,即体验作者的情思;最后是明白诗歌主旨,即会意。
五、学习、鉴赏刘禹锡《石头城》。
1.朗读诗歌
2.诵读指导
这首诗通篇都是写景,以凄凉的基调寄寓着国运衰微的感慨。前两句“故国”“空城”后宜作一顿,以示六代帝王之都已成空城之意,“在”“回”二字系诗人感慨所在,宜重读。后两句借月抒怀,重音须落在“旧时月”和“还过”上,要有讽喻现实的意思。
3.鉴赏
《石头城》写了那些景象?表达作者什么感情?
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点拨:
王国维《人间词话》:“一切景语皆情语。”《石头城》用写景寄寓感慨。
这首诗一开始就写空城四周的景色。你看,城的东、南、西三面依旧绵亘着高低起伏的群山,它那虎踞龙盘的姿态并未改变;北面的江潮依旧拍打着城根,而后带着寂寞的心情退回,那声音仿佛在叹惜着昔日的繁华已经化为乌有。在这种苍莽凄凉的氛围中,读者不禁要问:山川形胜的六代帝王之都为什么会变成一座空城呢?后两句其实正是对这个问题的回答。这时,诗人仿佛指着那从淮水东边升起的明月说道:它就是历史的见证啊!诗人称它为“旧时月”,跟李白的诗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苏台览古》)有同工异曲之妙,意思是此刻天上的月儿曾照见过六朝腐朽的封建统治者在秦淮河游乐的情形,照见过当年的豪华生活,也目睹了这些朝代的迅速灭亡。而今夜呢?你看它又逐渐移到女墙这一边来,可这已经是一座空城了。沉寂的群山、带着凉意的潮声、朦胧的月夜,全诗句句写景,句句都融合着诗人的故国萧条之感。
刘禹锡写这首诗时,唐帝国已日趋衰败,朝廷里大臣相互排挤,出现了“牛李党争”,宦官专权依然如故;地方上藩镇割据势力又有所抬头。所以,他写这首诗的主旨仍然是讽喻现实,即借六朝的灭亡来抒发国运衰微的感叹。希望当时的统治者能以前车之覆为鉴。
4.背诵
通过背诵深入领悟诗境。
5.点化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常以意境的高下来衡量作品的成败。什么叫意境?意,即情感、意绪,即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境是境况、境界,即诗中所描绘的客观生活图景,它是广义的,不单指景,还指诗人所见所历之事。意与境交融在一起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就是意境。意境由意象组成,意象包括在意境中。意象着眼于某种物象中的主观意向,而意境则是由艺术形象所表露出来的整体境界。读者运用想象和联想,进入诗的意境,就能在思想感情上与作品产生共鸣。
六、布置作业
1.背诵、鉴赏本课杜甫的两首诗。
2.自学《其他古诗词背诵篇章》中元稹的《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谈谈你是如何理解这首诗情景交融的特点的。
3.自学《其他古诗词背诵篇章》中杜牧的《过华清宫》,分析此诗见微知著的艺术特色。

    
相关资料

  《蜀相》教案2
  杜甫《蜀相》诗歌鉴赏
  《蜀相》原文和译文
  杜甫《蜀相》mp3音频朗读
  刘禹锡《石头城》诗歌鉴赏
  《锦瑟》教学反思
  李商隐《锦瑟》诗歌鉴赏
  李商隐《锦瑟》赏析
  李商隐《锦瑟》mp3音频朗读
  《近体诗六首》ppt课件4
  《近体诗六首》(石头城、锦瑟、书愤)教案
  《近体诗六首》教案及练习
  《近体诗六首》同步练习(2)
  《近体诗六首》同步达标练习
  《近体诗六首》赏析
  《近体诗六首》课堂实录
  《近体诗六首》ppt课件3
  《近体诗六首》ppt课件2
  陆游《书愤》mp3音频朗读
  王维《山居秋暝》wav音频朗读
  王维《山居秋暝》flash动画
  《近体诗六首》同步练习
  《近体诗六首》自测
  人教版高二上册《近体诗六首》《词七首》两课一测
  《近体诗六首》教案及同步练习
  《近体诗六首》教案及备课资料
  《近体诗六首》ppt课件1
  《登高》ram音频课文朗读
  《登高》mp3课文吟唱
  《锦瑟》rm音频朗读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