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 | 课件 | 教案 | 素材 | 作文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 | 教师 | 读物
  
  
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巴尔扎克葬词》教案5

  胡学文
教学目标
1、了解“随笔”的文体特征。
2、学习鲁迅文章的个性化的语言特点,特别是它的战斗性。
3、品味作者以情入理,情理交融的表达艺术。
    教学重点
1、关于文章的主题理解是教学的重点。
2、本文直写事实,小中见大的写作方法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过程

一、解题
这是一篇随笔,随笔是散文的种。五四运动以来随笔十分流行,其特点是借事抒情,夹叙夹议,意味隽永。《灯下漫笔》的“漫笔”原意为随手写来,不拘一格,既放得开,又收得拢。作者笔触所及,牵涉中国几千年的,从军阀到商民,从皇帝到“奴隶”,从旧历史学家到复古主义者,从平民百姓到现在青年,都一一透视出他们的历史地位,作者善于以小见大,从现象到本质,显示了高度的概括力,强大的穿透力和深刻的批判力,鲁迅的笔如匕首、投枪,直刺封建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戳穿了反动统治者和御用文的画皮。
从语言讲情感基调。
本文虽多为冷静的理性分析,但也不管浓郁的抒情。“将人不当人,不但不当人,还不及牛马”,“乱离人,不及太平犬”,这是恨封建社会的黑暗;中国百姓,“强盗来了就属于官,当然该被杀掠;仿佛又属于强盗似的”,这是哀百姓之不幸;当牛做马,“情愿自己寻草吃”,谁“定下什么奴隶规则来,自然就皇恩浩荡了”“万姓胪欢”了……这是怒中国人沉睡之不醒;至于对旧史学家和复古主义者的揶揄讽刺,更是入木三分了。
总之,全文将愤怒、同情、批判、讽刺熔于一炉,使感情和理性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理中生情,情中化理。
这篇作品的主题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作者思考国民性问题,批判国民的奴性人格和奴才传统。两者融为一体,互相补充。
二、关于作者的情况由学生自己归纳
1、要注意鲁迅生活的时代。
    2、鲁迅的经历和他的作品是有很大关系的,他的家庭的衰败,对人世冷暧的感悟,然后到日本仙台学医(《滕野先生》)想救治人的病体,其间一件事对他的触动太大,那就是日俄战争用中国人做靶子,而许多的中国人做观众和看客,他深知,一个民族即使身体再强壮,若他的灵魂是不健康的,那他只能做无聊的看客,于是他决定弃医从文。
    3、鲁迅的主要作品集
小说集
《呐喊》《傍惶》《故事新编》
散文集
《朝花夕拾》
杂文集
4、关于鲁迅的评价

三、文章结构
这进一步理解思想内容,我们现在分析一下结构层次。教学时可灵活把握,简要讲授。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5段),叙述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从钞票兑换现银这件事联想到“我们极容易就奴隶,而且变成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第二部分(6—11段),回溯中国历史,指出中国历史只能概括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第六段,指出中国精神文明的“高超”,正在于使人们安于奴隶的地位,把“牛马”的命运当作“太平盛世”来“恭颂”;而封建阶级的史学家也粉饰太平,说什么“咱们向来就很好的”。真的很好吗?在第八九段时里,作者列举大量事实,尖锐地指出:“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人格,至多不过是奴隶……”所谓“皇恩浩荡”“天下太平”的时候也是有的,那不过是来了一个“较强”或“聪明”或“狡猾的”“新主子”或“外族的人物”,拟定了“奴隶规则”,把百姓引上了“奴隶的轨道”罢了。第十十一段承接上文,水到渠成地指出,“先儒”所说的历史上“一治一乱”时代,实际上是“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封建社会的实质。
第三部分(12—14段),讽刺当时的现实,实际上还是循环在这两个朝代的阴影里,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统治下的中国实际上是百姓“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作品由第一部分的引子,引出第二部分的观点,第三部分以讽刺现实,展望未来作结。全文结构严谨,浑然成篇。
四、感情基调
鲁迅随笔,包含着强烈的爱僧感情,这篇作品也不例外。作者对中国历史的深刻剖析,对国民命运的高度概括,对未来时代的深切期盼,都包含了作者的深厚感情。闹“小玩艺”“将奴隶规则毁得粉碎”“收拾”“厘定规则”“措辞太绕湾子”等,愤怒抨击封建专制暴君;“……虽不算人,究竟已等于牛马了”,“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专制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百姓就希望来一个另外的主子”等,深切同情老百姓的悲惨境遇;“万分喜欢”“心悦诚服”“恭颂”“中立”“神往于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等,讽刺批判不留情面;“无须反顾”“前面还有道路在”、创造“第三样时代”等,表达鼓舞,寄予希望。全文感情基调以怒和怜为主,愤怒、讽、批判、同情融为一体。一篇说理性随笔包含如此复杂强烈的感情,实在称得上是一篇奇文。


[板书]

  现实                      历史                      现实
(引子)                  (观点)                  (号召)
       ↓                        ↓                        ↓
 事     想         现象        本质              不满    创造
兑钞  变奴隶       治乱     做不成奴隶                 第三样时代
    |         |         |       做稳了奴隶             |         |     
      ↘↙                    ↘↙                        ↘↙
      原因                 批专制,揭奴性                 出路
    (由小及大)            (情理交融)              (画龙点睛)

五、鉴赏要点
1、直写事实,由小及大
鲁迅在他的《什么是“讽刺”》(《且介亭杂文集》)中说,讽刺“所写的事情是公然的,也是常见的,平时谁都不以为奇的,而且自然是谁都毫不注意的……现在给它特别一提,就动人”。这几乎概括了鲁迅杂文创作的全部精义。所谓“特别一提”,按照鲁迅的意思,就是既不虚构,也不夸张,往往只是“直写真实”,将生活小事,人事精神,特点突出,再引发联想,提示裨。鲁迅又曾把杂文比作“显微镜”,他在《做“杂文”也不易》(《集外集拾遗补编》)中说:“比起高大的天文台来,杂文有时确像一种小小的显微镜的工作。”镥 迅的意思是,写杂文有时像在显微镜下工作本来是一些不被人看见或不被人注意的东西,被它一放大,特点就显示了,便引起人们的注意甚至震惊,便有了艺术力量。这就是“以小见大”。
教学这篇《灯下漫笔》,要注意这一“一直写事实,以小见大”的特点表现本文中,是在北洋政府时代生活中一件大家时都曾遇到的小事,并没有半点虚构和夸张。一般人谁会将钞票折兑成现银之事与中国历史和国民性问题联系起来呢?又怎么联系得起来呢?鲁迅就有这本事。开头谈钞票之事,作者谈得轻松,读者看得轻松,感觉是一位家庭妇女在为菜市又涨价发牢骚。可是当读到“一包现银塞在怀中,沉垫垫地觉得安心,喜欢的时候,却突然起了另一思想,就是,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我们真实还觉得莫名其妙,之后便恍然大悟,拍案叫绝,从如此平凡的日常生活小事,翻出一个如此学生的话题,提炼出如此深刻的思想,非大手笔莫能为也。

2、披情入理,情理交融
鲁迅随笔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在议论的过程中,包含着巨大的激情。他的议论是情感化的。在这篇随笔中,他情感和理性始终作用、相互渗透。这源于鲁迅对于中国历史的深沉思考和激烈否定,因为他对封建制度和封建暴君产生憎恨之情,对中国国民的命运和奴性要格产生巨大的同情和讽刺批判之情,他都有认识和把握这一兴趣;反过来,随着这一情感的增强,对中国历史裨和国民性格的理性认识又不断深化,而理性认为越深刻,对它的情感也越真切。这就使本文具有了这样的一种特点:理中生情,情中化理。鲁迅把他对中国社会历史和现实鞭擗入各级党委的理性认识融化在感情之中。
这篇文章的披情入理、情理交融的特点,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者将议论与叙述、描写、抒情结合为一体。第一部分是叙述换现银的经过,描写心理变化的过程,叙述描写交融一起。第六段是叙述,第七段是 议论带抒情,第八、九是叙述带议论,四种表现方法中,议论与描述、描写、抒情似盐溶于水,不知何者为盐,何者为水了。特别是作者将中国人的历史概括为两个时代的时候,表面上似乎在作一个论断,但作者内心的情感却汹涌澎湃,他恨封建暴政,他怨国民麻木,他盼中国超出循环怪圈,各种感情熔铸于这一结论中。二是议论以作者的感情为内在的动力。正是在暗夜沉沉之时,作者心海翻滚,对中国历史和现实的强烈情感化的感受和认识,才促使作者在灯下奋笔疾书,发出如此深刻而偏激的议论。在阅读这篇文章时,我们虽然看不到,但分明感觉到了作者情感的脉搏在激烈跳动。千方百计将钞票换成银后,现银沉重,心情更沉重。这沉重的感情,促使作者思考中国历史和国民性的重大问题。作者通过对历史的回顾,愤怒而悲哀地得出中国历史的两个时代的结论。文章结尾一个叹号,更是寄托了作者一片深情,固然悲哀,却不绝望。整篇文章,感情像一部马达,轰轰开过,留下一片深痕,使人感奋,催人思索。
 
3、语言富有力度
鲁迅作品非常具有个人风格,他的作品不用署名,单看语言,就能辨识。他的随笔更有个性化特色。一般随笔,说理抒情为主,语言更好,实在不容易。鲁迅随笔以个性化著称,双关、反语等使用起来得心应手,处处可见幽默、讽刺、嘲笑。而鲁迅随笔的最大特色是进行高度哲理化的议论。这就使语言具有无比的力度,像匕首,似投枪,刺向敌人,无法招架。《灯下漫笔》中,他将中国人两个时代,“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做稳了奴隶的时代”,总共20个字,就道出了千百万中国人所经过的历史;它高度浓缩,胜过某些史学家的“巨著”,它有雷霆万钧的力量,砸向封建专制暴君,分量之大,实属罕见。
这篇文章的语言力度还表现在用字用词上,如“蔡松坡先生溜出北京”的“溜”字,“历来所闹的就不过是这一小玩艺”的“闹”字,“中国的百姓是中立”的“中立”等字词在作品中俯拾即是,它们准确形象,入木三分,概括了现象,揭示了本质,显示了语言的威力。鉴赏时不能不引起注意。










古代货币

钱的话题
钱有很多特殊的名称:有人和他称兄道弟称之为——孔方兄;有人视之为长辈,称之为——钱大爷;有人痛恨有加,称之为—— 一把杀人不见血的刀;有人却把它看得如性命般宝贵,称之为——命根子。
关于钱人们有很多哲理性的话语:如——什么都能有但不能有病,什么都能没有,但不能没有钱;——虽然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却万万不能。等等等等。
总之,钱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确是很多重要的,那么它是怎么出现的呢?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早期以贝壳充当货币,称为“货贝”。在原始社会晚期和商周时期的墓葬中,都出土过这种贝币。金属货币在商代开始出现。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铸造的货币形制各异主要有铲形、刀形、方形、椭圆形、圆形等。秦统一中国后,统一全国货币,规定黄金为上币,铜币为下币。古代黄金白银多铸成饼锭,以本身重量参加流通。古代也曾有以铁锡等铸的钱,但价值都比铜钱较低,多流通于战乱或通货膨胀时期。铜钱是古代使用最多的一种钱币,它的形状为方孔圆钱,作为铜币的固定形式,从秦至清沿用了两千多年。历史上许多朝代都有自铸的铜钱,如汉代的五铢钱,唐朝的开元通宝等。1枚铜墙铁壁钱叫1文,平常以1000枚为一串,叫“一千”“一贯”“一吊”,有的地方,1吊是100文。由于铜钱笨重不便携带,北宋初年在四川出现了一种叫“交子”的纸币,这是中国使用纸币的开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元明清时发行纸币,和金属货币同时使用,但不如金属货币流通广泛。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瓜分的中国,但同时西方的一些先进的事物也涌进了中国,银行即其中的一种。如美国的“花旗银行”,法国的“汇丰银行”等,中国人手中的货币花样便多了起来。货币不再是中国人“自己的事情”。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通货膨胀现象,这时的货币便出现了“贬值”,《灯下漫笔》中的“俄国革命以后的藏着纸卢布的富翁的心情”就是指的害怕货币贬值,只要货币一贬值,百万富翁一夜之间就会变成一个穷光蛋。通货膨胀就像洪水猛兽,西方世界有很多富翁都因此而被逼而跳楼。战争也会导致通货膨胀,如解放战争时期的国民党统治时期便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现象,有一幅漫画,内容是这样的:一个人有一袋钱,第一天可以买一头牛,第二天连一盒火柴都买不到了。课文中的打折即指的害怕货币贬值而出现的行为。
黄金是一种保值货币,所以有钱人喜欢把钞票换成黄金。文中的“我更非常高兴,全去换了现银,沉垫垫的坠在怀中,似乎这就是人的性命的斤两”即指的这种现象。国家也非常注重黄金的储备,因为这有利于国家经济的稳定。

    
相关资料

  《巴尔扎克葬词》ppt课件(24页)
  《巴尔扎克葬词》ppt课件10
  雨果《巴尔扎克葬词》原文阅读
  《巴尔扎克葬词》教案15(第二课时)
  《巴尔扎克葬词》教案14(第1课时)
  《巴尔扎克葬词》ppt课件9
  《巴尔扎克葬词》强化练习题
  《巴尔扎克葬词》课后练习
  《漫话清高》《巴尔扎克葬词》教案及练习
  《巴尔扎克葬词》指瑕
  《巴尔扎克葬词》教案13
  《巴尔扎克葬词》教案12
  《巴尔扎克葬词》教案11
  《巴尔扎克葬词》教案10
  《巴尔扎克葬词》教案9
  《巴尔扎克葬词》教案8
  《巴尔扎克葬词》教案7
  《巴尔扎克葬词》教案6
  《巴尔扎克葬词》教案4
  《巴尔扎克葬词》教案3
  《巴尔扎克葬词》巩固练习
  《巴尔扎克葬词》自学阶梯评估测试
  《巴尔扎克葬词》同步练习
  《巴尔扎克葬词》随堂练习
  《巴尔扎克葬词》说课稿
  《巴尔扎克葬词》疑难句段解析
  雨果《巴尔扎克葬词》rm音频课文朗读
  《巴尔扎克葬词》ppt课件8
  《巴尔扎克葬词》ppt课件7
  《巴尔扎克葬词》ppt课件6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