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 | 课件 | 教案 | 素材 | 作文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 | 教师 | 读物
  
  
位置教案下载 >>课堂教学实录 >>

品味文化感受魅力——《胡同文化》教学实录

    作家汪曾祺说,读小品文是悠闲的,可以得到有文化气息的健康的休息。他的《胡同文化》充分体现了这一点。笔者学着他的“文化休息”,在教学设计中努力体现“快乐语文”:在快乐中增长见识,了解胡同的特点及胡同文化的内涵;在快乐中体验情感,感受北京市民散淡、平和、自足与作者怀旧、感伤、理智超脱的情怀;在快乐中品味语言,体会京味语言醇厚活泼的魅力;在快乐中拓展开来,由远及近,从北京的胡同文化联系到家乡的地域文化——中央电视台多次报道过的江山市廿八都镇的“飞地文化”。在初步介绍后将此确立为班级的研究性学习课题,让各个研究小组讨论申报子课题。

   一、序曲

   上课铃声过后,我打开多媒体,屏幕上映出古朴典雅的北京胡同,高亢热烈、韵味醇厚的京腔歌曲《故乡是北京》在京韵大鼓的伴奏下袅袅而起。

   (多媒体最大的作用是渲染氛围,创设情境,能弥补传统语文教学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书之不足。)

   学生马上进入了情境,听得如痴如醉。

   我恰到好处地按下鼠标,音乐戛然而止。

   “看大家的表情,都被这画面和歌曲深深地吸引住了。感觉怎么样?”我微笑着问学生。

   “太美了!”“太好听了!”还有人打趣道:“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引得哄堂大笑。

   “知道这是哪里吗?”

   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北京!”

   我顺势导入:“对,北京。古朴典雅的北京胡同,韵味醇厚的京腔京曲,让我们感受到了北京文化绵绵的魅力。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一位文化老人写的京味小品文《胡同文化》。”我边说边在胡同背景图上即时打上字幕“胡同文化”。(不以事先做好的示人,以增强现场感,体现多媒体教学的互动、随机。)

   然后问学生:“这位老人是谁呢?”

   “汪曾祺。”

   “对,是汪曾祺老先生。”我点击鼠标,屏幕上亮出了汪曾祺和蔼的笑脸及其简介。

   “汪曾祺是江苏高邮人,但他长期生活在北京,生活在北京市民之中,加上他对传统文化情有独钟,所以他的小品文特别有京味儿。他主张‘文化休息’,认为读小品文是悠闲的,可以得到有文化气息的健康的休息。因此,我们这节课也好好地体现一下‘快乐语文’。米卢不是有‘快乐足球’吗?我们也该有‘快乐语文’,在快乐中增长见识,体验情感,品味语言。怎么样?”

   学生兴趣倍增:“好!”

   我高声道:“那就让我们走进北京胡同,感受胡同文化。”

   二、增长见识

   1.揭题切入。

   切入课文的方式很多,此处采用“揭题法”——从揭示标题“胡同文化”的内涵入手,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快速找到“文眼”,提取精要。同时,从“文眼”所在的第5段切入,也使讲课顺序有了变化。

   我点击鼠标,屏幕上再次出现“胡同文化”主页。

   “各位能不能告诉我什么是‘胡同文化’?请引用书上的一句话回答。”

   学生在课前就对课文进行了预习,所以很容易读出了第5段中的句子:“我们通常说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

   “对。反过来说,胡同文化就是北京的市民文化。”话到此处,我又把学生往定语“胡同”二字上引:“那作者为什么用‘胡同’做定语,而不用诸如‘草原’‘水乡’之类的定语呢?请再引用本段的话回答。”

   学生马上齐读起来:“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心态。”

   于是自然地转到了第1~4段的内容:胡同。本文的文脉是先“胡同”,而后“文化”。

   2.胡同。

   本文所在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概括要点,提取精要”。为了落实这八个字,我这样问学生:“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北京胡同的哪些内容呢?请大家引用1~4段中的关键句回答。”

   “第1段——”

   “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

   “所以北京人的什么意识很强?”

   “方位意识很强。”

   “老太太嫌老头子挤着她了,怎么说?”

   “你往南边去一点。”学生齐读后忍不住笑起来。

   “要是我们睡觉遇上这类事,会怎么说?”

   “往里面靠一点。”“移过去一点。”

   看他们比较出来了,我于是笑道:“看来我们的语言模糊多了,方位意识差多了。”虽然没有通读串讲,只找了段中的一句话展开,可我发现效果倒很好。

   我又往下问:“第2段呢?”

   学生回答:“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

   我接过话题:“对,都很有来源。下面播放几张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中的照片,请同学随口说说胡同名。”

   学生边看照片,边用文中的胡同名称抢说着,气氛活跃。这样既避免了照读原文的呆板,也发挥了多媒体的作用。

   “第3段——”

   这时学生参差不齐了:“胡同有的很宽阔,如东总布胡同、铁狮子胡同。”“北京人说: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

   我笑着追问:“到底是哪一句?”

   学生迷惑了:“好像都是,又好像都不是。”

   “对,都是,可又都不是。现成的两句话都不全面,必须用自己的话将这两个意思同时归纳进去,该怎么表达?”

   学生马上恍然:“胡同的大小和数量。”

   我趁机向他们传授方法:“所以在‘概括要点,提取精要’时,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凭借文中的有关语句,另一种则要自行组织语言。”

   “第4段呢?”

   “胡同是贯通大街的网络。”

   “对。这段很明确,不会有异议。”

   3.胡同文化。

   顺着文脉,“胡同”之后,就是本文的重点内容“胡同文化”了。我是这样过渡的:“一方水土养育一方百姓,北京胡同造就了特有的胡同文化。让我们看看北京人的胡同文化是什么样的。”

   先让他们快速阅读,提取精要,找出体现胡同文化内涵的关键句。学生反应迅速:“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北京人也很讲究‘处街坊’”“北京人易于满足”“北京人爱瞧热闹,但不爱管闲事”“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

   然后我让他们自由发言:“这些内涵,你感受最深的是哪一个?自由发言,谈谈你的感受和理解。”

   高中生已进入了“思想期”,因此语文课需要让学生说出他们的理解,说出他们的思想,解放他们的心灵和智慧,让学生的表现力、想象力、创造力尽情地得到释放。

   果然,学生发言踊跃,思想的火花不断迸发出来——

   学生1:我印象最深的是它的封闭性。我们国家的封建社会太长了,一直处在闭关锁国的状态下,身为五百年古都的北京就是其中的代表。封闭的思想必然带来观念上的保守与落后,我们现在虽然“入世”了,国门打开了,不再闭关锁国了,但我们的思想观念还是很封闭的,所以要跟上世界步伐,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思想观念问题。

   我表示欣赏:“说得够深刻。”

   学生2:我印象最深的是“处街坊”这一节。他们表面上是有来有往,礼尚往来,可“平常日子”“过往不多”,可见他们的来往仅仅是一种礼节上的应酬,他们的内心还是封闭的。

   我不禁称赞道:“你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

   学生3:我印象最深的是他们爱瞧热闹、不爱管闲事。这挺让我感到意外。我故作惊讶:“为什么?”

   “毕竟北京是民主运动的策源地呀!”

   我继续引入:“是呀,太矛盾了。可仔细想想,又在情理之中。你能解释吗?”

   “还不能。”

   我给他留下余地:“你不妨再思考思考。”

   这时,另一学生抢着回答:“我想出来了!那是因为他们生活在首都——不对,古代应该称京城。”

   我进一步挑明:“对!生活在皇城根下。”

   全班马上接过来:“生活在皇帝的眼皮底下!”

   我满意地点头:“越说越清楚了。”

   那位学生马上往下接:“所以他们不敢轻举妄动。”

   我反过来引:“否则——”

   “否则随时都有杀头的危险,所以他们只能忍!”

   我水到渠成地朗声道:“所以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一个字——”

学生异口同声:“忍!”

   我话题一转:“那我们该怎样评价这个‘忍’呢?”

   一个学生回答:“那个时候,‘忍’是他们的生存法则,以‘忍’为上,明哲保身。”“对。”我插话道,“任何现象的出现都有其历史背景、社会原因,所以西方一位哲人说,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这位学生马上抢回话题:“但也正因为明哲保身,敢于站出来者少,所以我们的封建社会缺少活力,政治变革少,社会发展慢。现在,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生活小事上应提倡‘忍’,这样人际(关系)才能和谐,社会才能和睦;但对于社会上的不良现象,我们不该‘忍’,不该袖手旁观,而应见义勇为,否则我们的社会就没有正气;对于国家利益,我们更应该有积极的爱国热情,要像海空卫士王伟那样,勇于维护我们国家的尊严,即使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

   “对。鲁迅留学日本时曾写过这样的感人诗句: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大家马上接下去。

   我点头赞许:“这位同学说得不但辩证,而且感人。”然后转移话题:“另外,北京人也有一个极大的优点,你们发现了吗?”

   一位学生回答:“北京人易于满足。”

   我马上“抓住”他不放:“对。作者有几句非常典型的细节描写,你能念念吗?要念出韵味来,念出北京人的满足感和得意劲来。”

   (好的语言需要引导学生品味、涵泳,而且要与课文内容的理解、语言环境的整体感受融为一体,如果照搬“教参”的顺序,在课文内容分析完后才单独分析语言,效果会打折扣。)

   可惜这位学生读得平淡无味,念得很快:“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结尾的“嘿”也念成了短促的去声。

   同学们笑了起来。

   我也笑了:“从同学的笑声中,就可发现问题了。要读出韵味来,读出北京人的满足感和得意劲儿来。特别是最后一个字,不能按常规读法念去声,应把这个音拉长,并且把声调往上提。请大家推荐一位同学来朗读。”

   大家推荐“朗读家”××同学范读。

   这位学生读得抑扬顿挫,京味十足,同学啧啧称赞,体验到了京腔京韵的魅力。

   我忍不住夸奖:“不愧是‘人民代表’,不负众望。”然后面向全体:“接下来让我们齐声朗读一遍,读出韵味,读出满足感和得意劲,品味京味儿语言的魅力。

   (范读与齐读相结合,让每个人在朗读中领悟内涵,感受魅力,并掌握朗读技巧。)

   然后问他们:“品味出京味儿语言的魅力了吗?”

   “有点儿。”

   “那我就让各位再‘多点儿’。请齐读屏幕上的话。”

   我打出屏幕上的话:“有窝头,较好。大腌萝卜,好。小酱萝卜,更好。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很好。虾米皮熬白菜,最好!”

   学生边读边笑,读完后大笑。

   “笑什么呢?笑它好还是不好?”

   “不好!”

   “怎么个不好?”

   “呆板,单调。”“不活泼,没有生活气息。”“也不风趣。”

   我笑着说:“被你们批评得一无是处了。不过这么一比较,京味儿语言的魅力就品味出来了。还只是一点儿吗?”

   有学生拉起了长音:“多乎哉,很多也!”

   也有学生忍不住赞叹:“汪老先生真神!”

   我接过话题:“对。汪老先生不愧为语言大师,他对传统文化有很深的感情。让我们也带着感情,带着对胡同文化内涵的理解,认真朗读一下这些段落。方式是:以小组(6人)为单位,每人选一段自己较满意的读给小组成员听,然后互相评点。”

   教室里顿时书声琅琅,气氛活泼。

   然后,我把他们引向课文的结尾部分:“作者对北京胡同、北京胡同文化的感情集中体现在哪几段?”

   学生非常明确:“最后三段。”

   “没错。那就让我们来看看文章的最后三段。”

   这样就从“增长见识”板块转到了“体验感情”部分。

   三、体验感情

   先让学生齐读第13段,尽可能进入作者的感情世界,读出韵味来。

   学生读得比较深沉,基本上读出了作者的感情。我又请他们把最后几个短语再齐读一遍,细细品味其中的感情。

   学生:“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

   (这次比上一回低沉。)

   我积极肯定:“这次读得更到位些。”然后抓住语言特点往下问:“这几句语言有什么特点?和前面写北京人‘易于满足’一节是同样的语言风格吗?”

   学生马上回答:“不是。前面是北京市民的口头语言,这里却是典雅的书面语言。”“对。这是书卷气很浓的语言。如果将它们换成和前面一样的口语,可以怎么换?效果如何?试试看。”

   学生在座位上七嘴八舌地说起来,然后我让几位同学起来说。

   学生1:“那种衰落的样子,那还有什么说的。”

   我大加肯定:“京味到家了!”

   学生2:“那荒凉的景象,真没得说。”

   我褒贬兼用:“好是好。但与上句没啥区别。而且似乎还有点高兴的成分呢!”

   学生3:“那片衰败,确实很惨。”

   我马上表态:“是口语,但没有京味。”

   学生:……

   我就此打住:“没关系,上面同学讲的两句话已经可以供我们比较了,看看他们的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学生1:口语放在这里一点表现力都没有了。

   学生2:没有意蕴,没有回味。

   学生3:更没有形象,无法让人联想开去。

   我顺势点评:“是的。而作者连用四个书面短语,生动形象,而且意蕴悠长,感伤惆怅之情扑面而来。”再深入一步:“学了汪曾祺先生两处不同的语言风格后,有什么启发或感受?请随便说说。”

   学生纷纷发言:“什么地方用什么语言,要根据语言环境来定。”“要写出好文章,就必须掌握多样化的语言。”“语言要雅俗兼有,能雅能俗。”

   “说得很好。汪曾祺老先生为我们提供了极好的语言范例,使我们受益匪浅。”然后把学生引向下一段(第14段):“面对如此衰败没落的景象,作者在下一段用了哪些词语表达他的心情?”

   学生马上作出反应:“‘怀旧’‘伤感’‘无可奈何’。”

   我深入一步:“这三个词加在一起,是不是说明汪曾祺老先生是一个跟不上时代的遗老,一个抱残守缺的保守派?”

   学生不知怎么回答才好。我让他们齐读本段的下一句:“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再介绍汪曾祺在另一篇文章《日子就这么过来了》中的话:“过去的终归要过去,这是无可奈何的事。”“在无可奈何之中,更有新的希望在生长。”

   于是有学生解释说:“面对现实,作者也有他理智的一面,超脱的一面。”

   我趁此引向末段:“非常正确。一旦准确理解了汪老先生的心情,就容易领会他在结尾几个字中流露出的感情基调了。请大家用快、中、慢三种语速齐声朗读结尾,体味一下三种语速表现的三种不同感情。”并传授朗读技巧:“可以读得夸张一点,快速的更快,慢速的更慢,这样容易体会出感情,比较出差别。”

   学生:“再见吧,胡同。”(快速)

   学生:“再—见—吧,胡—同。”(中速)

   学生:“再——见——吧,胡——同。”(慢速)

   读完后大笑起来。

   我积极肯定:“看来我们已经品味出三种不同的感情基调了。快速的表示什么感情?”

   “欢快,轻松。”

   “中速呢?”

   “认真,郑重其事。”“有悲有喜,复杂多样。”

   “慢速呢?”

   “沉痛。”“悲凉。”

   “那么本文该用什么语速朗读才得体呢?”

   学生马上得出结论:“中速。”

   “非常正确!请用中速再朗读一遍。”

   于是学生用中速齐读起来:“再—见—吧,胡—同。”

   课上到这里,我再次体会到品味涵泳,是学习语言的基本方法。课文中任何一处精彩的语言,都不能放过,都要“做足文章”。

   四、小结扩展

   “这节课,我们在快乐的氛围中增长了见识,了解了北京胡同的特点和胡同文化的内涵,感受到了汪老先生京味语言醇厚活泼的魅力,也体验到了北京市民散淡平和自足与作者怀旧感伤超脱理智的情怀。开始我们就说,要把这堂课上成‘快乐语文’课。各位感受到快乐了吗?”

   不少学生笑着点头:“感受到了。”

   这时我突发奇想:“汪曾祺老先生假如地下有知,会怎么说?请你假设一下。”

   马上有学生接上来:“嘿!(去声)真有你的!”

   众人笑。我也不住地点头:“传神。”

   然后转移话题:“接下来我们再感受一件快乐的事情。知道什么事情吗?”

   学生笑着摇头:“不知道。”

   “刚才我们学习的胡同文化是哪里的?”

   “北京。”

   “对,北京。北京对我们来说很亲切,但也很遥远。下面我们由远及近,联系一下我们南方的、我们家乡的地域文化。”

   (研究性学习是教育部在高中新开设的课程。从课内引申出去,扩展联系,以此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是最常用、也是最值得提倡的一种方法。)

   我先做一番介绍:“我国南方有这样一个古镇,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京城通往福建沿海的唯一陆上通道。历代官兵防守严密,南北商贾络绎不绝。这里山清水秀,景色迷人,来往的商旅及驻军禁不住诱惑,纷纷定居下来,于是这个古镇人丁兴旺,阜盛繁华。由于她处在大山深处,至今还保存着大规模的明清古建筑群,引起了国内众多专家的关注。”然后问同学:“这个古镇叫什么呢?”

   学生抢着回答:“廿八都!”

   “对。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她就是我们江山市的廿八都镇。先请大家看一段中央电视台的新闻报道。”

   学生哗然。

   我点击多媒体,播放中央电视台“新闻30分”主持人胥午梅的播音报道——

   “日前,建筑学者和考古专家在浙江省江山市附近发现了一处大规模的明清古建筑村落。其保存格局之完整,考古和民俗文化价值之丰厚,在全国都属罕见。这片古建筑村落,总面积达一万三千多平方米,其中规模较大的明清古民居有三十六幢,文昌阁、大王庙等大型公共建筑十一幢。漫步在长约一公里的古街道上,两旁素雅古朴的黛瓦青墙,错落有致,高耸的门楼,精巧的天井,层层叠叠的马头墙,栩栩如生的木雕和壁画,还有雅致秀丽的枫溪古桥,使得整个古村落融建筑、绘画、雕刻和文学艺术于一体,充分体现出明清时期江浙一带浓郁典雅的风土人情和文化气息。而民俗学者考证,这个古建筑群最为可贵的地方,在于她是多种文化的有机融合。”

   (中央电视台的报道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多媒体也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

   我紧接着电视报道的末句问学生:“为什么她是多种文化的有机融合呢?”

   学生马上回答:“因为居民来自各地。”

   我往下展开:“是的。廿八都的居民除了当地土著外,大多为来自各地的商旅和驻军的后裔。古镇四千余人,却有132种姓氏,9种方言。历史形成的移民现象,使古镇民风民俗极具个性,丰富多彩,与我们江山市其他地区的民风民俗完全不同,专家学者称她为‘文化飞地’。”

   学生颇为惊讶。

   我接着说:“我们身为江山人,对这个远离县城,处在大山深处披着神秘面纱的古镇了解得却不多。你们想了解吗?”

   学生齐声回答:“想!”

   我继续引入:“好的。提起古代十大名关,我们都会想起嘉峪关、山海关、函谷关之类的,殊不知廿八都镇南端的枫岭关也是我国古代十大名关之一。历史上有‘操七闽之关键,筑两浙之藩篱’之称。”

   学生纷纷称奇。

   “历史上的一位民族英雄曾在此驻扎过,知道是谁吗?”

   学生摇头。

   “他就是明代的郑成功。郑成功和他的父亲曾驻扎于此,并留下了‘猎岭晴岚’的遗踪。”学生颇为惊讶。

   我“降低难度”:“廿八都的出现与另一位名人直接相关。他是谁呢?”

   学生脱口而出:“黄巢。”

   “对,是黄巢。自从黄巢‘刊山七百趋福州’,开辟仙霞古道后,廿八都开始兴起。这里的不少居民还是当年黄巢起义军的后代呢!他们中不少是河南人,至今还有踩高跷的民间习俗。”

   学生点头。

   我笑着问他们:“还想了解吗?”

   学生齐刷刷地回答:“想!”

   我偏偏刹住话题:“我不说了,留着给你们自己去研究吧。”

   学生笑了。

   我接着说:“我们正在开设研究性学习课。想把廿八都古镇列为我们班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吗?”

   “想!”

   “好的。那现在就分分研究小组,以十人为一小组。请各小组讨论一下,自己准备研究哪个方面哪个角度。廿八都古文化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研究。”

   各组热烈讨论起来。

   讨论之后,我请各小组长介绍一下本组的课题名称,同时让大家推举一位打字速度快的同学上来,边听边打,将各组的课题名称打上屏幕。

   于是屏幕上出现了各组的研究子课题,有的研究黄巢当年怎么开辟廿八都,起义军中的一些人马是怎么留下来的;有的研究郑成功在廿八都的时间及活动情况;有的研究商旅留在廿八都的主要是哪些地方的人,他们是什么时候开始大兴土木形成大建筑群的;有的则研究起了廿八都的特色食品“铜锣糕”。

   我看下课时间已到,就说:“具体的完成时间、研究方式、成果形式等等,还需要再细化,我们在下节课专门组织交流。好吗?我们搞研究性学习,并不要求达到专家的研究水平,主要是借此改变一下传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兴趣。有了今天的起点,说不定若干年后坐在中央电视台演播厅的嘉宾席上大谈廿八都飞地文化的就是我们同学中的某一位呢!( 学生笑 。)

   于是本节课在快乐的气氛中结束了。


    
相关资料

  《胡同文化》ppt课件(65页)
  《胡同文化》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胡同文化》公开课ppt课件(11页)
  《雅舍》《胡同文化》练习题
  《胡同文化》ppt课件(45页)
  《胡同文化》阅读专项训练
  《胡同文化》阅读练习及答案
  《胡同文化》高效导学案
  北京胡同的取名
  《胡同文化》导学案
  《胡同文化》ppt课件(17页)
  《胡同文化》ppt课件(40页)
  《胡同文化》ppt课件15
  《胡同文化》ppt课件(44页)
  《胡同文化》ppt课件13
  《胡同文化》表格式教案
  如何激活语文教学《胡同文化》教学反思
  《胡同文化》教学反思(2篇)
  《胡同文化》教学设计19
  《胡同文化》教学设计18
  《胡同文化》教学设计17
  《胡同文化》公开课教案16
  汪曾祺《胡同文化》课文原文欣赏
  《胡同文化》课堂实录(第二课时)
  《胡同文化》mp3音频朗读
  《胡同文化》教案15
  《胡同文化》教案14
  《胡同文化》教案13
  《胡同文化》教案12
  《胡同文化》教案11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