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 |
课件 |
教案 |
素材 |
作文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 |
教师 |
读物
 
  
  
《胡同文化》教学设计17
作者EMAIL:240149892@qq.com
八、胡同文化
               汪曽祺  
【教学目标】   
1、概括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体会作者对胡同文化流露的情感。  
2、  学习作者用朴实雅致、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来叙事抒情的手法。  
 【教学重点】  
1、 对文章深层思想的理解,概括整体内容要点。  
2、 理清作者思路,体味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1、  通过具体词句的品味,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情感。  
2、 在初步了解文化这一概念内涵的基础上,把握胡同文化的主要特点。  
【教学设想】   
运用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教学,让学生更加真切感受文章的内容,也有助于学生感性理解基础上的理性思考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有人说过:“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今天我们所学课文涉及到的是一种 相对古老的建筑--胡同。《胡同文化》——是一位大器晚成的,在文坛寂寞了四十年之久的作家——汪曾祺给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一篇序文。今天让我们慢慢品读课文,就象欣赏美妙的音乐一样去感受它内在的文化气息吧!   
二、 解题   
读题,要求学生调动已有经验,充分发挥想象,说说题目告诉了你些什么内容?   
明确:(1)胡同:巷;小街道  (点出了写作对象)   
     北京胡同多——“有名胡同三千六,无名胡同赛牛毛”   
   (2)文化:①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②考古学用语,指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③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  
比较下面两个句子中“文化”的含义   
*现在这社会,没文化是不行的。  
*北京大学有很浓的文化氛围。  
三、 作者简介: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课文的作者汪曾祺先生。汪曾祺(1920~1998),江苏高邮人,著名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此后,当过教师、编辑等。1940年开始发表小说,代表作品有《受戒》、《大淖记事》等乡村风俗小说。他那种清秀隽永、生趣盎然的风俗画描写风格得到了文坛的普遍赞誉。  
《胡同文化》是一篇序文,原文有小标题“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序”。这是一篇古朴清雅、意味深长的文化随笔,充分显示了作家的创作个性。   
四、研读课文  
1、探索思路与结构  
明确: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先谈北京的胡同,再谈北京胡同文化的特征,最后谈胡同文化的衰落。因此可以把这篇文章分成三大块,第1~5自然段为一层,第6~12自然段为一层,第13~15段为一层。  
2、讲析课文第1、2、3、4、5自然段   
(1)提问:第1自然段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明确:第1自然段在全文结构上起总起的作用。概述大街、胡同所形成的方正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和思想。  
(2)提问:2、3、4三个自然段分别从哪些方面来介绍胡同的特点?  
  明确: 介绍胡同——取名      
                           ——宽窄、数量   
                           ——环境(位置、声响)  
(3)第2自然段交代胡同取名的来源,主要有哪几种类型?  
明确:取名--计数、物件、行业、人物、形状,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还有的胡同取名未知取义。  
(4)胡同的环境又有什么特点?   
明确:离闹市近,生活方便,环境安静   
(5)提问:第5自然段的段意,可不可以用“胡同和四合院是一体”来概括呢?为什么?那么,用哪一句话来概括更为准确呢?  
  明确:第5自然段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由“胡同”过渡到“胡同文化”。因此,用“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这一个并列复句来概括段意,兼顾两个方面,显得全面、准确。  
(6)提问:作者为什么说“北京市民文化就是胡同文化”?  
明确:因为胡同这一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极大地影响着北京市民的心态,成为市民文化的存在空间和载体,它给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打上了时代的文化的烙印,因些,“北京市民文化就是胡同文化”。  
(2)保守。这是与“惟我独尊”相关联的。以为什么都比别处优越,自我感觉良好,也就将人家真正好的、有价值的东西拒之门外,思想上趋于保守。汪曾祺先生在《五味》一文中说:“北京人很保守,过去不知道苦瓜为何物,近年有人学会吃了。……北京人在口味上开放了;北京人过去就知道吃大白菜。由此可见,大白菜主义是可以被打倒的。”   
大白菜主义也即大白菜文化,之所以要被打倒,就在于他的保守和惟我独尊。看来,随着国际化潮流的到来,北京人自己也会从这种保守、独尊的封闭形态中走出来。北京人在口味上的开放,便能说明。   
3.为什么要从“吃”的角度来说明北京人的易于满足?   
探究学习:在“衣食住行”中,“吃”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在过去温饱问题尚不能解决的情况下。“民以食为天”,我们这个民族对于吃食的追求恐怕是无与伦比的。菜系之多,名目之繁,口味之杂,都是任何一个民族无法比拟的。就日常生活而言,一个人对于吃食、口味的态度,便可看出他对于生活的态度。所以,作者选取极平常的吃食,便反映了人们的内心的思想意识、生活态度。信手拈来,意味无穷。  
4.对“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探究学习:此句写尽了北京市民的心态。之所以穷能忍着,是因为靠忍,才可以虽穷而仍能面对皇权的威严,才可以虽穷而仍可以鄙视皇权的盛衰。之所以富要耐着,是因为看惯了巨富豪商的朝盛夕衰,所以身处富中,才能够不显山不露水地不惊不乍。之所以睡不着眯着,是因为睡不着乃是心为外界所动,而眯着,才能养成看惯风云变幻的大气,靠着这种大气,天子脚下的小民、草民才维持了自尊。   
5.对“北京人,真有你的”该如何理解?   
探究学习:“北京人,真有你的”真有你的什么呢?是真有你的应付各种情况、各种局面的办法。对此,汪曾棋先生在《跑警报》中说:“我们这个民族,长期以来,生于忧患,已经很‘皮实’了,对于任何猝然而来的灾难,都用一种‘儒道互补’的精神对待之。这种‘儒道互补’的真髓,即‘不在乎’。这种‘不在乎’精神,是永远征不服的。”   
这种“不在乎”,便是凡事不必太认真,不必太放在心上。别急,别烦,别躁,悠着点。“车到山前必有路”,没什么事过不去。也就是说,心胸放宽些,用郑板桥的话来说,就是“难得糊涂”。为什么要“不在乎”?根本的原因在于世事难料,风云难测。所谓“十年河东,十年河西”,人们不可太在意于眼前的利益得失,须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有了这种“不在乎”的精神,什么事都能从容应对,从中透露出一种“忍”劲儿。   
“北京人,真有你的!”言有尽,意无穷。赞许、褒奖之情溢于言表。  
二、品味语言  
读完这篇文化式散文,我们仿佛喝下了一碗风味独特的北京大碗茶,让人神清气爽,齿颊留香,回味无穷。下面,我们来看看,课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1)提问:课文在语言方面有什么特色?请举例分析。  
明确:“虾米熬白菜,嘿!”  
“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   
“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  
语言特点:朴实、雅致,自成风格,富有表现力。  
三、仿照“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的语言形式,写一组自己熟悉的景物,表达一种鲜明的情感。  
例: 院落毗连,炊烟袅袅,引车卖浆,熙来攘往。  
   小街横贯,深巷悠悠,窗明几净,老树参天。  
四、课外延伸:  
请任选一种文化形式(如服饰文化、饮食文化等),在周记上写一篇文章。  
 
    
相关资料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