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 |
课件 |
教案 |
素材 |
作文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 |
教师 |
读物
 
  
  
《方山子传》教学设计2
《方山子传》教学设计 
汕头市六都中学    陈楚雄 
【教学目的】  
1.积累:常见实词、虚词及相关文学常识; 
2.理解:传主的事迹与精神风貌; 
3.探讨:作者写作的原因。 
【教学重点】 
1.理解传主的事迹与精神风貌; 
2、作者写作的原因。 
【教学设想】 
  本文是拓展阅读篇目,所以安排教学时数为一课时,在学生导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品味传记文章的风味;积累常见实词、虚词及相关文学常识;理解传主的事迹与精神风貌,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作者的切身经历(重点放在被贬黄州期间),探讨作者写作的原因。最后扣紧高考考点,辅以相关练习题,加深理解。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作者回顾: 
【苏轼】宋代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天性豪迈旷达,仕途曲折。诗、文、词、书、画皆卓然为一代大家。 
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三、参照注释,自读文章: 
四、整体朗读,字词正音: 
闾(lǘ)里     折(zh)节    岐(q)亭       陈慥(co)         
矍(ju)然    勋(xūn)阀   阳狂垢(gu)污       傥(tǎng)  
五、疑难共析 
(1)阅读过程中字、词、句的理解上有没有碰到什么困难?请同学们提出来一起解决。 
(2)重点字词点拨。 
六、问题探究: 
1、方山子何许人也?找出文中的信息句,并填写下表: 
方山子档案 
原名    陈慥    字    季常     
号的来历    其所著帽,方屋而高,似“古方山冠”     
家庭  情况    环堵萧然,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世有勋阀,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     
生平  简历    少时    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稍壮    折节读书,然终不遇。     
    晚年    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爱好    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2、鉴赏提示说:在方山子身上,最能打动苏轼的是他的“异”,那么方山子“异”在何处? 
明确: 
    (1)与常人不同    的生活道路: 
    少时--血气方刚 一身侠气 
    稍    壮--折节读书 有志用世 
     晚--终不    遇 遁于光、黄间 
    (2)生活态度的独特: 
     庵居蔬食,    弃车马、毁冠服,    徒步往来,    所著帽,    方屋而    高  
    (3)待人接物的态度: 
          不与世相闻。人莫识也。  
    (4)大气洒脱的行为作风: 
       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世有勋阀,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皆弃不取,独来穷山 。 
3、“前侠后隐”可以概括方山子的行迹,那么“侠”生动地体现在哪个情节?如此豪侠之人,为何要隐? 
明确:① “侠” 体现在——方山子西山怒马射鹊,与作者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 
②为何要隐:原文——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有志于用世,却不得赏识任用,仕进无门,退隐以明志。 
七、探讨: 
1.得知作者被贬原因,方山子的反应是“俯而不答,仰而笑”,如何理解这个细节背后的丰富内容? 
    表现了方山子对于黑暗腐败世道的熟悉,    见怪不    惊; 
    含蓄表达了方山子对作者的理解、同    情;对打击诬陷作者的奸邪小人的蔑视。 
2.苏轼写作本文仅仅是为了记方山子其人吗?还是另有深意? 
明确: 
    赞赏陈慥淡泊自守的高洁品德。 
    藉此流露出同    为「    不    遇」    的感慨。 
[资料链接] 
寄吴德仁 
兼简陈季常 
龙丘居士亦可怜, 
谈空说有夜不眠。 
忽闻河东狮子吼, 
拄杖落手心茫然。 
    陈慥字季常,    公弼之子,    居于黄州之岐亭,    自称龙丘居士,    又曰方山子。好宾客,    喜畜声妓,    然其妻柳氏绝凶妒,    故东坡有诗云:“龙丘居士亦可怜,    谈空说有夜不    眠。忽闻河东狮子吼,    拄杖落手心茫然。”河东狮子,    指    柳氏也。 
          ——【南宋】洪迈《容斋三笔》 
八、随堂练习: 
1.对下列句中红色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然终不遇:不得志  
B.余既耸然异之:害怕的样子 
C.使酒好剑:因酒乱性  
D.方山冠之遗像:死者的相片 
解析: 选A。B.惊奇的样子; C.嗜酒; 
       D.遗留下来的样式 
2.对下列句中红色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闾里之侠皆宗之 : 推崇  
B.稍壮,折节读书 : 改变志节、行为  
C.方山子傥见之与 : 或许  
D.欲以此驰骋当世 : 纵马奔跑 
解析:选D.“驰骋”在文句中是放开手脚干一番事业的意思 
3.下列每组句子中下划线字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①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 ①余既耸然异之      ②他植者则不然 
C. ①晚乃遁于光、黄间 
      ②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D. ①呼余宿其家         ②其皆出于此乎 
解析: A .连词,表递进  B. ①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②代词,这样  C. ①介词,在②介词,比 D . ①代词,他的②副词,大概,表推测。 
4.清代王文儒评此文说:“隐字侠字节乃一篇之主脑。”请选出全都是具体描述方山子“隐”的生活、思想和行为的一组(     )  
①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②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 
③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④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⑤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⑥晚乃遁于光、黄间 
   A.①②④⑤         B. ①③④⑤  
      C. ②④⑤⑥           D. ②③④⑥ 
    解析: ①③是描述他的“侠” 
5、下面均能表现方山子的一生“侠”的特点的一组是(   ) 
①闾里之侠皆宗之 
②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 
③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④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⑤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   
⑥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 
        A.②③⑤⑥   B.②⑥④⑥    
        C.①④⑤⑥   D.①③④⑤  
    解析: ②⑥是描述他的“隐”。 
6.下列各项对文章分析阐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但不得意,晚年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  
B、传主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晚年时安贫乐道,心境恬淡。作者有意识选择这两种具有对比性的行为表现来丰富其形象。  
C、尾段作者以疑问的口吻问方山子能否见到那些“阳狂垢污”的“异人”,从“岂山中之人哉!”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答案是否定的。  
D、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不遇”。可以说《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的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解析:D. 
九、作业:翻译下列句子: 
(1)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 
(2)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3)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4)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参考译文] 
⑴方山子也惊讶地问我到这个地方的缘故 。 
⑵ (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和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 
⑶因而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的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  
(4) (他)都放弃不要了,偏要来到穷僻的山沟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如此的吗? 
附:板书设计 
方山子:隐士 
少时--一身侠气 
                     稍壮--折节读书      
晚-- 遁于光、黄间 
                     
              
(1)与常人不同的生活道路: 
              异    (2)生活态度的独特: 
(3)待人接物的态度: 
                       (4)大气洒脱的行为作风: 
     
一生:前侠后隐   
 
    
相关资料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