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 | 课件 | 教案 | 素材 | 作文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 | 教师 | 读物
  
  
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词七首《鹊桥仙》《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扬州慢》教案及练习

《词七首》《鹊桥仙》《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扬州慢》

(一)《鹊桥仙》
1. 作家作品: 
秦观(1049—1100),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少举进士,不中,曾见苏轼于徐州,苏轼以为有屈、宋之才,王安石亦谓其诗清新似鲍、谢。为苏门四学士之一,擅诗文,词为北宋大家,与黄庭坚并称“秦七黄九”。有《淮海词》。
《鹊桥仙》,词调名,出《风俗记》:“七夕,织女当渡河,使鹊为桥口。”多以咏牛郎织女相会事。
2. 诗作简析:
(1)谋篇立意
这首词以七夕织女渡银河与牛郎相会的古老传说为题材,歌颂永恒而坚贞不渝的爱情。(2)层次结构
上阕写织女与牛郎相会。 下阕抒依依不舍之情。
3. 重点难点分析:
如何理解“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两人的爱情若是坚贞不移的,又哪在乎朝夕相聚呢?
这两句歌颂真挚不渝的爱情,立意新。牛郎织女虽然一年一度相会,毕竟地久天长;人世夫妻虽然朝暮相聚,却是百年顷刻,于此补充说明“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之意。这一反常爱情观的看法,使词的意境为之一新。
 
(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 作家作品: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曾随耿京起兵抗金,后在南宋任通判,安抚使等职,有政声。因与当权者不合而屡遭贬抑,一生郁郁不得志,终忧愤而死。辛弃疾是南宋最伟大的爱国词人,有将相之才而不能施展,将一腔忠愤寄于词间。继承了苏轼的开拓、革新精神,其词题材广阔,气势雄健,意境深沉。善于熔铸经史,驱遣诗文,亦善白描,沉郁顿挫、慷慨苍凉之外兼有清丽明快、缠绵妩媚之风格。有《嫁轩长短句》,存词六百余首,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永遇乐》,词牌名,又名《消息》,双调,一百零四字。
2. 诗作简析:
(1)谋篇立意
这首词通过怀古,表现了词人抗金求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壮志难酬的苦闷,也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图恢复,不选用人才的愤懑。
(2)层次结构
上阕,即景生情,追怀孙权、刘裕,表达对英雄事业的向往和对苟且偷安的南宋统治者的愤慨。
下阕,陈古警今,借刘义隆失败的历史教训,警告当政者不应草率对敌用兵;借廉颇自况,抒发对南宋统治者的愤懑。
3. 写作特点
(1) 围绕作品思想内容而多用典故,以加强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词中用典虽多,却贴切恰当,非但没有妨害思想感情的表达,而且以少胜多,表现了非常丰富的内容和思想。正如《词综》所说,由于这首词用典恰切,感慨深邃,“发端便欲涕落,后段一气奔注,笔不遏;廉颇自拟,慷慨壮怀,如闻其声;谓此词用人名多者,尚是不解词味!”
(2) 多用对比,而各不相同,使词丰意曲,感情更加委婉深沉。
以古代英雄业绩与可悲的现实相比,用以针砭南宋的萎靡不振;用刘裕的“气吞万里如虎”与其子刘义隆的“赢得仓皇北顾”相比,这是以历史上英主与庸才之比,用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用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相比,这是抒发忧国忧民的感慨,感叹由于统治者的长期“和戎”媚敌,把人们的民族感情都冲得淡淡的了;用廉颇的遭谗尚有赵王派人聘问与自己的冷落处境相比,用以抒发报国无门的愤懑。通过这些交互重叠的对比,使词义更加丰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强烈,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4. 重点难点解析
(1)上阕用了两个典故,其作用是什么?
孙权是当年西破黄祖,北败曹操,与曹刘鼎足之势的英雄,作者登上北固楼,首先想到闭门思过以京口为都城,后迁都南京的英雄。表示自己对他的敬仰与向往,只是像孙仲谋那样的英雄人物,已无处可寻了。即便是英雄事业的流风余韵,也随时光而流逝了。作者对孙权的追慕和钦羡,实际上就是对南宋腐败无能的讽刺和嘲笑。
俯瞰京口街市,缅怀曾在那里居住的刘裕,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有如果能有刘裕这样创大业的盖世英雄和英明国君,作者的正确战略意图就以被采用。
这两个典故,写法虽异而用意却相同,作者对能承父兄基业而有所作为的孙权和创建大业的刘裕进行歌颂,就是对南宋当局不知自振的针砭;作者怀念古代英雄,正是慨叹南宋没有英雄。
(2)作者写佛狸祠下一幕景象,表达什么心情?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对南宋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三)《扬州慢》    
1. 作家作品:
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少随父宦游,几近二十年。父死,流寓湘、鄂,诗人萧德藻赏其才,以侄女妻之,携之同寓湖州,因与苕溪白石洞天为邻,故以之为号。往来苏杭间,与名人多有交游,范成大、杨万里对其诗文人品多有称赞。姜夔通音律,精赏鉴,工翰墨。为诗初学黄庭坚,而自拔于宋人之外,所为《诗说》,多精至之论。尤以词著称,能自度曲,今存有旁谱之词十七首,为词格调甚高,清空峭拔,对南宋风雅词派甚有影响。
《扬州慢》,既是词调(词牌),又是题目,与词的内容密切相关;以后此词只被用作词谱,就与词的内容无关了。慢,慢调,词曲的一种格调,因曲调舒缓而得名。
2. 诗作简析:
(1)谋篇立意
这首词抒发了词人《黍离》之悲,作者即事写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抒发了内心的郁愤,表达出一片爱国深情。
(2)层次结构
上阕纪行写景,以反衬起笔,概写劫后扬州的荒凉。
下阕运用联想,伤今怀古,不胜家国《黍离》之悲。
3. 写作特点
这首词以今昔对比的手法写景抒情。一开始就将扬州作了今昔对比:“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概写了昔日扬州的繁盛;而待词人“过春风十里”,则“尽荠麦青青”,昔日花团锦簇的繁华长街,已面目全非,呈现出一片荒凉景象,这里盛衰对比,何其强烈。在这种昔盛今衰的对比景物描写中,抒发了词人对国事的痛惜伤感之情。在昔盛对比时,“昔”与“盛”用的是虚笔,“今”与“衰”用的是实笔。它以“虚”为陪笔,用以衬“实”;以“昔”为陪笔,用以衬 “今”;以“盛”为陪笔,用以衬“衰”。如此比衬,虚实相生,而以反映现实为中心,主次分明,重点突出,其“感慨今昔”之情,也就表现得十分强烈。
4. 重点难点解析
(1)《扬州慢》化用杜牧诗句的作用
杜牧诗让人想起昔日扬州繁盛的情景。而的扬州却是如此萧条,寂寞冷清,两者形成鲜明对比,抚今思昔,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对扬州昔盛今衰的感伤。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和《扬州慢》都写到金兵入侵的历史背景,两人的感情有何异同?
都表达了真挚的爱国之情,但辛弃疾表现得昂扬激愤,姜夔则显得低沉哀伤。
 
【模拟试题】
一.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1—3题。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 首句“风住尘香花已尽”,用语含蓄,这句描绘了怎样一幅情景?暗含着怎样的心情?从下句看,这是一天中的什么时间?为什么“倦梳头”?
答:                                                  
2. “物是人非事事休”一句,包含了哪些深刻的内涵?
答:                                                   
3. “载不动许多愁”历来为人所称道,这一句好在什么地方?
答:                                                  
 
二.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2题
清平乐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注:挼,读ruó,“揉搓”之意。
1. 这首词处处跳动着词人生活的脉搏。词人对“赏梅”的感受因生活阶段不同而不同,请结合词句说明写了哪几个阶段的怎样感受?
答:                                                  
2. 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来表现赏梅的不同感受。请选择其中一种手法来说明。
答:                                                  
 三.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溪头卧剥莲蓬”中“卧”一向有一字千金之誉(一字用得恰到好处,给全句或全词增辉)。你同意此说吗?为什么?
     答:                                                 
 
四.
破阵子   辛弃疾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注:陈同甫,陈亮的字,同作者一样,也是一位力主抗金的志士,因而遭主和派的打击。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冬,他到上饶去访赋闲居此的辛弃疾,二人曾写词唱和。
1. 这首词里的起句“醉里……”和尾句“可怜……”是      写;中间的沙场情景,建功立业的情景都是     写,作者通过写梦想和现实矛盾,悲和壮的对照,突出表现了作者         
2. “小序”中说“赋壮词”的“壮”是指作者描写梦想的部分,这一部分包括:         
3. 而此词壮中有悲,“悲”主要体现在             
 
五.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鹧鸪天
辛弃疾
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忆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觮,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去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试分析运用上面加点的“拥”字和“飞”字的作用。
答:                                                  
 
六. 阅读下面两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①。
鹊桥仙·夜闻杜鹃
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②。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① 据说鹧鸪“生不辞巢不别群”,其鸣叫声近似人言“行不得也哥哥”。② 杜宇,即杜鹃,又名子规。相传它的叫声近似人语“不如归去”,又有“杜鹃啼血”的典故。
1. 这两首词都写了夜闻鸟鸣,请结合词人所处的时代,简析其中寄寓的思想感情。
答:                                                   
2. 这两首词在对“夜闻鸟鸣”的具体表现上又各有特点。你更喜欢哪一首的写法?请简述理由。
答:                                                  
 
七.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注)。
注:沧州,水边,古时隐者所居。陆游晚年住在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古人评论这首词的下阕,说第一句有三个词用得好,你认为是哪三个词?它们好在哪里?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答:                                                  
 
 
 

 

【试题答案】
一. 1. “风住尘香”一句的意思是:昨天夜里刮了一夜大风,花全部被吹落了。早晨风停了,路上的尘土因花瓣飘荡也带上了香味。这里暗含着对春天逝去的惋惜和伤感,从“日晚倦梳头”看,应该是早晨七八点钟的时候。之所以“倦梳头”,一是花落春去的伤感,二是下句的“物是人非”。 
2. “事事休”是说所有的事都完了,主要包括国难家愁的两方面,从国难说,朝廷偏安。无力恢复,南逃的北方人都有家不能归。从家愁说,丈夫中年去世,自己孤苦零丁,漂流异乡,所以“欲语泪先流”。
3. 好就好在把愁写得可摸可感。愁本来只是一种情绪,是虚的。如果从本质上去说,也只能说愁得厉害,甚至愁白了头发,这些说法都显得太抽象,而用小船都载不动,就有了重量和质感,这是一种独创,不仅奇特而且形象。
二. 1. 写了三个阶段的生活感受:“常插梅花醉”写了词人早年陶醉于赏梅;“赢得满衣清泪”写了词人中年在赏梅时伤心流泪;“故应难看梅花”则写了词人晚年没有心思赏梅。
2. 例如: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把早年因生活的欢乐闲适而陶醉于赏梅、中年因生活的幽怨而在赏梅时伤心流泪以及晚年因生活的沦落飘零而没有心思赏梅这三个不同阶段的不同感受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词人生活的巨大变化和飘零沦落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
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上阕写过去,下阕写现在,以昔衬今,表现出当时作者飘零沦落、衰老孤苦的处境和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今昔之感和家国之忧)
三. “卧”字确实使用最妙, 它把小儿躺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  从而使人物形象鲜明,意境耐人寻味。
四. 1. 实;虚;感到所有爱国志士报国无门的苦闷和对南宋朝廷腐败的愤懑之情。
2. 战斗准备进行到胜利等场面
3. 作者从理想的高峰一下子跌到报国无门的现实中,抗金壮志一筹未展,自己白发已生着实可想。
五. “拥”字写出军容之盛,和少年得志的意气风发;“飞”写出义军回击敌人的力度和战斗的惨烈。两词生动形象,饱满有力。
六. 1. 辛弃疾和陆游都生活在南宋时期,山河沦陷、百姓涂炭,朝廷腐败、宦臣横行,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词中写鹧鸪与杜鹃啼鸣,巧妙的借用鸟鸣的谐音,传达出天下百姓热切盼望收复中原,统一国家的呼声,表达了作者国耻未雪、壮志未酬的忧愤和有家难归的飘零之感。
2. 辛词写“山深闻鹧鸪”背景辽阔;“愁”在先而闻鹧鸪在后,愁上加愁。陆词写“常啼杜宇”与“林莺巢燕总无声”对比;闻杜宇在先而“愁”在后,牵惹愁思。
七. 这三个词分别为:“未”、“先”、“空”
这三个词概括力量,含意丰厚,流露出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沉痛心情。 “未”字表达放眼西北,神州陆沉,妖氛未扫的遗恨;“先”字表达回首人生,流年暗度,两鬓已秋的感慨;尤其一个“空”字,写出了内心的痛苦和失望,也隐含对南宋小朝廷的不满和愤慨。

    
相关资料

  《词七首》教案及练习(师用版)
  《词七首》教案6
  《鹊桥仙》ppt课件3
  秦观《鹊桥仙》mp3高中音频朗读
  词七首《虞美人》《雨霖铃》《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及练习
  《词七首》教学设计5
  《词七首》教案4
  《词七首》教案及练习
  《念奴娇·赤壁怀古》flash朗读
  《扬州慢》mp3音频朗读(男声)
  《声声慢》mp3音频朗读
  《念奴娇·赤壁怀古》mp3音频朗读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mp3音频朗读
  词七首《扬州慢》mp3音频朗读
  词七首之《大江东去》mp3音频朗读
  柳永《雨霖铃》mp3音频朗读(黄志条版)
  李煜《虞美人》mp3音频朗读
  《念奴娇·赤壁怀古》rm视频课文朗读
  《念奴娇·赤壁怀古》rm音频课文朗读
  《雨霖铃》flash课件1
  柳永《雨霖铃》mp3音频课文朗读
  李清照《声声慢》mp3音频课文朗读
  人教版高二上《词七首》同步练习
  《词七首》ppt课件2
  秦观《鹊桥仙》wma音频配乐课文朗读
  人教版《词七首》教案3
  人教版《词七首》巩固练习
  人教版《词七首》能力训练
  人教版高中第三册《词七首》同步训练
  人教版高二上《词七首》教案2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