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 | 课件 | 教案 | 素材 | 作文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 | 教师 | 读物
  
  
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一个文官的死》教案3

 《一个文官的死 》 

一、 教学目标: 
1. 了解作家作品,把握小说情节,理解小说主题,品味幽默讽刺的艺术风格。 
2.  通过分析典型人物的个性化对话和细腻的心理描写,归纳概括人物的鲜明个性,理解小说的主题。  
3.  掌握以小见大的写作技巧。 

二、  教学重点难点: 
1.  对话、心理描写。 
2. 小说的典型细节。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 引入:介绍作者引入课文。 
提问:•什么是“小人物”?描写这类人物的小说有什么特点?有哪些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品?  
•契诃夫的小说有什么特色? 
1. 关于作者:(幻灯片2) 
契诃夫(1860——1904),19世纪末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与莫泊桑、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 
契诃夫的小说短小精悍,结构紧凑,情节生动,笔调幽默,语言明快,寓意深刻。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通过幽默可笑的情节进行艺术概括,塑造出完整的典型形象,以此来反映当时的俄国社会状况。 
2.  创作背景:(幻灯片3) 
19世纪后期,俄国沙皇专制制度盛行,是俄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政府暴戾无道,扼杀自由;百姓饱受压制,怨声载道;整个社会被恐怖笼罩,人心惶惶。上尊下卑的封建烙印死死地将人束缚住,社会等级制度森严,官场中强者倨傲专横,弱者唯唯诺诺。各种各样的恐惧感、焦虑感压抑着人们,重逾千斤。在这种情况下,《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套中人》等小说便应运而生。本文写于1883年。 

(二)破题: 
一看题目,就使读者产生一系列的疑问,扣人心弦,既是全文内容的概括,也给人一种沉重感。 

(三) 整体感知:  
1.  阅读课文,找出切尔维亚科夫的六次道歉。请两位同学把切尔维亚科夫和       将军的对话读出来。要求读出人物各自的语气语调、个性特点。 
2. 提问:切尔维亚科夫每次道歉是出于什么原因?  
•第一次:出于礼貌。  
•第二次:因为胆怯,怕对方过后暗算自己。  
•第三次:满足自尊愿望。  
•第四次、五次:达到诚恳的目的和心理安慰。  
•第六次:濒临着心理绝望与精神崩溃。  
3. 小组讨论:为什么切尔维亚科夫要道歉那么多次?  
讨论后归纳:在切尔维亚科夫眼里,上层的达官贵人有着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他们的言行举止都代表着一种意志、命令和心理威胁,对他产生一种现实的压抑感。作为社会底层的小公务员,他有着很强的“自卑情节”,不敢得罪上层阶级,畏惧他们的报复。所以战战兢兢,小心翼翼想挽救。  
投影显示:(幻灯片6)     
人物      切尔维亚科夫               将军 
          表现:六次道歉                     
   (个性化的语言)   
                              “没关系,没关系……” 
                              “您好好坐着,劳驾!让我听戏!” 
                              “够了……我已经忘了,您却说个没完!” 
                              “简直是胡闹……” 
                              “您简直是在开玩笑,先生!” 
                              “滚出去!!” 
性格:将军        高高在上     傲慢暴躁 
      小庶务官      卑微、胆怯、可怜、可鄙            

4.  小说心理描写细腻传神,找出有关的词语加以品味。 
   投影显示:(幻灯片7) 
          切尔维亚科夫心理变化: 
一点也不慌 

心慌了 

惶惶不安 

怀疑 

脸色发白 

肚子里似乎有个什么东西掉下去了 
(得罪上司的罪恶感、恐官心理、奴性心理) 

5. 主人公遇到的本来是一件极小的事情,但他却为这件小事担忧致死。他为什么不安?他实际上恐惧的是什么?  
   小说的背景写于19世纪80年代。当时沙皇政府为了镇压民粹派而实行高压政策,警察和官僚飞扬跋扈,社会非常黑暗。切尔维亚科夫的不安源于他得罪了大官,害怕被报复。从中可见当时社会黑暗与专制导致人民的恐惧和心理扭曲与压抑。 
归纳主题:(幻灯片8) 
卑微、胆怯、可怜、可鄙 的性格 
罪恶感、恐官心理、奴性心理 

扭曲的性格与压抑的心理 

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专制 

主题:通过描写一位小文官因喷嚏溅到将军身上而产生恐惧、 
焦虑以致郁闷心惊而死的可笑故事,揭示了当时人们普遍存 
在的奴性心理以及对造成这种心理的沙皇专制制度进行了无 
情的嘲讽和深刻的鞭挞 。 


(四)思考探究:(幻灯片9-11) 
1. 作者在小说中怎样表达他的态度? 
提示: 
契诃夫从不在作品中直接抒发自己的主观态度,而是客观冷静地写人叙事,在平淡中见幽默,在幽默中见深沉。 

2. 任何一部好的作品,都会有一些特征性的描写,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特征可以是一句话、一个细节动作、一个场景、一个人物、一种人物关系等。比如《一个文官的死》中切尔维亚科夫的那个喷嚏,就使主人公具有了典型性,成为那些具有奴性的小人物的代表。 
    想一想,你还知道中外作品中有哪些具有特征性的描写和典型性的人物形象? 
提示: 
《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对套子的讽刺性的描写,使套中人别里科夫成为因循守旧、畏首畏尾、害怕变革的代名词; 
《项链》中的项链,使路瓦栽夫人成为爱慕虚荣、追求奢华的庸俗的小资产阶级妇女形象; 
《药》中的人血馒头,寥寥几笔使华老栓成为落后、愚昧、迷信的小市民的典型代表; 
《孔乙己》中的长衫,让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读书人典型形象跃然纸上。 

(五)布置作业 
1. 完成课后练习第一、第二题。 
2. 课后阅读契诃夫的《套中人》等其它作品。 


    
相关资料

  《一个文官的死》学案
  《一个文官的死》课堂实录
  《一个文官的死》教案5
  《一个文官的死》说课稿
  《一个文官的死》教案4
  契诃夫《一个文官的死》原文阅读
  《一个文官的死》读后感
  《一个文官的死》ppt课件4
  《一个文官的死》ppt课件3
  《一个文官的死》ppt课件2
  《一个文官的死》ppt课件1
  《一个文官的死》教案2
  《一个文官的死》教学设计1
  《一个文官的死》教案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