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 | 课件 | 教案 | 素材 | 作文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 | 教师 | 读物
  
  
位置教案下载 >>初中说课稿 >>

《致橡树》说课稿

    我们中国是一个伟大的诗歌的国度,文学艺术也起源于诗歌。诗歌所承载的真善美的内容和高妙的艺术精华,是当代中学生成长所必需的精神营养。因此,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和鉴赏能力是高中阶段的主要任务之一。

一、说教材

    《致橡树》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作为高中阶段语文学习的开始,本单元安排的是诗歌的阅读与欣赏,选编了一些中国现当代诗歌和外国诗

歌。这些诗歌的作者、时代、题材各不相同,风格差异也比较明显,但是都是比较有代表性的经典之作。《致橡树》是我国当代女诗人舒婷的成名作,也是她爱

情诗的代表作。诗人热情而坦诚地歌唱了人格理想,比肩而立,各自以独立的姿态深情相对的橡树和木棉,可以说是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新型爱情观。

全诗感情基调理智、冷静,意象明丽、隽美,思维缜密、流畅。据此,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现代诗歌的特点,尤其是意象运用、象征手法在诗歌中的作用。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和语文创新能力。 
情意目标——领会作者对传统爱情观的否定,对平等独立的爱情的憧憬及对“人”的关切之情,并希冀由此赢得学生的思考和共鸣。

教学重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依据:本诗的创作具有特定的时代背景,但诗人追求的爱情观对当今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只有了解了诗人的爱情观,才能进行深层次的探讨与拓展。

教学难点:意象象征义的分析

二、说教法

    精巧导入--创造美,激情诵读--感受美,仔细品味--领悟美的方法。
    本单元是诗歌单元,虽说学生在小学、初中就已经接触过诗歌,但大多都比较浅显,因此,怎样引导学生从诗歌语言文字描绘的形象出发,结合对作品创作

背景和创作意图的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想象和联想,体会诗中的情思和意味,培养良好的读诗趣味是本单元的主要教学任务。我认为教学本文的关

键是阅读、欣赏、讨论与比较,即在反复诵读的同时,以讨论探究比较的方式感悟、理解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平等又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因此,我

把教学步骤设置为“导入——诵读——讨论\'三个环节。这几个环节的设计,是依据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旺盛的求知

欲,让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能动地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完成知识的学习与审美训练。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是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对学生进行多重

的感官刺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之产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再与教师的启发引导相结合,通过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教学过程,使学生的感性认

识上升到理性高度。另外,由于这首诗歌是自读课文,所以,在课时安排上我计划用一课时来完成教学。

三、教学过程

1.导入定向:创造气氛,奠定情感。意在渲染氛围,在思维、情感、个性等方面唤起学生的美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首先,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导入”这一环节是必不可少的。好的导语可以激起学生学习文章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从而有助于教师教学。然

而,这首诗所表达的主题——爱情,对于许多中学教师来说是惟恐避之不及的,因而,我选择了一个新的视角——诗的视角来激起学生的兴趣。因此,我大胆地

把导语设计成为:“有人说,没有诗歌的民族是悲哀的,我很庆幸,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我更庆幸的是诗歌伴随着我们成长。诗,不仅带给我们美的享受

,还能够陶冶我们的性情,滋养我们的心智。古诗如此,新诗亦然。被称为“朦胧诗”派掌门人的舒婷就以一首《致橡树》深深打动了一代年轻人的心,这首现

代诗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震撼力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舒婷,走进她的《致橡树》。”这一导语设计,目的是在于唤起学生对朦胧诗及对舒婷《致橡树》的

好感。

2.作者介绍: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作者舒婷及朦胧诗派的一些知识。
    依据:因为在今年年初的时候,新的语文大纲重新把文学常识的内容纳入到考试中来,因此,让学生掌握有关的文学常识是必不可少的。

3.鉴别欣赏:品味语言,感知意象。同过通过多媒体示范朗读和学生自己品读,让学生初步了解诗歌,感悟诗情。
    依据:读是学习诗歌的基础环节,也是主要环节。因此,形式多样的诵读是诗歌教学的重中之重。

4、讨论:
    提出三个问题,学生讨论:

(1)诗人否定什么样的爱情观? 

    明确:诗人批驳种种世俗的爱情观,在诗人看来,爱情不是向一方攀附,也不是单方面的痴恋,即使是由衷的奉献也是不够。

(2)诗人肯定什么样的爱情观? 

    明确:诗人追求高尚、进步的爱情观,即必须在相知相恋相依,相互平等,互相独立的基础上各自实现自我的价值。

(3)诗人的爱情观在现实中的意义?

    明确:诗人的爱情观在现实中仍十分有意义,对女性如何自尊、自爱、自强仍有很大的启发作用。女性的独立人格,男女平等的向往和追求,伟大崇高的爱

情内涵在任何时代都不会过时。

5、小结:
    诗人按照先破后立的艺术构思,在诗的开头首先否定了种种世俗的爱情观;接着在强调独立平等的基础上,提出了理想的爱情。这两种爱情观根本区别在于

是否强调了爱的基础独立、平等。在舒婷看来,尤其是作为女性诗人看来,“她”有没有真正的独立平等意识、是不是十分珍视自己的独立人格和尊严是非常重

要的。
    本诗写于1977年,当时正好是在“文革”后对“文革”中人性扭曲、等级明显的社会现象的反思,女诗人回想几千年来中国妇女总处在男尊女卑的生存状态

下,以饱含情感的笔触,用内心独白的方式向世人宣告女性是独立的,与男性是平等的,应该与男性公民一起创造美好的生活,所以本诗可以理解为女性的独立

宣言。

6、作业:
    (1)背诵全诗 
    (2)搜集自己喜欢的爱情格言
    (3)写一首健康的能表达自己观点的爱情诗,适当的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和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相关资料

  《致橡树》ppt课件(20页)
  《致橡树》ppt课件(54页)
  《致橡树》ppt课件(23页)
  2018年语文版《致橡树》pptx课件(26页)
  《致橡树》ppt课件(14页)
  《致橡树》教学设计7
  《致橡树》ppt课件(17页)
  《致橡树》教学反思
  《致橡树》高效课堂导学案
  《致橡树》表格式教学案
  舒婷《致橡树》预习学案
  《致橡树》ppt课件(26)
  《致橡树》课堂实录
  《致橡树》ppt课件6
  《致橡树》ppt课件5
  《致橡树》《我愿意是急流》比较阅读ppt课件
  《致橡树》说课ppt课件
  《致橡树》读后感(2篇)
  《致橡树》赏析
  舒婷《致橡树》原文阅读
  《错误》和《致橡树》比较阅读教学设计ppt课件
  《致橡树》教案6
  《致橡树》教案5
  《致橡树》教案4
  《致橡树》教学设计3
  《致橡树》教学实录
  《致橡树》教学实录
  《中国当代诗三首》之《错误》《致橡树》《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基础知识题
  《致橡树》rm音频配乐朗读
  《致橡树》mp3音频课文朗读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