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 | 课件 | 教案 | 素材 | 作文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 | 教师 | 读物
  
  
位置试卷下载 >>高二年级上 >>课文练习 >>

《归去来兮辞》练习

1 归去来兮辞并序 练习
一、语基落实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心惮远役 耘耔 荒芜(wǔ) 惆怅(chànɡ)
B.晨光喜微 盈樽 稚子(zhì) 眄庭柯(miǎo)
C.敛裳霄逝 流憩 容膝(qī) 遑遑(huánɡ)
D.欣欣向荣 遐观 出岫(xiù) 西畴(chóu)
2.下列各组句子中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①归去来兮(来,助词,无义)
②复驾言兮焉求(言,助词,无义)
B.①载欣载奔(载,义同“载歌载舞”的“载”)
②引壶觞以自酌(觞,酒杯)
C.①或植杖而耘耔(耔,培苗)
②景翳翳以将入(景,风景,景物)
D.①策扶老以流憩(扶老,手杖;流憩,游息)
②审容膝之易安(审,觉察,自知)
3.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渊明的创作开创了山水诗一体,为我国古典诗歌开创了一个新的境界。
B.陶渊明的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辞赋以《归去来兮辞并序》最有名。
C.辞,是介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因为起源于战国时的楚国,也叫楚辞。到 了汉代,人们一般将辞、赋并称。这种文体,富于抒情和浪漫气息,很像诗,但是压韵和句式比较自由。
D.毛泽东有诗云“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这里的“陶令”就是陶渊明,因为他做过八十余天的彭泽县令,故以“陶令”相称。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恨晨光之熹微 恨:遗憾。 B.三径就荒 就:近于。
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勾践既许之,乃致其众而誓之 B.母辞以疾,乃止
C.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D.乃入 见
6.对句子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大约因为心情急切,诗人的归程画面转换得也快——他刚才还在轻飏的舟上迎风伫立,转眼间又出现在“晨光”“熹微”的山路上;为了告诉每个人,明知却偏还要“问征夫以前路”;待到“乃瞻衡宇”,这位已届中年的汉子,竟又像小孩子一样“载欣载奔”。这样写,显得真实而动人。
B.“三径就荒,松菊犹存”:院里的小路快要荒芜了,松和菊还是原样。这里“松菊”既说天性爱好,又是言志和寄托。
C.“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这两句可以看出精神的富有和物质的拮据,以及前者对后者的压倒优势。
D.“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白云自然而然地从山中飘浮而出,倦飞的小鸟也知道飞回巢中。鸟既如此,人何以堪?触景感怀,景物亦有人情和个性,感情在景物中自然流露出来。
7.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
(2)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8.下面各组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委曲  跨年度  各行其是  出其不意
B.装潢  吊书袋  闲情逸志  源远流 长
C.留传  度假村  拾人牙惠  真知酌见
D.成型  不经意  防患未燃  理曲词穷
9.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最准确的一组是(  )。
(1)儿童读物,只有写得______儿童的特点,儿童才愿意接受,才喜欢看。
(2)近来,检验质量的______放宽了,很明显,质量在下降,消费者意见纷纷。
(3)他同人相处总是关系紧张,主要是说话______,很少考虑,而他竟然还有点自我欣赏呢。[来源:学科网]
A.符合  尺度  草率  B.适合  标准  草率
C.符合  标准  轻率  D.适合  尺度  轻率
1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把书画作品装扮得惟妙惟肖,供人欣赏,这是一乐;高雅的文化生活形式伴随着自己,韵趣常在,这又是一乐。
B.现在广济地铁一号线开通,为数不少的房源广告大力宣传“离地铁十分钟路”。车行还是步行?故意言过其实。
C.阅读使人充实。掌一盏孤灯,品一口香茗,在浩如烟海的历史中,与神遇已久的古人邂逅,真有说不出的畅快。
D.这两个县的村庄犬牙交错,如果你想到荷曼县的李家村去,须得从芜铜县的赵庄坐船摆渡,别的途径是没有的。
11.按照汉语表达的习惯,下面各组句子中,表意规范、准确 的一项是(  )。
A.他曾花一万多块钱买了一台电脑,这对于爬格子一族来说是个不少的数目。
B.二个多月前,我曾在巴黎拉雪兹神甫的公墓里凭吊过天才的钢琴诗人肖邦。
C.3 000多年前,从欧洲大陆迁移来的克尔特部落将爱尔兰语带到了这个岛国。
D.儿子、媳妇都是双职工,没办法,接送孙子的任务就落到我和老伴的肩上了。
重峦叠嶂间的田园
                      余秋雨
对于以陶渊明为代表的安然自立型的文化人格,中国民众不像对魏晋名士那样陌生,也不像对三国群雄那样热络,处在一种似远似近、若即若离的状态之中。
如果把陶渊明归入魏晋名士一类,可能有点粗糙。陶渊明比曹操晚了二百多年。他出生的时候,阮籍、嵇康也已经去世一百多年。他与这两代人,都有明显区别。他对三国群雄为权谋的争斗看得很透,这与魏晋名士基本一致。但如果把他与魏晋名士细加对比,就会发现魏晋名士虽然喜欢老庄却还不够自然,在行为上有点故意,有点表演,有点“我偏要这样”的做作,这就与道家的自然观念有距离了;而且,魏晋名士身上残留着太多贵族子弟的气息,清谈中过于互相依赖,过于在乎他人的视线,而真正彻底的放达应该进一步回归自然个体,回归僻静的田园。
于是,我们眼前出现了非常重要的三段跳跃:从漫长的古代史到三国群雄,中国的文化人格基本上是与军事人格和政治人格密不可分的;魏晋名士用极端的方式把它解救出来,让它回归个体,悲壮而奇丽地当众燃烧;陶渊明则更进一步,不要悲壮,不要奇丽,更不要当众,也未必燃烧,只在都邑的视线之外过自己的生活。
安静,是一种哲学。在陶渊明看来,魏晋名士的独立如果达不到安静,也就无法长时间保持,要么凄凄然当众而死,要么惶惶然重返仕途。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大量立誓找回自我,并确实作出了奋斗的人物,但他们没有为找回来的自我安排合适的去处,因此,找回不久又走失了,或者被绑架了。陶渊明说了,这个合适的去处只有一个,那就是安静。
在陶渊明之前,屈原和司马迁也得到过被迫的安静,但他们的全部心态已与朝廷兴衰割舍不开,因此即使身在安静处也无时无刻不惦念着那些不安静的所在。陶渊明正好相反,虽然在三四十岁之间也外出断断续续做点小官,但所见所闻使他越来越殷切地惦念着田园。回去吧,再不回去,田园荒芜了。他天天自催。
这样一个陶渊明,应该更使民众感到陌生。尽管他的言词非常通俗,绝无魏晋名士的艰涩,但民众的接受从来不在乎通俗,而在乎轰动,而陶渊明恰恰拒绝轰动。民众还在乎故事,而陶渊明又恰恰没有故事。因此,陶渊明理所当然地处于民众的关注之外。同时,也处于文坛的关注之外,因为几乎所有的文人都学不了他的安静,他们不敢正眼看他。他们的很多诗文其实已经受了他的影响,却还是很少提他。
直到宋代,尤其是苏东坡,才真正发现陶渊明的光彩。由此可见,文化上真正的高 峰是可能被云雾遮盖数百年之久的,这种云雾主要是朦胧在民众心间。大家只喜欢在一座座土坡前爬上爬下,狂呼乱喊,却完全没有注意那一脉与天相连的隐隐青褐色,很可能是一座惊世高峰。陶渊明这座高峰,以自然为魂魄。他信仰自然,追慕自然,投身自然,耕作自然,再以最自然的文笔描写自然。
请看: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
有了高远的心怀,有可能主动地对自己作边缘化处理。而且,即便处在边缘,也还是充满意味。魏晋名士对人生的高层次思考方位却被他保持住了,而且保持得那么平静、优雅。
他终于写出了自己的归结性思考: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形影神赠答诗》
“大化”——一种无从阻遏、也无从更改的自然巨变,一种既造就了人类、又不理会人类的生灭过程,一种丝毫未曾留意任何辉煌、低劣、咆哮、哀叹的无情天规,一种足以裹卷一切、收罗一切的飓风和烈焰,一种抚摩一切、又放弃一切的从容和冷漠——成了陶渊明的思维起点。陶渊明认为我们既然已经跳入其间,那么,就要确认自己的渺小和无奈。而且,一旦确认,我们也就彻底自如了。彻底自如的物态象征,就是田园。
< align=right>(有删改)
1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陶渊明的诗歌风格自然而平淡,恰恰因为这一点,所以宋代之前一直无人赏识他。
B.作者将陶渊明和历史上的许多文人进行对比,表现出他的安静是一种自觉的处世态度。
C.陶渊明与魏晋名士一样也追求“回归个体”,但他却表现得平静、自然、优雅。
D.标题中的“田园”是陶渊明生命境界的象征,而“自然”就是这种境界的核心。
E.本文朴素的语言风格与 所表现的陶渊明淡泊宁静的精神境界浑然一体,令人回味。
13.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语句的含意。(4分,每小题2分)
(1)找回不久又走失了,或者被绑架了。
(2)有了高远的心怀,有可能主动地对自己作边缘化处理。
14.依据原文,简要概括陶渊明诗作的特点。(3分)
15.联系全文,谈谈你对作者笔下的陶渊明的“田园”的理解。(7分)
16.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6分)
比如阅读《孟子》,可以提出许多问题或题目:孟子主张“民为贵”,书中的哪些篇章发挥这个意思呢?孟子的理想中,把政治分为王道与霸道两种,两种的区别怎样呢?孟子认为“王道”并不难行,他的论据又是什么呢?诸如此类,难以说尽。善于读书的人,一边读下去,作为阅读的标的,辨识的头绪,或者初读时候提出一些,重读时候另外又提出一些。教学生略读,当然希望学生也能如此;但是学生习惯未成,功力未到,恐怕他们提不出什么,只随随便便胡读一阵了事,就有给他们提示问题的必要。教师宜取学生能力所及的问题,分量多少又得顾到他们的自修时间。
(1)请用一句话概括上述文字的观点。(2分)
(2)请简要阐述你对上述材料的看法。(不少于80字)(4分)
17.随着“私家车”的普及,“车标语”文化也越来越值得我们品味把玩。请从下面的车尾标语中任选一则,写一段鉴赏性文字(不少于40字),并自拟一则车标语。(4分)
①距离产生美。②你让我也让,心宽路更宽。③别吻我!我怕羞。
(1)鉴赏性文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车尾标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解析:A项,“芜”应读“wú”。B项,“晨光喜微”应为“晨光熹微”;“眄”应读“miǎn”。C项,“敛裳霄逝”应为“敛裳宵逝”;“膝”应读“xī”。
答案:D
2.解析:C项,景,太阳。
答案:C
3.解析:A项,“山水诗”应为“田园诗”。
答案:A
4.解析:A项,恨:怨。
答案:A
5.解析:C项,语气助词,无实在意义。A、B、D三项均为副词,相当于“于是”“就”。
答案:C
6.解析:A项,“为了告诉每个人,明知却偏还要‘问征夫以前路’”没有根据。
答案:A
7.参考答案:(1)人世与我已经背离了,我还要驾车出去探求什么呢?
(2)我羡慕自然界的一切生物及时生长繁荣,感叹自己的一生将要过去了。
8.解析:B项,“吊书袋”应为“掉书袋”;“闲情逸志”应为“闲情逸致”。C项,“拾人牙惠”应为“拾人牙慧”;“真知酌见”应为“真知灼见”。D项,“防患未燃”应为“防患未然”;“理曲词穷”应为“理屈词穷”。
答案:A
9.解析:轻率:可形容说话,也可以形容做事,强调未经过慎重思考,随随便便。草率:只形容做事,强调不认真,敷衍了事。符合、适合都是动词,都有“一个事物同另一个事物相合”的含义;但二者与别的词搭配不一样。“适合”常同“特点”“需要”“习惯”“环境”“口味”等搭配;“符合”常同“规律”“实际”“精神”“原则”“规定”“愿望”等搭配。
答案:D
10.解析:惟妙惟肖:模仿得非常巧妙而逼真。言过其实:原指言语浮夸,超过实际的才能。后也指话说得过分,超过了实际情况。浩如烟海:形容典籍、图书等极为丰富。
答案:D
11.解析:“不小的数目”;“两个多月前”;“儿子、媳妇是双职工”。
答案:C
12.解析:A项,前后没有因果关系。E项,本文的语言风格是较为华美的。
答案:AE
13.参考答案:(1)许多归隐田园的名士都因自我的迷惘与动摇或世俗的胁迫、生存的压力而最终屈从,又一次迷失了自我,失去了独立。
(2)有了高远的心志情怀,才会主动地远弃污浊世俗,归隐田园乡野,甘于清贫寂寞,恬然自立于仕途官场的边缘。
14.参考答案:①文笔自然,言辞通俗而心怀高远;②以平静而优雅的姿态来保持对人生的高层次思考;③歌咏彻底自如的物态象征——田园。
15.答案要点:①“田园”是陶渊明远离官场、远离尘嚣、耕作自资的归隐之地;②“田园”是陶渊明保持安然自立的文化人格的精神家园;③“田园”是陶渊明信仰自然、追慕自然、投身自然并以最自然的文笔去加以描写的具体对象;④“田园”是陶渊明彻底自如的高远心怀的物态象征。
16.参考答案:(1)教师应提示适宜的问题指导学生的略读。(2)示例:观点一:读有所疑,方能读有所获。从初读中发现问题,随着阅读的深入逐渐解决问题;发现新的问题,得到更多更深的收获。提问在进行,思考在继续,对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方面会慢慢地注意,关注的点也会越来越多,研究的兴趣也会渐渐浓起来,自然就有很多收获。观点二:学会提问,带着问题阅读,需要在实践中养成习惯。没有谁一开始读书就会提价值很高、特别适宜的问题。书读得多了,语感会越来越强,敏感度越来越高,在语言文字的熏陶中感悟能力也自然会逐步提升。不同类型的文章见多了,读书的质疑习惯慢慢就养成了。读书下的就是这些功夫,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其他观点,言之成理即可)
17.答案示例:(1)①语意双关,有距离才有美,另一层意思是请保持好车距,只有保持一定的距离,相互才是安全的,才是一件“美”事。②它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将“你”“我”“心”“路”巧妙对应相连,不仅含蓄形象地提醒人们遵守交通规则,互相礼让,而且含有构建和谐社会的内涵。③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用人的语态来写出,在行车中应保持一定的车距,让他人警醒,不要靠得太近。(2)示例:人与人近点儿,车与车远点儿。

    
相关资料

  《归去来兮辞》教学反思2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归去来兮辞》教学反思
  《归去来兮辞》阅读练习及答案(五)
  《归去来兮辞(并序)》原文及翻译
  《归去来兮辞》并序文言文知识梳理练习
  《归去来兮辞》阅读练习及答案(四)
  《归去来兮辞》理解性默写3
  《归去来兮辞》理解性默写2
  《归去来兮辞》理解性默写
  《归去来兮辞》导学案5
  《归去来兮辞》阅读练习及答案(三)
  《归去来兮辞并序》《滕王阁序》《逍遥游》《陈情表》文言文复习
  《归去来兮辞》ppt课件(85页)
  《归去来兮辞》ppt课件(82页)
  《归去来兮辞》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归去来兮辞》ppt课件(20页)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阅读练习及答案
  《归去来兮辞》复习学案
  《归去来兮辞》知识点
  《归去来兮辞》教案11
  《归去来兮辞》学案5
  《归去来兮辞》改写成诗
  《归去来兮辞》ppt说课课件3
  《归去来兮辞》导学案4
  《归去来兮辞》学案4
  《归去来兮辞》练习ppt课件
  《归去来兮辞》ppt课件(100页)
  《归去来兮辞》导学案(3课时)
  《归去来兮辞》练习案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