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 | 课件 | 教案 | 素材 | 作文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 | 教师 | 读物
  
  
位置教案下载 >>课堂教学实录 >>

《涉江采芙蓉》教学实录2

请三位同学到黑板上默写.

师巡查班级其他同学的默写情况,并指出发现的错误。

师生共同检查黑板上的默写情况。

“还顾望旧乡”,“顾”误写成“故”;望”误写成“忘”。“还顾望旧乡”的“旧”误写成“故”。

师:这两个同学跟“故”较上劲了。这两例错误,前个是因为没有没有掌握文意,错写成了同音字。后一个同学是背书的时候没有准确背诵所致。

师:大家齐读一遍吧。

生齐读

师:这首诗很短,看起来也很简单。文意大家都疏通了吧?

生:是的!

师:那咱们看一看这首诗中最能表达诗人情感的词语是……

生:忧伤!

师:诗人因为什么而忧伤呢?
生:同心而离居

师:解释一下。

生:不能和自己感情深厚的人生活在一起。

师:还有吗?

生:所思在远道。思念的人在远方。

师:“同心而离居”恰好照应了这句“所思在远道”,还有吗?

生: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回望故乡,长路漫漫,看不到尽头。

(假如加上这么一部分是不是好点?

师:能用自己的语言全面概括一下吗?

生:游子远在他乡,思念心上人,无法相见。

师:不仅无法相见,而且好像几乎没有一丝再次相见的可能,所以只能忧伤地度过一生。这种哀愁一生都挥之不去。)

师:好的,看样子大家对这首诗的内容已经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咱们再一起读一遍。这次读的时候,要在脑海中体会体会这种忧伤的情感。

师:老师本也很喜欢这首诗。读了很多遍,但是有一点小小的疑问。你看,比如去掉一句,变成“涉江采芙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似乎也不影响文意。

生:好像是的。

师:那这句话写在这儿不是多余了吗?加上这句话有什么作用吗?

生沉默

师:请同学们认真思考,先把这句话的意思写下来,再把你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写在课本上就行。

生思考,在课本上写下自己的想法。

师:谁先来说?

生沉默

(这时我看见张同学的看了我一眼,她的眼神告诉我她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

师:好,请张同学来回答。上节课阅读《孔雀东南飞》你提出焦母两次要给焦仲卿娶邻家的女儿,说明刘兰芝再好,但不是焦母心中的“那一个”。很有见地。我们来看一看这节课你又有什么思想和我们分享。

张同学:作者写沼泽地生满兰草,却独爱芙蓉,说明诗人的专一。以兰草衬托芙蓉,说明芙蓉在诗人心中的地位之高。

师:你是从兰草、芙蓉的象征意义考虑的。这个视角独特,层次很高,谈到了表达技巧的问题。还有谁愿意分享?

生沉默

师:大家不要怕分享自己的成果嘛。也别怕自己的想法和别人不同,这没有什么答案的错与对,只要是你自己的思考,有你个性的烙印就行。二十一世纪什么最重要?(学者电影里的声调)创新型的人才!

生笑,随后沉默。

师:这节课这个问题不解决,你们不怕耽误进度,我也不怕。就这么耗着了!(笑)

两生同时站起来。

师:咱们一个个来。

生:采芙蓉要涉江,还要到沼泽中去,但是无论路途多么艰险,诗人还是坚定的采摘芙蓉,要送给自己的心上人,说明自己的坚定。

师:你的重点落在涉江和兰泽上。其中也有象征的味道。那么“芳草”呢?你对其中个别词句的理解和分析还是很有价值的,说明你关注细节,但是不能把它孤立地看。

生:老师,我说不清楚这句话的作用,但是我想这样解释一下。诗人涉江采芙蓉,兰泽芳草芬芳,景色怡人,诗人多么开心,可是,采之欲遗谁呢?情感一下低沉下来了。这就显得忧伤的情感更加忧伤。

师:孩子,你太有才了。你这么一说我也恍然大悟。一首看似平淡的小诗,居然这么跌宕,兰泽的芬芳,蓬勃的生机,如此美景,诗人手捻芙蓉,忽然心中悲意袭来,采之欲遗谁呀?我心中的你,在远方我无法触及的地方。长路漫漫,你我彼此思念却无法“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种忧伤终生挥之不去。

生:对,就是这个意思。

师:诗人写景的目的原来是为了……

生:衬情!

师:衬什么样的情呢?

生:哀情!

师:这样充满生机的,象征高洁、美好的景,可以称之为“乐景”。咱们好像刚学过不久吧?
    生:以乐景写哀情,“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师:同学们,大家的表现让我感到自豪。你们读书能从手法、细节、文意以及全篇的结构出发,紧扣文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认真思考,带着鲜明的个性,这才是读书呀!

师:好了,快下课了,咱们解决那些简单的遗留问题吧。这首诗的作者是?

生:萧统!

生:不对,无名氏。萧统是编者。南朝梁太子,又称昭明太子,他编撰的《文选》又叫《昭明太子文选》。

师:那写作的时代是?

生:东汉末年。

师:这个时代谁了解?

生:战乱,社会动荡,三国对峙。

师:战乱,社会动荡和这首诗有什么关系吗?
生:我们读一篇文章还要关注他的社会背景。

师:作者远离家乡不想回家吗?路再远总有回到家的那一天。可是因为……

生:因为社会动荡,战乱也许作者根本没有机会再回到自己的家乡,甚至自己心中的那个人生死都未可知。

师:你分析地太好了。没想到一首短诗能读出这么多丰富的意蕴来。诗的作者我们已经无从考查,但是这寥寥的几行字却穿越了近两千年的时光,传递了古今相同的共鸣。莫言在他的小说中说“地球太小,文化太大”。何止是是空间的小呢?时间在这种情感的面前也似乎荡然无存了。我们要感谢文字,感谢萧统,也感谢这不知名的诗人。我们自由地读一遍吧,感受一下通过这节课的阅读我们又能读出什么感受来。

    
相关资料

  课外古诗文诵读《静女》《涉江采芙蓉》课文分析
  《涉江采芙蓉》《一剪梅》阅读练习及答案
  《涉江采芙蓉》ppt课件(36页)
  《涉江采芙蓉》教案9
  《涉江采芙蓉》《一剪梅》阅读练习及答案
  《涉江采芙蓉》理解性默写
  《涉江采芙蓉》理解性默写
  《涉江采芙蓉》ppt课件(30页)
  《涉江采芙蓉》pptx课件(26页)
  《涉江采芙蓉》ppt课件(35页)
  《涉江采芙蓉》教案8
  《涉江采芙蓉》公开课教案
  《涉江采芙蓉》pptx课件及教案(20页)
  《涉江采芙蓉》阅读练习及答案(三)
  《涉江采芙蓉》ppt课件(9页)
  《涉江采芙蓉》获奖教案
  《涉江采芙蓉》教案6
  《涉江采芙蓉》ppt课件(15页)
  《涉江采芙蓉》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涉江采芙蓉》阅读练习及答案(3篇)
  《涉江采芙蓉》教案5
  《涉江采芙蓉》改写
  《涉江采芙蓉》教学反思(2篇)
  《涉江采芙蓉》ppt课件(42页)
  《涉江采芙蓉》高效导学案
  《涉江采芙蓉》导学案3
  诗三首《涉江采芙蓉》教案5
  《涉江采芙蓉》练习题
  《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4
  《涉江采芙蓉》赏析(2篇)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