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 | 课件 | 教案 | 素材 | 作文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 | 教师 | 读物
  
  
位置试卷下载 >>高考试题 >>高考模拟试卷 >>青海省 >>

青海省西宁市三校2017届高三4月联考语文试题

  
第I卷 阅读题
 
一、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历史上的乡村治理实际上走的是一条“二元化”的路线,公权力和自治权长期共存,其中以唐宋乡官职役化为分界彼此消长,这种独特的乡村治理方式甚至对乡村的近代化过程也产生了诸多影响。自秦汉以来,历代都曾试图对乡村社会进行直接管理,但国家对乡村社会的治理主要依靠乡官及律令与儒家纲常,国家对乡村的组织原则是地缘优于血缘,基层社会已经存在早期自治组织。
    唐宋之际的社会变革被学界概称为“唐宋之变”。在乡村治理上,这种转变就表现为:其一,乡官制度退出历史舞台,从此,乡村基层管理人员的身份是民而不是官,社会地位很低,没有固定的办公衙门和俸禄,上为士大夫鄙视,受上级盘剥,下又徘徊于是否侵渔乡里之间,这种两难困境在后世乡村管理中变成常态;其二,自治组织在唐宋进一步发展,中央政府愈来愈多地借助他们来稳固统治。国家通过乡绅、信仰、乡约、宗族等各种形式和力量对乡村实行间接控制在唐宋之际渐渐成为现实或者完成了制度准备。
    中国乡村治理方式的转变是传统国家以最小成本维持社会运转的必然。自郡县制建立以来,帝国人口不断增加,县级区划的数目却维持了相对稳定。以农业税为收入主体的传统国家不可能负担如此庞大的官僚系统。因此,各朝代不得不以最低行政配置来应对扩大的人口,政府效率下降,基层行政职能缩减,县以下交给各种社会组织进行自治就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与此同时,乡村治理的难度却在增加。中唐以后从两税法开始了征税原则由“税丁”向“税产”的转变,财产的隐匿比起人丁的隐匿更难发现,乡村催征赋税参与管理的乡役人数和工作量大增。地方政府职役人数、工作量的变化,同时其地位愈来愈低,从秦汉时期的有望跻身卿相,到明清时期的被视为“至因至贱”之役。这些问题导致乡官职役化




 点击本地免费下载

相关资料

  2016年高考(全国卷II卷)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2016年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全国卷II)
  青海省西宁市三校2016届高三下学期联考语文试题
  2015年全国二卷高考满分作文选(7篇)
  2015年高考全国II卷作文优秀范文示例:品味大千世界 尽显时代风采
  2015年高考语文试卷逐题解析(新课标II卷)
  2014年(全国卷II)高考满分作文
  2014年高考语文试卷逐题解析(全国卷II)
  2014年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全国卷II)
  青海省化隆县2014年高三第六次全县联考语文试卷
  青海省西宁五中片区大联考2014年高三下学期5月高考模拟试卷
  2013年全国卷II高考语文试卷逐题解析
  2013年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全国卷II)
  青海省西宁五中片区2013届高三大联考语文试题
  青海省西宁五中2013年3月份第一次高考语文模拟考试题
  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高考语文试卷逐题解析
  2012年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新课标全国卷)
  2012年大纲版全国卷高考语文试卷逐题解析
  2012年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大纲全国卷)
  2011年甘肃省高考语文优秀作文6篇及点评
  2011高考全国卷2(大纲卷)优秀及满分作文
  2011年高考语文逐题解析(全国Ⅱ卷)
  2011年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全国Ⅱ卷)
  2010年高考作文阅卷实录(全国卷Ⅱ)
  青海师大附中2010—2011学年度高三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2010年甘肃省高考满分作文6篇
  2009年高考全国卷Ⅱ满分作文及点评
  2010年高考语文试卷逐题解析(全国卷II)
  2010年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全国卷2)
  青海省西宁市十四中2009-2010高三语文期末试题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