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 |
课件 |
教案 |
素材 |
作文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 |
教师 |
读物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5
教学目标: 
1.了解孟子及《孟子》,体悟孟子主张及现实意义。 
2.积累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句式,熟练翻译课文。 
3.梳理孟子阐述观点的思路,学习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 
4.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和同情广大劳动人民的深切情怀。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文言现象,熟练翻译本文,体会比喻在文章中的作用。 
思维发展与提升:领会孟子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和巧妙灵活的工作方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习孟子迂回曲折的论辩方法。能够运用简单的比喻进行论辩。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悟孟子当仁不让的治世精神,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和同情广大劳动人民的深切情怀。 
【教学重难点】 
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并归纳其规律;鉴赏本文出色的论辩艺术,品味辩驳技巧和修辞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有关孟子的名言名句?(学生自由说) 
比如: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大匠诲人,必以规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这些句子体现了孟子的什么思想呢?(仁政)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孟子的《齐桓晋文之事》,看看在这篇文章里,孟子又是如何宣扬自己的思想的。 
二、预习检测 
1.读准下列汉字的读音 
王(wànɡ)       胡龁(hé)          便嬖(piánbì) 
觳(hú)觫(sù)褊(biǎn) 
恶(wū)          挟(xié)           度(duó) 
莅(lì)惛(hūn)         盍(hé) 
畜(xù)        赡(shàn)豚(tún) 
彘(zhì)庠(xiánɡ)序       颁(bān) 
2.积累文化常识 
豚:小猪。彘:大猪。 
舆薪:一车薪柴。 
钧:古代以30斤为一钧。 
衅钟:古代新钟铸成,用牲畜的血涂在钟的缝隙 
中祭神求福,叫衅钟。 
五亩之宅:五亩大的住宅。传说古代一个男丁可以分到五亩土地建筑 
住宅。古时五亩合现在一亩二分多。 
三、作家介绍 
孟子,名轲,字子舆。曾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被尊为儒家的第二号圣人——“亚圣”。 
孟子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时开始周游列国。和孔子一样,孟子也曾带领学生游历魏、齐、宋、鲁、滕、薛等国,并一度担任过齐宣王的客卿。宣扬“仁政”“王道”始终不受重用。晚年返回家乡,所以便回到家乡聚徒讲学,与学生万章等人著书立说,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认为凡人都可以为尧舜,每个国君都可以成为圣王。他宣传仁政,抨击暴政,提出了一整套比较完整的儒家政治思想。他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他反对发动不义战争以及剥削人民、危害人民利益的人与事。这种强烈的民本思想正是社会变革中时代精神的体现。孟子有治国平天下的抱负,也有有所不为的操守,他提出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成为封建时代士大夫出世进退的准则。 
与论语一样,《孟子》也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但它比《论语》又有明显的发展。 
《论语》的文字简约、含蓄,《孟子》却有许多长篇大论,气势磅礴,议论尖锐、机智而雄辩。如果说《论语》给人的感觉是仁者的谆谆告诫,那么《孟子》给人的感觉就是侃侃而谈,对后世的散文写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孟子》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带锋芒,富于鼓动性,有纵横家、雄辩家的气概,充分反映了战国时代尖锐激烈的阶级斗争。 
《孟子》散文善运用比喻。有人统计,《孟子》全书共261章,其中有93章共用了159个比喻,可见孟子是善用比喻的能手。用比喻说理,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进行论辩,不仅增加了形象性,富有情趣,引人入胜;而且显得简洁、明白,更有说服力。 
四、写作背景 
孟子生活的战国中期较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更为变乱,社会更加动荡不安。同时,思想也更加活跃正当“百家争鸣”的时代。所以,孟子一方面继承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等,另一方面又有所发展,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和学术思想。同时,在与墨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激烈交锋中,孟子维护了儒家学派的理论,也确立了自己在儒学中的重要地位,成为仅次于孔子的正宗大儒。 
五、自读课文 
1.听朗读,熟悉课文内容,扫清文字障碍,注意停顿,做到准确、流利地诵读课文。 
2.生自读全文,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解,初步理解文意。 
教师提示:用红笔标画出你不理解的重要的难解的字词句,借助工具书和手中的材料,分类整理文言现象。 
(小组分工,制作文言基础知识卡片) 
3.小组成果展示:(展示文言基础知识卡片) 
一词多义:道 
①促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述说,谈论)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说,讲) 
③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道义、道理) 
④任重道远(路,道路) 
通假字: 
①无以,则王乎 (以通“已”,止) 
②为长者折枝 (枝通“肢”,肢体) 
③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刑通“型”,作榜样) 
④盖亦反其本矣 (盖通“盍”,何不) 
⑤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罔:通“网”) 
⑥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已通“矣”,确定语气) 
⑦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涂通“途”) 
⑧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 (愬通“诉”) 
词类活用:使动用法 
①故推恩足以保四海 
(保:使动用法,使……安定) 
②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 
(危:使动用法,使……受到危害) 
③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朝:使动用法,使……来朝) 
④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 
(服:使动用法,使……服从) 
⑤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 
(罔:通“网”名作动,张开罗网捕捉,陷害) 
词类活用:名作动 
无以,则王矣。 
王:名作动,统一天下,王道 
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王:名作动,称王 
特殊句式: 
臣未之闻也。 (宾语前置) 
何由知吾可也? (宾语前置) 
王见之,曰:“牛何之?” (宾语前置)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主谓倒装) 
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被动句)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宾语前置) 
不为者与不能者何以异 (宾语前置) 
夫子之谓也。 (文言固定句式,……之谓也,……说的就是……) 
六、新知讲解 
1.本文是对话体议论文,孟子要在与齐宣王的对话中,使他接受自己的政治主张,他就必须揣摸对方的心理,诱使对方顺着自己的思路来谈话。 
孟子是如何做到曲折委婉,层层深入,说理既逻辑严密,又注意形象生动的? 
明确: 
(1)发端——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对答——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追问——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对答——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追问——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对答——曰:“可。”霸道——王道 
(2)因势利导,措辞委婉,层层递进,论点明确: 
“以羊易牛”事例——肯定齐宣王不忍之心,具备行王道条件(事例) 
“百姓皆以王为爱”——为齐宣王辩解,进入谈话情境。 
“牛羊何择焉”——为百姓辩解 
取譬设喻——不能与不为(比喻) 
缘木求鱼和邹与楚战——大欲的危害(反面) 
“制民之产”和“谨庠序之教”——具体措施 
孟子知道,齐宣王看似饶有兴趣地问自己:“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但是他的真正目的是想“王”天下,而且根本没有“保民”的行动甚至想法。但是,孟子为了能使谈话进行下去,达到自己的游说目的,便利用齐宣王“以羊易牛”这件小事中其“吾不忍其觳觫”的说法来大做文章,说这种“不忍之心”也就是仁爱的表现,这无疑是给齐宣王歌功颂德,于是轻易地博得了对方的欢心,大大缩短了彼此的思想距离。齐宣王本来因为事情并不光彩还在自嘲,经孟子这样一解释,当然不由得连连对他称赞,把孟子看成知心人了。 
2.在孟子发出了“推恩”然后可以王天下的议论后,齐宣王并没有乐意地表示要去实行,孟子面对的又一问题是什么(揣测齐宣王此时的心理)?面对这一情况,孟子又是怎样使齐宣王最终说出“我虽不敏,请尝试之”的? 
明确:孟子用“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一激,使齐宣王说出心中想法,再解释齐宣王“大欲”之意,故意提出“肥甘”、“轻暖”、“采色”、“声音”、“便嬖”五项,旁敲侧击,逼出齐宣王的“大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然后又用“缘木求鱼”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齐宣王要以区区之齐去战胜八倍于自己的各诸侯国是多么愚蠢,再以邹楚之战类比以一齐而战诸侯,指出齐胜绝无可能。生动的比喻,到位的类比分析,彻底打碎了齐宣王的幻想,犹如当头棒喝。使他看到欲王天下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发政施仁”。 
这一部分主要从反面论述了不施仁政的严重危害。最终让齐宣王认识到:必须行王道。 
一篇凡八设喻,一时山海人物无不奔赴腕下,以供其取携,可谓极行文之乐事矣。 
——王介山《孟子读法附记》 
3.具体措施: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结果: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体现了孟子“保民而王”的王道思想和富民、教民的政治主张。 
4.学生再读课文,整合思路 
第一步:转移话题,把话题纳入自己的轨道,明确王道的话题; 
第二步:提出“保民而王”的观点,肯定齐王的条件(仁心); 
第三步:宕开一笔,得出齐王“能而不为”的结论,并证明其谬,断其退路; 
第四步:重拾话题,正面主张推己及人,推不忍禽兽之心于百姓,并将此作为王道的途径; 
第五步:剖析齐王能行王道而不为的真实目的及灾难性后果,摆出具体措施。 
七、写作技巧: 
1.列举多种例证:事例、设例、语例。 
2.采用生动的比喻,使道理具体化。 
①“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以“见舆薪”“举一羽”比喻保民,来突出宣王的“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喻意是:保民是轻而易举,力所能及的事。 
②“挟太山以超北海”与“为长者折枝”形象地对比出前者是绝对做不到的,而后者不过是举手之劳。在文中用以比喻行仁政。 
③“天下可运于掌”具体形象地说明了王天下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 
④“缘木求鱼”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齐宣王要以区区之齐去战胜八倍于自己的各诸侯国是多么愚蠢,这个生动的比喻,彻底打碎了齐宣王的幻想,犹如当头棒喝,使文势如悬崖坠石,有千钧之力。 
3.用正反对比突出事理。 
4.善用排比对偶,增强气势。 
5.因势利导,措辞委婉。层层递进,论点明确。 
6.类比推理。 
八、合作探究 
孟子政治理论里面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的?你认为这种理想在当时能实现吗?为什么? 
明确:孟子描绘了一个人民安居乐业,社会道德高尚,既恬静又和谐,带有浪漫色彩的小农经济社会。首先这个社会的核心人物——国君有仁爱之心,且能“推恩”于百姓;其次,国家有凝聚力,有吸引力,仕者、耕者欲至,商者、行者欲来,天下“疾其君者”欲归附于之;再次,国家人民生活富足,百姓有恒产,足温饱,知孝悌,懂礼节,不仅自己的家中安乐和睦,而且所有的人充满爱心,整个社会不再有受难之人。 
总之,是国泰民安,天下太平。他的理想社会,与柏拉图的“理想国”一样,只能是乌托邦式的空想。在古代,尤其是在那样一个“霸道”之风盛行的社会,是没有实现的可能的。 
九、拓展提高 
翻译下列句子,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 
1.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译:使百姓生活安定来实行王道,没有谁能够抵挡得了。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吾,以及人之幼。 
译:尊敬我家的老人,推广到尊敬别人的老人;爱护自家的小孩,推广到爱护别家的小孩。 
3.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译:用这样的作为,来求取那所想要的东西,好像是爬到树上去找鱼一样啊。 
十、课堂总结 
孟子把孔子侧重于道德修养的“仁”,发展为他的政治论“仁政”,主张行王道,制民产,省刑薄赋,申孝悌之义。他又提出“性善”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就是仁政。他还提出了民贵君轻思想,这在当时是十分可贵的。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主张效法先王,推行仁政,宣扬性善,反对功利,反对战争,这些在当列国纷争的形势下,被认为是脱离实际的空论。但他思想中的民主精神,民本思想等都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进步的意义。 
 
    
相关资料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