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 | 课件 | 教案 | 素材 | 作文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 | 教师 | 读物
  
  
位置教案下载 >>教学参考 >>

探析亚圣之辩的机智----谈孟子在《齐桓晋文之事》中的论辩技巧

徐根   

孔子被称为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作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他的论辩技巧高人几筹,显示他作为哲人的睿智。在《齐桓晋文之事》一文中,他的论辩风格也充分表现出来。 

当齐宣王首先要求他讲述齐桓公和晋文公称霸诸侯的事情时,他却说孔子的弟子没有记述这些事情从而后来没有传述下来搪塞过去,迅速将话题转移到王道上来,将话语的主动权抢先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当齐宣王询问品德达到什么程度才可以成王时,他简洁,干脆而有力地回答:“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明确了此次谈话的中心,也使齐宣王才有了进一步谈话的兴致,马上问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孟子只用一字“可”回答,又进一步撩拨了齐宣王认识王道的兴致。 

在回答齐宣王的“何由知吾可也”这一问题时孟子深谙齐宣王的心理,充分考虑到了作为高高在上君王的个性,所以通过齐宣王亲身经历的一件事情打开话题。在讲述齐宣王以羊易牛这件事情上他也不忘夸耀齐宣王的仁慈之心,认为老百姓误解了他,替齐宣王摆脱委屈。因为在老百姓看来他这一举措只是吝啬的表现。所以齐宣王马上变得高兴起来。如此孟子大谈王道才不会对牛弹琴。齐宣王此时认为他和孟子有共同语言,他的话语在其心里掀起了几丝波澜,产生了心灵的触动,所以就主动询问不忍之心和王道二者间的关系。 

而孟子却没有立即回答,而是机智地暂时转移话题,讲述“不能”和“不为”两者间的关系。在此也没有忘记避免空洞的说教而是运用譬喻,将齐宣王未推恩于百姓比作力足举百钧而未能举一羽,明察秋毫之末而未见舆薪,让其不得不承认自己不是“不能”而是“不为”。当齐宣王还要彻底搞清楚“不能”和“不为”的区别时,孟子再次运用譬喻,将“挟泰山以超北海”比作“不能”,将不能“为长者折枝”比作“不能”。言简意明,说理透彻清楚。接着孟子顺理劝导孟子推恩于天下并让他好好思考想想自己为什么不能做到。至此齐宣王多少应该明白不忍之心和王道之间的关系,知晓“不忍之心”是推行王道的条件。 

在齐宣王也许还在继续思索之时,孟子又再次转移话题,询问齐宣王难道大兴战争,危害士臣,在诸侯间结怨是为了满足心里快活吗。逼着齐宣王说出他不是为了内心快活而是寻求自己最想要的东西。孟子穷问下去:“大欲”是什么。当齐宣王笑而不言之时,孟子运用排比句式进行了一连串的发问,在齐宣王全部否认之后,孟子一针见血的道明他的“大欲”-----称霸中原,称霸天下,让其他诸侯国和边夷俯首称臣,并马上运用譬喻,将此举比作缘木求鱼,忠告齐宣王此野心难以得逞,而且后果更甚。齐宣王听此后自我内心特别慌张,所以急问究竟有什么恶果。孟子运用类比手法,举邹与楚战的例子向其阐明后果,并劝导齐宣王推行王道,向他展示一幅美丽的图景:天下贤士皆归向他,耕者,商贾,旅行者都对靠近他,天下百姓憎恨他们的君王也都到他那里控诉他们君王的罪过。在此运用了排比手法,使得齐宣王心里越来越美滋滋的。 



齐宣王终于心悦诚服,醒悟过来,主动请求孟子告诉如何具体的推行王道的措施。孟子怀着一颗对百姓的诚心善心,提出制民之产和认真推行学校教育向老百姓反复讲述孝悌之义,给社会再次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卷:老百姓讲求礼仪,都衣食无忧,天下太平。至此也成功机智的完成了一次向齐宣王游说推行王道的活动。 

 作者邮箱: xugenxuixnqiang@163.com 

    
相关资料

  《齐桓晋文之事》ppt课件(第二、三课时)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6
  《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归纳
  《齐桓晋文之事》基础过关练习
  《齐桓晋文之事》pptx课件(10页)
  《齐桓晋文之事》读后感
  《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阅读练习及答案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课外练习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5
  《齐桓晋文之事》教学设计4
  《齐桓晋文之事》理解性默写
  《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总结
  《齐桓晋文之事》同步练习2
  《齐桓晋文之事》作业练习
  人教版2020新教材必修下册第一课《齐桓晋文之事》练习
  《齐桓晋文之事》学案
  《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2
  《齐桓晋文之事》复习学案
  《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
  《齐桓晋文之事》赏析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和译文
  《齐桓晋文之事》ppt课件6
  《齐桓晋文之事》练习
  《齐桓晋文之事》能力训练
  《齐桓晋文之事》同步练习1
  《齐桓晋文之事》解题指导
  《齐桓晋文之事》ppt课件5
  《齐桓晋文之事》mp3音频课文朗读
  《齐桓晋文之事》参考译文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3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