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 | 课件 | 教案 | 素材 | 作文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 | 教师 | 读物
  
  
位置教案下载 >>教学参考 >>

理顺语脉,把握文气——谈人教版《齐桓晋文之事》的两处误译

银川市第二十五中 薄祥麟 1964ii28@163.com 

前几年高考文言试题中常有理解复句关系类试题,近两年由于题型的变化,似乎很少有人注意这个问题。我却不以为然。 

选择题少了,翻译题多了,这是高考的文言试题的变化趋势。难道翻译时不涉及句间复句关系吗?翻译时,逐字逐句的直译是必需的,而更为重要的是理解语句的内容,特别是体察文句的语脉和文气。语脉、文气疏通了,翻译往往事半功倍。 

近来教读孟子《齐桓晋文之事》一文,对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的译文颇感困惑。 

原文是这样的: 

“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译文是这样的: 

“恐怕比这还严重哩。爬到树上去捉鱼,尽管捉不到鱼,却不会有什么后患;凭您的所作所为,去追求您想得到的东西,要是尽心竭力地去做,必然会留下灾祸在后头。” 

译文显然是将分号前后部分理解成并列关系了。而仔细体察你会发现,前讲“无后灾”,后讲“后必有灾”,一前一“后”,一“无”一“有”,两相对照,对比鲜明,是否应译为转折关系为好?齐宣王对春秋五霸中的齐桓公、晋文公两位行“霸道”的霸主很感兴趣,欲“兴甲兵”,做战国时代的霸主;而孟子以其博爱之心,劝齐宣王“发政施仁”、“保民而王”。其用语非对比,不足以劝戒宣王;其语势不强烈,不足以警醒“昏”王。且运用对比说理,是孟子作品的一大特点,其喜用对比之类,才能体现出孟子文章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的风格。 

另外,对分号后的译文,我也认为不妥。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与“尽心力而为之”到底是什么关系?译文中有“要是”,显然理解为假设关系。但原文一个是“求”,一个是“尽心力而为之”,它们之间应为递进关系,其表达重点在后,只有“尽心力”去“求”、“为之”,才会造成“有后灾”的必然结果。 

因此,理顺语脉,把握文气,是正确理解文言文句意的重要一环。也只有这样教学,才可以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理解和感受。 

作者邮箱: 1964ii28@163.com

    
相关资料

  《齐桓晋文之事》ppt课件(第二、三课时)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6
  《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归纳
  《齐桓晋文之事》基础过关练习
  《齐桓晋文之事》pptx课件(10页)
  《齐桓晋文之事》读后感
  《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阅读练习及答案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课外练习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5
  《齐桓晋文之事》教学设计4
  《齐桓晋文之事》理解性默写
  《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总结
  《齐桓晋文之事》同步练习2
  《齐桓晋文之事》作业练习
  人教版2020新教材必修下册第一课《齐桓晋文之事》练习
  《齐桓晋文之事》学案
  《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2
  《齐桓晋文之事》复习学案
  《齐桓晋文之事》导学案
  《齐桓晋文之事》赏析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和译文
  《齐桓晋文之事》ppt课件6
  《齐桓晋文之事》练习
  《齐桓晋文之事》能力训练
  《齐桓晋文之事》同步练习1
  《齐桓晋文之事》解题指导
  《齐桓晋文之事》ppt课件5
  《齐桓晋文之事》mp3音频课文朗读
  《齐桓晋文之事》参考译文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3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