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 |
课件 |
教案 |
素材 |
作文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 |
教师 |
读物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案5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读懂课文,理解文句,积累文言词语。
    2.学习本文写景的艺术与构思的方法。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培养诵读和品味文言文精巧语言的能力。
    2.培养鉴赏优秀古代散文的习惯与技能。
    三、德育渗透目标
    正确评价课文中反映出的作者的思想情趣,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四、美育渗透目标
    体会本文文笔洗练、自然清新的风格,培养学生对祖国山水之美的感受力。
学法指导
    1.初读全文,扫清文字障碍,了解文章描写的主要内容。
    
2.与同是写景记游的《赤壁赋》作比较,通过比较,了解两文在内容与记游方式方面的不同。《赤壁赋》写二三文人雅士的月夜之游;而《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写诗人独自新赏寒山月夜的美景及“当待春中”一段悬想春景。《赤壁赋》是一次夜游赤壁的记录,以时间为序;而《山中与裴秀才迪书》信步游览所见和想象与友人一同欣赏春景的情景。
    3.反复诵读,然后分析作者选取景物的角度,所写景物的特点。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难点    
    品读、鉴赏课文描写寒山月夜景色和想象与友人一同欣赏春景的情景的文段,是学习的重点;体会作者的写作背景,是学习的难点。
    二、解决办法
通过诵读、揣摩语句和课堂讨论来解决、消化重点、难点。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本课是自读课文,要求学生诵读课文并背诵第二、三段。此外,文句的翻译复述、评析及对作者情感的把握,都要求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来完成。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读懂课文,理解文句,积累文言词语。
    2.培养诵读和品味文言文精巧语言的能力。
    3.体会本文文笔洗练、自然清新的风格。
    二、整体感知
    王维后半生,无心仕进,往来于长安和蓝田县的辋川别业之间,亦宫亦隐,常与裴迪等诗酒唱和,诵读佛经。此信即写于他从长安回到辋川别业的某个时候。
裴迪,王维友人,曾任蜀州刺史。秀才是唐人对士子的一种泛称。
通读全文,重点体会寒山月夜和“当待春中”悬想美景的描写。
    三、教学过程
    1.导入课文
    
相信大家都听过这样一句赞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是宋朝大文学家苏轼对盛唐田园诗人王维作品的高度评价,那么,我们就通过《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这篇书信体的散文来领略这一艺术风格。
    2.解题
(1)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盛唐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工诗善画,兼通音乐,并能使诸艺互通,尤以描绘山水田园的诗歌著称。有《王右丞集》。
    (2)简介背景。
    王维后半生,无心仕进,往来于长安和蓝田县的辋川别业之间,亦宫亦隐,常与裴迪等诗酒唱和,诵读佛经。此信即写于他从长安回到辋川别业的某个时候。
    3.课文赏读
    
常见的古人书信,往往谈学论道,一本正经,虽然也可见出写信心人的抱负脾性,但读起来还是不免令人皱眉。裴迪是王维的好友,没有必要给他写信也刻意经营,从文章语气、结构看,王维此信该是随意挥洒,自然成趣的。不过作者毕竟是田园诗坛的妙手,一举手一投足都非同凡庸。寒山月夜的清景,非亲身体验决难想见,非诗家笔墨也决难描绘。山的轮廓,水的波影,灯火的渺远明灭,以及犬声、夜舂声、疏钟声,构成了一幅立体的画面,真不愧“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画外有音。写信的目的无非是要朋友分享自己的快乐,顺便激发一下他的游兴。“当待春中”一段悬想美景,历历如见,寥寥数笔便涂抹出山野农田里的一片春意,纵不言请,读者也已心动欲往。
    
山水田园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里的一片辽阔领域,魏晋以来,代有佳作,但其格调意义并不雷同。一代有一代情趣,一代见一代精神。盛唐人笔下的山水田园,有一种人间味十足的轩敞、明亮,既不同于晋人的清癯辽阔,也不同于柳宗元的幽僻荒凉,这自是他们物质、精神生活的丰富自足所致。王维的山水田园既非避难所,又非疗伤地,这里是他真正的家,是他生时依恋,死后魂归的地方。
总结、扩展
    内容上的扩展,课外可复习、阅读王维的其他作品,如《鸟鸣涧》、《鹿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山居秋暝》等。
    语言上的归纳:
生字:北涉玄灞(bà)    辋(wǎng)水沦涟(lián)多思曩(nǎng)昔    步仄(zè)径    
轻鲦(tiáo)出水因驮黄檗(bò)人往
    重点实词:过    猥    讫    墟    舂    仄    曩    矫
活用词语:与山僧饭讫而去(名词用如动词)    北涉玄灞   村墟夜舂(名词作状语)
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课文第二、第三自然段。
    2.完成“研讨与练习”三。
 
    
相关资料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