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 | 课件 | 教案 | 素材 | 作文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 | 教师 | 读物
  
  
位置教案下载 >>高中说课稿 >>

必修上册第四课《喜看稻菽千重浪》《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扬》说课稿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四课说课稿
《喜看稻菽千重浪》
《心有一团火 温暖众人心》
《“探界者”钟扬》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来自**中学的**,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扬》,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这节课的设计:
教材分析
教材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纽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本课是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本单元是关于彰显劳动的伟大意义的单元,本课选取了三则人物通讯,主人公分别是袁隆平、张秉贵、钟扬,他们都是坚守岗位的普通劳动者,通过写出他们的典型事迹,赞颂了他们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精神。本课通过记叙的表达方式,结合时代特点,语言简炼、优美;层次清晰、用词准确;描写生动、细致,“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多层次采用细节描写展现人物风采是本文的写作特色。
学情分析
一切的教学活动都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因此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非常重要。刚进入高中的高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读懂课文的能力,但在学习上仍有以下特点与挑战:一是学习习惯的改变,学习由初中的老师督促学习变成自主学习,二是高中语文知识难度增大,阅读任务加重,三是学习思维方式的转变,语文由死记硬背更多走向思考积累、融会贯通。
核心素养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根据本文特点和高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基础,结合单元引言与单元任务,我设计了如下的核心素养目标:
学习三篇通讯,了解袁隆平、张秉贵、钟扬的优秀事迹,感受他们的人生情怀。
了解通讯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读懂通讯的能力。
分析三位劳动者的人物形象并且学会人物通讯写作展现人物形象的方法。
学会人物忠于祖国、奉献人民、在劳动中坚持不懈,工作岗位上不断探索追求的精神及生命价值、意义。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核心素养目标的设立,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
1.深入了解袁隆平、张秉贵、钟扬的优秀事迹。 
2.学会人物通讯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并据此去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确定为:
1.新闻通讯的语言特色及行文布局的特点。 
2.帮助学生正确评价身边的劳动者,正确认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
教法、学法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传授给学生有效的鉴赏方法,学生才会更好地去获得真知,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有导读分析法、读写互促法。现代认知心理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把学习看成是学生主动的构建活动,因此,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必要的,同时,以阅读任务带动写作热情,以写作任务促进阅读深入。
学法上,我贯彻的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指导思想,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通过学生的读、想、写等活动,提升学生的阅读思维和塑造正确的三观。
教学过程
本课篇幅很长,我准备安排三课时来完成教学。
第一课时:
本课时主要是学生自己的任务阅读,填写表格,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有利于贯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语言建构与应用”理念。下面我着重讲一讲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为了完成核心素养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下面我具体谈谈本课时的教学过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此处我采用激情导入法,以提问的方式展开,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接下来积累知识:介绍人物通讯这一新闻体裁,及其新闻性和文学性特点,使学生能获得在平时通过接触新闻提升自身媒介素养的能力。
具备以上能力之后,教给学生如何分析通讯中人物形象的方法,强调要抓典型事迹、抓细节描写和品读语言。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我会以多媒体出示问题一,请同学们根据《“探界者”钟扬》概括钟扬一生的典型事迹,根据文章给出的层次进行概括提炼,培养学生抓典型事迹把握人物形象的能力。
再设置问题二,给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的时间,找出《喜看稻菽千重浪》中关于袁隆平的细节描写,分析出人物的精神品质,培养学生通过抓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接着找出三段人物通讯中的一些个性化语言,可以是作者或他人的评价,或者是人物自身的一些抒情性语言,品读这些语言描写对于人物形象的丰满作用。
完成了以上内容,学生已经对三位主人公形象有了清晰明确的把握,接着抛出问题:人物通讯的写作选取人物时有什么要求?这样设计是为了明确通讯这一文体能够拉近写作对象与读者的距离,并且引导学生发现原来生活中也有很多值得我们敬佩的普通劳动者。
再自由讨论,本文选择的三位人物可以说是“中国的脊梁”。作为一名学生,我们在这些人物的身上学习到了什么?我们该如何去落到实处,要求自己?通过这一开放问题的设计,充分渗透了“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到这里,本节课的内容已经基本学习完毕,我会以袁隆平、钟扬的感动中国颁奖词作结,升华主旨。
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完善知识体系,我设置如下任务:写一写你知道的行业杰出的工作者,或者平凡岗位上的劳动者的故事,描绘其形象。不少于200字。
设计思路:引导学生去发现身边优秀的劳动者,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
第三课时:
本课时重点培养学生的新闻阅读能力,新闻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请同学们选择一份报纸或一个新闻网站,浏览一周的内容,从中挑选出比较优秀的人物通讯和新闻评论各一篇。形式开放,自由。旨在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设计反思
我总结了一下本节课的设计特色,本节课安排三个课时完成,有学生的自主阅读,也有课堂上的指导阅读。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真正意义上做到“乐学”、“学会”、“会学”、“会用”。
本节课的板书设计如下:
               袁隆平         细节                  敬业奉献    
人物通讯       张秉贵         语言          艰苦奋斗
               钟扬           故事                  责任担当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部编版《第二单元》第二课时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部编版普通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第二单元第二课时》,下面我将从说课标、说教材、说教学和说反思四个方面来阐述我的教学设计。
一、说课标
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国家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答案都在《课程标准》中,它是我们的教育教学的方向和指南。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我们要着眼于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和个人生活的需求,它要求我们从“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特点和育人价值。
二、说教材
教材是对课程标准的体现,所以接下来说一说教材。
【教材】部编版普通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共计八个单元,其中第一单元、第三单元和第七单元为“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第二单元和第四单元为“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第五单元为整本书阅读任务群,第六单元为“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第八单元为“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任务群。八个单元分属不同的任务群,其教学方向自然是不一样。
【单元】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第二单元属于必修课程“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6,包括实用性文本的独立阅读与理解,日常社会生活需要的口头与书面的表达交流。通过本任务群的学习,丰富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提高阅读与表达交流的水平,增强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但是,本单元课程安排和设计,还渗透了“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五个任务群相关的内容教学。可以说,“课程标准”的任务群也不是割裂的,而是相通的。故而,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完成单元教学的同时,通过教学过程,打破各个任务群藩篱,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从而实现在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本单元作为该任务群的第一个单元,以“劳动光荣”为人文主题,或报道优秀劳动者的杰出事迹,或倡导践行工匠精神,或歌咏劳动的美好与欢乐。这些文章内容形式俱佳,从不同角度彰显劳动的伟大意义,充分展现“君子之风,甘之如饴”的劳动精神。
学习本单元,通过专题研讨等活动,深入体会“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思想,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我突破了单篇精细化讲解的传统教学模式,整合梳理单元文本,以本单元中的四个学习任务为导向,把本单元第6课作为第一课时,与第一单元诗歌相衔接,同时又在时间上带领学生感受自古至今劳动之美。而第二课时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又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紧承第一单元的“青春的价值”和第一课时诗歌学习,进一步带领学生感受劳动者身上充满感染力的精神价值。
三、说教学
本课时的教学,我将从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说一说。
(一)学情分析
高中的学生语文学习能力较初中生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但还不成熟。他们活泼好动、思维活跃,但学习习惯相对差一些,知识面相对较窄,审美能力亟待提高。他们刚从初中过渡到高中,又是一个新的起点;我们应继续引导他们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良好语感,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因而,教学的过程中,就是要通过课堂教学,不断促使学生在语文核心素养四个方面能力的提升。为此,我在本课时教学设计中,设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阅读三篇文章,勾画文本中对劳动者的语言、动作、细节等描写,赏析品味,并揣摩情感,感受劳动者的精神价值。
2.进一步走近三位劳动者,组织学生呈现三位主人公在劳动过程中克服的种种艰辛,从而让学生明白“劳动的崇高”,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3.借助课外资料,欣赏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钟扬的颁奖词,理清劳动中的艰辛、痛苦和快乐之间的关系,挖掘人物身上体现的劳动精神和价值,从而形成正确的劳动观。
(三)教学重难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对教材中劳动者语言、动作、细节描写的筛选、鉴赏品味。因为涉及三个人物,各自领域不同,所做事情不同,短时间里在长的文本里筛选,对学生而言,是一种阅读能力的训练和提升。而本课的教学难点,应是通过对三位劳动者经历的种种艰辛地梳理和概述,挖掘人物身上体现的劳动价值和劳动者的精神。
(四)说教法学法
    我将以三个“学习任务单”为主线,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讨论探究法、点拨法来开展教学;而学生则通过筛选归纳、合作探究、思考评价
以及课堂展示,来完成课堂学习。
教学过程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设计的环节一共有五个。
环节一,导语设计,以第一课时的诗歌导入,温故知新,课时之间巧妙衔接。
环节二,完成学习任务单一:观察劳动者。布置学生阅读教材,勾画文本中劳动者的语言、动作、细节描写,赏析品味,并揣摩情感,概述劳动者的精神状态,完成学习任务单一,并课堂展示。通过任务单一的完成,我们在课堂上带领学生品味、鉴赏,实现“审美鉴赏与创造”学科素养的完成。通过此环节,实现了教学重点的突破。
环节三,完成学习任务单二:体悟劳动者。让同学们再次阅读三篇新闻通讯,走近三位劳动者,组织学生呈现三位主人公在劳动过程中克服的艰辛,分别写出三位劳动者克服的劳动艰辛,然后小组内讨论,完成学习任务单二,在课堂展示,从而让学生明白“劳动的崇高”。通过此环节,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实现“思维发展与提升”学科素养的完成。也实现教学重点的突破。
环节四,完成学习任务单三:致敬劳动者。通过欣赏2018年“感动中国”人物钟扬的颁奖词,理清劳动过程中的艰辛、痛苦和快乐之间的关系,完成学习任务单三,进一步挖掘劳动者身上体现出来劳动价值和劳动精神,从而形成正确的劳动观。通过此环节,既实现“文化传承与理解”学科素养的完成,又实现教学难点的突破。
环节五,作业布置,进一步完成读与写的结合,进而渗透“跨媒介阅读与交流”。
1.让同学们课外观看“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袁隆平、钟扬的相关视频,并仿照二人的颁奖词,为劳动模范张秉贵写一段颁奖词,不超过100字。
2.自主阅读第5课《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用本节课学习的方法梳理感受其中蕴含的工匠精神。
(六)板书设计
四、说反思
经过本课的教学设计,本人反思如下:
成功之处:
能积极组织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探究,做到教学主体为学生;
将学生的动手与动脑一同调动起来,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和能力;
基本完成任务群的任务,达成核心素养的提升。
不足之处:
对多媒体的运用较少,应该尝试多种媒介手段的使用,实现“夸媒介阅读与交流”。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感谢您的聆听!不妥之处,请多指教!

相关资料

  高中万能“说课稿”模板
  《扬州慢》说课稿
  《锦瑟》说课稿2
  《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说课稿
  人物通讯三篇《喜看稻菽千重浪》《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扬》说课稿2
  《与妻书》说课稿
  《秋兴八首(其一)》说课稿3
  《咬文嚼字》说课稿2
  《内蒙访古》说课稿
  《喜看稻菽千重浪》《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扬》ppt课件
  《秋兴八首(其一)》讲学稿
  《秋兴八首(其一)》说课稿2
  《合欢树》说课稿
  《从军行》说课比赛稿
  名著导读《堂吉诃德》说课稿
  《魏公子列传》说课稿
  《月是故乡明》说课稿
  《创造宣言》说课稿
  《辛德勒名单》说课稿
  《长恨歌》说课稿
  梳理探究《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说课稿
  《咏怀古迹》(其三)说课稿
  《荷花淀》(第二课时)说课稿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说课稿2
  《渔父》说课稿
  《蜀相》说课稿
  《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说课稿
  《越中览古》说课稿
  《那一年,面包飘香》说课稿
  《斑纹》说课稿
  《获得教养的途径》说课稿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