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 |
课件 |
教案 |
素材 |
作文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 |
教师 |
读物
 
  
  
《灯下漫笔》课堂实录
写在前面:上这么一堂课,是因为我听过一堂让人非常憋气的课。教师说是很民主,结果整堂课就成了学生对鲁迅的批斗会,而教师的为鲁迅辩护显得那么苍白无力,整堂课的容量少得可怜。鲁迅在学生的心目中如此隔膜,如果扭曲,让我们觉得心头沉甸甸的。如何让他们正视鲁迅,理解鲁迅的内心和他文章的价值,是我备课的出发点。 
面直面鲁迅 
《灯下漫笔》课堂实录 
浙江省平阳县第一中学 陈伟赛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也许是因为女生多,也许是因为食堂的服务不够好,我们班吃零食代替吃饭的现象特别严重。而我劝阻的时候,有一个同学对我说:吃零食虽然有若干弊端,也有许多好处,一是食堂卫生不好,吃零食可以减少吃坏肚子的机会;二是到食堂要排队,吃零食可以节省时间,三是又要吃饭,又要娱乐,我们的钱不错,而吃零食代饭可以一举两得;大伙一起分享零食还可以增进同学友谊。老师,一举多得呢。 
这么多的借口无非是为自己的不当行为寻找合理性,找到借口之后,她连自己也被说服了,从此之后,理直气壮地吃零食。 
我忽然发现,这种做法在历史上也有先例。皇帝要为自己的独裁寻找合理性,便编出了君权神授的理由,久而久之,连自己也信了。唯有到了国破家亡,像崇祯皇帝那样落得自杀前手刃亲生儿女时,才省悟“愧不该生在帝王家”。 
什么时候,生活中少一点自欺和欺人,也许离进步和合理才会更贴近。 
学生频频点头,“说得有理”。 
再向大家介绍一篇文章,台北街头,有人对穿着清凉的美丽女性进行性骚扰,有报纸报道这件事后评论说这是“穿着暴露,招蜂引蝶,自取其辱”。对此,你怎么看呢? 
龙应台说,正如果园里的苹果再诱人,那也是人家的东西,你不能因此去偷盗。我有美丽的权利,你有欣赏的权利,你更有自制的义务。 
在出现了不合理现象之后,社会不去批评不良行为,却指责被侵犯的受害者,这是什么逻辑? 
师问:请同学们看看,这两篇文章在构思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生议论一小会儿,说:以小见大。都是从生活小事引出一个大的问题。 
师:这种手法你们是否有似曾相识之感? 
学生在努力回忆,一些说出:灯下漫笔,灯下漫笔。 
师:刚刚预习过的《灯下漫笔》正是采用这一手法的。 
从学过的文章里学习字句、学习构思,或是学习思想,是阅读的收获。现在,请大家换换身份。你现在是《莽原》编辑部的编辑,你接收到一篇题为《灯下漫笔》的文章,你打算怎么办?请四人小组讨论一下,说出处理意见。 
学生讨论。三分钟后,教师调查对文章的处理意见。 
出示三种可能的选项: 
A、很好,全文发表。 
B、较好,建议修改后发表。 
C、虽有亮点,考虑诸多因素,不予发表。 
学生举手表决,约有五分之一认为不能发表,有近三分之一认为必须修改,还有一半的学生认为该全文发表。 
师:那么,请否决的小组谈谈他们的理由。 
生1:思想过于偏激,考虑到杂志的生存空间,不宜发表,忍痛割爱。 
生2:文章晦涩难懂,考虑到读者的接受能力,也不发表。 
生3:文章写得别扭,有好多错别字和病句,应该先改过来后再考虑。 
师:其他同学呢,为什么不发表意见?是否对文章不太熟悉? 
接下来,我们阅读来稿,作为编辑,你要对读者负责,所以要严格把关。发现错别字或不好的表达,请上来写到黑板上。 
学生反应热烈,纷纷跑到黑板前板书: 
“沉垫垫”应改为“沉甸甸”, 
“累坠”应改为“累赘” 
“直捷了当”应改为“直截了当” 
“烦重”应改为“繁重” 
“绕湾子”应改为“绕弯子” 
“我更非常高兴”重复了,改为“我更高兴”。 
由于学生对课文不够熟悉,提的疑问不够多。 
教师补充:还有不少同学在预习笔记中提出问题,请编辑们给出意见。 
程祥游提问:文中有一处写道:“就是袁世凯想做皇帝的那一年,蔡松坡先生溜出北京,到云南去起义。”蔡锷将军是为了唤醒“铁屋子”里沉睡的人们,荷戟奋战,而此处却用“溜去”二字,带有贬义,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生4:因为蔡松坡先生当时被监视起来了,没有行动自由,据有关资料,他是在别人的帮助下乔装打扮才从特务的眼皮底下逃走的,这“溜去”写得很准确很传神。即使有讽刺意味,那也不是讽刺蔡松坡,而是讽刺软禁他的袁世凯。(学生鼓掌) 
师:第一段中的“爱情”是什么意思?银元兑换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生5:(犹豫着说)“爱情”是不是“喜爱之情”的缩略语?银元兑换我也正想请老师帮我们弄弄明白。 
师:开头的银元兑换如果弄不明白,文章的价值就无从说起。我们来看看。一开始大家都用袁大头,这是硬通货,稳当倒是稳当,只是沉甸甸的带着不方便,有了国家银行的信用担保,大家就乐意使用纸币了。 
用了两三年后,钞票几乎成为一张废纸。为什么?因为政局不稳定,银行停止竞现,就是纸票不能换回银元了,而政府的勒令也便成为一纸空文,因此身怀纸钞就等于身无分文。 
过段时间,可以竞现了,只是打了折扣。这时的人们心情如何?(生答:非常高兴) 
假设你在当时,身边有一百元,换成纸钞后价值没有降低,但带着方便了,你的心情是 
生:乐意接受。 
师:然后你买了股票,两年后,股价大跌,你变成一个穷人,你的想法是: 
生:非常痛苦,但愿赌服输。 
师:在中央政府的调控下,股价回升了,升到了原始股的六七成。你会怎么做? 
生:谢天谢地。我再也不想担惊受怕了,赶紧全部抛出。 
师:经历了这一波折,现在你是一个有六七十元钱的人了,你开心吗? 
生:从一无所有到有钱,我当然非常庆幸。 
师:可是,你本来是有一百元的呀。你现在不方便依旧,钱的价值也打折了。你没想到自己的权益受侵犯,你还高兴什么呀? 
生:哦。我明白了,鲁迅就是让我们在一团高兴中看清其实自己倒是一个受害者,没什么可高兴的。 
师:有同学问“文中运用许多引号,有何作用”,谁能回答? 
生:好像要区别对待。 
师:行!我们把引号标记的词句找出来,看看分别是什么用法? 
生总结:“特殊知识阶级”含有讽刺意味,其他的“三千余年古国古”“万姓胪欢”“皇恩浩荡”“天下太平”都是引用那些夸耀历史的文章,只不过用在鲁迅的文章中就带上一点讽刺意味了。“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是比较单纯的引用。给“人”字加上引用是表示强调突出。 
师:很好。有没有信心再来解答一处?第六段中“小玩艺”指的是什么?第七段中,“人的价格”的内涵是什么? 
下课铃响。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下节课再来探讨这篇文章到底该不该发表。
第二课时
师:上节课,我们发现,《灯下漫笔》这篇文章存在许多文字方面的问题。以现代汉语的标准来看,这些都是有不规范的。至此,我们是否可能说,它连文字都不合格,就谈不上什么价值了呢?
马上有学生表示不同意:老师,不能这样说。因为鲁迅生活的时代和我们不同,那个时候刚刚开始用白话文作为书面语,所以还带有比较明显的文言文的痕迹。任何事物总是逐步走向完善的,鲁迅的文章在习惯了现代汉语的我们眼里是不规范的,但在当时人们眼中说不定是流畅的。
师:现在,在文字表达上编辑们已经达成共识了,可以不计较跟现代汉语有出入的地方。那么思想呢?决定一篇文章是否有价值的最主要的标准就是思想的先进性和深刻性。现在你们是编辑,带着为读者和作者负责的态度,请你认真考虑作者的观点是否合理。
生1:我认为作者的观点太苛刻。生活在乱世本来就很艰难,也许会颠沛流离,也许朝不保夕,难得有一回可以有失而复得的快乐。鲁迅却在一旁冷冷地说,做了奴隶还万分欢喜。让人再也高兴不起来,如此下去,人生岂不是再也没有开怀的时候了吗?
生2:我来补充一点。鲁迅在文中提到“中国人极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我认为,这观点在现在看来有些偏激,人毕竟是人,生活在社会上,就要遵守这个社会的生存游戏规则。生活残酷的现实使我们不得不这样做,我们并不是“满心欢喜”,这背后,是深深的无奈与叹息。他凭什么认为我们自甘为奴?
师:无奈与叹息是在看清了生存处境中的悲哀之后才发出的感慨。而当时的人们显然并没有看清。你应该是受了鲁迅思想启蒙之后才有这种清醒的无奈的,对吧?(生2点头)
师:还有没有对鲁迅的思想表示不认同的?
生3:第七段说“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取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太偏激了。
师:你认为其中的哪一点说法不对?是“‘人’的价格”,还是“向来”,或是所有的中国人。
生(纷纷):哦,对嘛。到底是指哪一部人,在什么时候没有人的价格?
师:你怎么理解“人的价格”?
生4:我想大概是指人的权利吧,诸如自由、平等、尊严等等。
生5:也指能否实现一个人的理想、目标,总之是自我价值的实现。
师:那么古时的人们实现了自我价值了吗,实现了人格的平等和尊严了吗?
生(小声地):大部分时候没有实现。
师:看来还有一部分同学对“向来”二字存有疑义。
生6:是啊。我们不是还有过汉代的威风,唐朝的气度和宋朝、明朝的经济繁荣吗,怎么能一概而论呢?
师:质疑得很有力。一些研究中国历史的专家学者也是这么说的。请看屏幕:
中国是专制的吗?朱元璋之前的中国跟朱元璋之后的中国不是一回事的;雍正乾隆之前的中国,跟雍正乾隆之后的中国又不是一回事的,那么你说“中国两千年专制”指的是哪一段呢?龙应台《在迷宫中仰望星斗》
旧日中国之读书人与农民在大一统局面之下,实为世界最自由之人民(有职业自由与信仰自由),习于自由而不知自由之珍贵。许思园《中西文化回眸》53页
学生大受鼓舞,继续质疑。
生7:并非所有的中国人都沦为奴隶,在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读书人不也是中国人嘛,不是号称中国的脊梁嘛,难道他们也是奴隶?吴晗曾说“中国人是有骨气的”,不吃嗟来之食宁可饿死的穷人,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死于变法的“戊戌六君子”,都是中国人,他们就既有骨气,也有人的尊严。
生8:其实沦为奴隶的只是下层老百姓,而达官显贵则不仅逍遥自在,而且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做起了“人上人”呢?
生9:我不同意刚才同学的说法。“人上人”不过是表面现象,实质上,百姓是官吏的奴隶,百官是皇帝的奴隶,皇帝是权力的奴隶。在封建社会中,人人都是奴隶,都没有人的自由、幸福的生活和高贵的灵魂!(学生热烈鼓掌)
师:大家的质疑确实非常精彩,见解独特,富有激情。人在春风得意、自我感觉良好的时候,大抵是不愿读鲁迅,也读不懂鲁迅的。而当一个人处于困境,对生活充满绝望的时候,他就深深理解了鲁迅,并且感受到了鲁迅的抬绝望、慈悲和希望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应该庆幸你们的拒绝鲁迅和遗忘鲁迅,那意味着你们处于幸福之中。但阅读经典是为日后的生活经历打上精神的底子,我们虽然没有像白居易那样经历贬谪之恨,也能理解他“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悲愁;没有机会像李煜那样体验亡国之恨,可也能理解他“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感伤。现在请你设身处地为乱世中的人们设想。
师:文中举出哪些时代属于“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生10:五胡乱华、黄巢时、五代、宋末、元末、张献忠时
师:这些时代有哪些共同点?
生11:都是一个王朝走向衰亡的时候,然后农民纷纷起义。
师:以此类推,还有哪些时代人们的生活也是下于奴隶的?
生12:春秋战国、刘邦项羽争夺天下的时候、汉末三国时、安史之乱、清末、还有鲁迅生活的军阀混战的民国时期。
师:争天下不过是暴力集团的争权夺利,与老百姓的关联不大。有一首曲这样写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为什么无论兴亡百姓都苦呢?
生沉默。
一生提问:农民起义不正是为了争取他们自身被剥夺的权利吗?不正是为了天下千千万万被压迫被剥削者能够翻身作主吗?为什么百姓倒希望来一个另外的主子?鲁迅的论述是不是不符合事实?
师:问得好!文章是怎么介绍张献忠的做法的?
生齐读:不服役纳粮的要杀,服役纳粮的要杀,敌他的要杀,降他的也要杀:将奴隶规则毁得粉碎。
出示幻灯片:
壬子,献忠复陷六安,将州民尽断一臂,男左女右。
癸未正月辛酉,陷蕲州,令荐绅、孝廉、文学各冠带自东门入,西门出,尽斩之。
(攻武昌时)屠戮士民数万,投尸于江。
(攻陷岳州后)尽杀所掠妇女,投尸江中。
(陷成都后)全蜀绅士、士俱杀之,复大杀蜀民,全蜀数千里萧条无人迹。
与之相反的是李自成。请看幻灯片:
最初,李自成在“流寇主义”时期,一路烧杀抢掠,后来连打了几个大胜仗,觉得自己可能得天下了,便把天下看作自己的地盘,于是行为大变,“城下,贼秋毫无犯。自成下令曰:杀一人者如杀我父,淫一人者如淫我母。”
师问:同是农民起义的首领,为什么会有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做法?
生议论纷纷,半晌,一学生回答:鲁迅说张献忠开初并不很杀人,他也想做皇帝,后来做皇帝无望,就大开杀戒,反正是破坏别人的东西。
师:比较李自成和张献忠对百姓的态度,你们可以看出,百姓在他们眼中是怎样的地位?
生13:是争夺的对象。
生14:是略等于牛马、粮草、金银的财物。
师:既是如此,还有“人”的价格吗?还有其他地方要质疑的没有?
生15:我仍然觉得鲁迅十分偏激。只是,我多么喜欢这种偏激啊。鲁迅就用他这种偏激的态度逼迫我们面对不合理的处境,逼我们反思,也逼我们去反抗,去争取人的权利。(学生热烈鼓掌)
师:是啊。在反思了专制制度的残酷,探索了百姓苦难的根源,讽刺了回到过去的想法之后,鲁迅深情地寄望于年轻人,希望他们
生(齐):去创造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
师:鲁迅的许多文章都有这个特别,在对黑暗和残酷作深刻的解剖之后,发出了对美好的呼唤。你能否举一些例子?
生16:在《记念刘和珍君》里,鲁迅说“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薄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生17: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故乡》
生18: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拿来主义》
生19:而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灯下漫笔》
师:这区别于奴隶和下奴隶时代的第三样时代,到底是什么样的呢?身在其中的你们,请用一句话来概括它的特征。
生20:远离战乱、宁静和谐。
生21:可以尽情地做自己喜欢的事,实现自身的价值。
生22:自由、平等、尊严等做人的权利,受到尊重和保护。
生23:没有思想上的禁锢,过神采飞扬的生活。
生24:过安全、富裕而有尊严的生活。
师:鲁迅就这样,在大家都不注意的地方着力,让我们看清隐藏着的不合理,看清自己的权益如何受到侵害而不自知,唤醒我们为争取做人的尊严和权利而斗争。现在,这篇文章能否发表?
生(大声齐答):能!
下课铃响,师:下节课将请大家谈谈,透过字里行间,你读到的是一个怎样的鲁迅。也请大家用鲁迅的观察方式和思维方式反思我们的生活。
第三课时主要解决如下四个问题:
1、我对这篇文章最初的印象为“佩服作者的本事以小见大”,将生活中的小事,一些本来不被人注意的东西,一一放大,就能使读者不得不对此作出肯定。再则,我觉得作者的议论不是单纯的议论,而是带上了激情,也精彩得很呢。(邵晓棠) 
2、鲁迅的文章有嚼劲,越嚼越有味,乍一读,觉得磕磕碰碰,虽用白话文,却依旧像极了文言文,是那么枯索无味。但真正理解文章内涵之后,顿有一番大悟,仿佛自己的文学功力也上升了一甲子。偶然读到一篇文章,说鲁迅是中国这几十年来难得的“可爱”之人,为什么?(倪明影) 
3、这篇文章对于现在社会还有什么意义?(邵杭雨) 
4、世纪回眸,从这篇文章里,可感受到鲁迅先生伟大在哪里?(温娴)
具体环节有这么三个:一是文章的论证方法(类比)和语言特点(情理交融);二是你心目中的鲁迅人间大爱者为死亡所捕获;三是以“背后在鲁迅的指导下看生活”为题进行说话。
 
 
    
相关资料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