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 |
课件 |
教案 |
素材 |
作文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 |
教师 |
读物
 
  
  
《泰山日出》教案2
  泰山日出
  徐志摩
一、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整体感知课文。 
2、精研课文,体会作者在文章中的情感的奔放,想象的奇幻,词采的华灿以及作者诗化灵动的文辞。 
3、 理解、体验作者于字里行间浸透的一种给人以新的、生机的神秘的美的享受。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体会文章的精彩词句,比较刘白羽的《泰山日出》。 
2、难点:文章所浸透的诗化的灵动的美。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 
日出的景观是壮美的,许多人会赞美它,描绘它,形容它,可是我们大多数人却不知道该怎样下笔,心头一片茫然。徐志摩的这篇散文只选取泰山日出的一个短暂场面,却在它的妙笔生花下,整个日出景象被描绘得绚烂多彩,变幻无穷,使人眼花缭乱,美不胜收。 
2、课前预习(学生自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3、给下列加点的词注音: 
饱饫(yù)    无餍(yàn )    醒豁(huò)    厚毳(cuì)  雾霭(ǎi)    溟濛(míng)   飒飒(sà)    祈祷(qídǎo) 层累(lěi)   蜿蜒(wānyán)  驰骋(chíchěng) 涛澜(lán)四隅(yú)  浮礁(jiāo)  海句力士(gōu)    无垠(yín)横亘(gèn)  消翳(yì) 
4、作者简介: 
徐志摩 (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 
5、 释题: 
本文选自《巴黎的鳞爪》。 
作为东方文学的泰斗,泰戈尔不仅有“天竺圣人”之誉,还是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一位世界性诗人。在他一九二四年来华访问前夕,“泰戈尔热”已来势汹涌。徐志摩以“泰山日出”来隐喻泰戈尔的文学创作和来华访问,表达中国诗人对泰戈尔的敬仰的感情,真是一个卓越的比喻。这是何等倾心的盼望、何等热烈的迎候,何等辉煌的莅临!诗人以他才华横溢的想象和语言,描绘了一幅令人难忘的迎日图。 
6、 再次品读课文,学生齐读。 
7、 互动学习: 
互动1:同样是描写日出,试比较刘白羽与徐志摩所描写旭日初升那一刻的句子,指出两人所描写的最生动之处。 
明确:刘白羽:见课本第4页。 
好处1:太阳本来是有固定形状的,刘却以液态(沸腾)来形容,显得特别新颖,刘白羽式的创造。  
好处2:刘白羽选择了一系列富于动感和力度的动词来表现日出的强大力量(矗起、闪、抛溅、上冲、迸射、冲破、飞跃等)动感力度较强的词表现日出一刹那的巨大气势和力量,极其雄壮、瑰丽、真的是气象万千。 
好处3:“光明的白昼由夜空中迸射出来的一刹那”,这里夹杂了作者独特的感受,晨光与黑夜的交替是即将过去的世界与即将到来的世界的交替,这里作者联想到的是新中国的瑰丽景象,同时双关。 
徐志摩:见课本第10页。 
好处:传神地刻画了对日出的企盼、渴望,对初升之时跳动状的精微感受,似乎感受到作者在呼唤,在催促,在目不转睛地注视,在协助太阳完成这一伟大的诞生。 
说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找出屠格涅夫关于日出的精采描写,比较三者之间的精妙所在。 
屠格涅夫:见课本第2页。 
好处:此比喻句把对耀眼亮色(光线)的敏锐,精致的感受描写了出来(色彩描绘的很精致);另外在情绪上将作者的主观感受与客观自然巧妙契合,光柱的跳跃,旭日初升的清丽,清晨的宁静化作了“肃穆的欢悦”。传神,精致。  
互动2:认真品读全文我们会发现本文并没有完全写日出的景象,它其实是表现作者对光明的渴望,你是否也有同样的感受?哪些描写表现了这种渴望?  
明确:见课本第9第10页 ①②③④⑤⑥ 
在文中光明是双关语,既指日出的光明,也指社会的光明。光明(即东方)在文中反复出现,特别是字里行间洋溢的热烈情感,使人感到这一不仅仅是自然意义的光明。作者面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并不消极颓废,而是积极地呼唤迎接光明的到来。文章中如“光明”“复活”“海句力士”等等都是在表现“五四”精神。作者夸张的欢乐就是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欢呼和礼赞。文章中的悲喜交互,也表明光明来之不易,它经历了漫长黑夜的沉睡(痛苦、屈辱的等待)冲破了重重的障碍,也得以觉醒,这艰难的获得让作者悲喜交互。 
互动3:本文作者除了对日出进行了精彩的描写,还着重写了日出前的云海,结合“阅读练习探究”第二题,说说几位作家对云海描写的精妙之处。 
明确:见课本第8、9、11页 
      海涅:比作洪水泛滥的平原中露出的干的土壤。 
      姚鼐:比作数十立的樗蒲。 
      徐志摩:日出前:绵羊(温顺、恬静) 
              日出后:兽形波澜(灵动、活泼、生机无限) 
互动4:这篇文章是一篇抒情散文,除了以情动人外,文章华丽的词藻,优美的语言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仔细品味文中节奏感强,意蕴丰富的句子。 
明确:见课后题“词语品味积累”。 
      文章语言:1)新颖的搭配(生动、传神) 
                2)根据字义临时造词(新鲜、典雅) 
互动5:比较刘白羽和徐志摩写法的异同. 
明确:刘白羽:把景象写透了,才激动起来,慢慢诱导读者激动,避免读者跟不上趟而无动于衷(层层烘托、步步蓄势,在一次又一次的渲染之后,终于推出了雄伟无比的高空奇景) 
徐志摩:很善于调动读者情绪和作者同步发展,循序渐进。徐是浪漫主义诗人,他的情绪来得很快,很突然,引起读者的惊异,以戏剧性的悬念,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刚开始漫不经心,懒洋洋,笔锋一转“果然”读者的情绪还没跟上“我不由得打声狂叫”引起读者的惊异的作者激动的景色,倒不一定一下子很惊人,很令人震撼,写景抒情文章常用的手法,以作者的情感为主导。 
刘白羽:1)描写角度新 
        2)立意深远 
        3)表现手法巧妙 
徐志摩:词藻华丽、立意新奇、色调绚烂、富有音乐性。 
9、小结全文: 
   文章通过诗话的语言,神奇的想象,将个人的内心灵思和对风景的体验幻作祝祷的巨人,热情的赞颂了他对东方文明的热爱之情。
 
    
相关资料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