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 | 课件 | 教案 | 素材 | 作文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 | 教师 | 读物
  
  
位置教案下载 >>课堂教学实录 >>

《最后一课》课堂实录及点评

《最后一课》实录及点评
     杨木根
说明:这是本人《最后一课》的教学实录,闽南师范大学实习教师潘丹惠整理并附注点评。原生态的课堂,加之原生态的记录,这不是我教学中最好的,但这是我教学的真实记录,在此次教学中,我让学生提出问题,以师生互动解决问题推进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由本单元的话题——祖国导入,
王开岭(《发现》栏目的开创者)的讲座,提到“祖国”和“国家”是不一样的。祖国——褒义、温暖的词汇/国家——中性的词汇,
推荐学生看王开岭的书。
二、检查预习
三、朗读课文,把关字词
师提示:坐好、吸一口气,开始读,读出你们的爱国激情
生朗读
师板书字词并注音
四、合作探究、发现问题
探究前:
师简单介绍作者、写作背景和小说的相关常识。
探究:
以小组讨论的形式,组长组织组员提出自己对于课文的疑问,问题提出来,自己组内能自己解决的自己解决,解决不了的留着。由组长写出本组一个最有价值的语文问题和备用问题。
生开始讨论……
五、布置作业
1、字词抄写3遍
2、科代表收集各个小组的问题清单
第二课时
一、问题展示,评析互动
1、文章是如何设置悬念,有何作用?
(这个问题抽象空洞,问问题的孩子本身就预设课文有悬念,那你首先自己找出课文哪里设置了悬念)
2、小弗郞士心里活动变化过程?
(这个问题,小组内部完全可以自己解决)
 
3、文章结尾“然后他呆在那儿……”这里为什么要用“呆”而不要“站”或“立”等字?
师:这个问题问得有语文味,这孩子会读书。
师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用声音传达课文的情感。
追问:为什么“呆”在那儿?
生:绝望/伤心/痛苦……
师对学生的反应进行肯定:我想,用“站”或“立”达不到同样的效果。如果用“站”,那读不出韩麦尔先生木然的表情,他是不是也可以站在那里笑或者做其他的事情……
生笑。
师:“呆”字背后传达的韩麦尔先生的悲伤之至,痛苦之至(师生一起回答出来的)。
问题扩展:“放学了,你们走吧”文章为什么写到这里就没了,为什么这样设计结尾?
全篇有没有一个字提到爱国,没有,那你们读到“爱国”的情感了吗?
我们孩子写文章总喜欢留一个光明的尾巴。多么苍白无力!小说的高明之处结尾留白,既传达了思想感情,又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小结:这个问题很好,但还是注意问题的表述和加工。
4、(24)…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韩麦尔先生为什么会“脸色惨白”?
师评:这个问题提的不太好。脸色为什么苍白,这恐怕要问医生。如果问题能够这么问——韩麦尔先生“脸色苍白”为什么小弗郎士还会觉得“他从来没这么高大”?这才是语文问题。
追问:这句话前后表面是不构成因果,为什么可以这样表达?
生疑惑。
师启发:《爸爸的花儿落了》是不是也有类似的句子?在哪里?
生翻书。
师生:结尾“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
师:花儿落了,“我”就突然不是小孩子什么意思?讲过了。
生:英子长大了。
师:那课文这边小弗郎士呢?说明此时的小弗郎士的心灵受到了一次沉重的洗礼。他忽然懂得(学生回答:瞬间长大),完全理解了韩麦尔先生此时的心情,对老师也充满敬意(学生也回答出来了)。像这种貌似不能成因果的关系,情理之中,自成因果。这就是语文魅力之所在。
(启发:旧知联系新知达到启发学生的效果)
5、课文中韩麦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们的他们的语言,就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师评:这个问题很好,但这是课后习题,不算该组独立提出的问题。
提示:“人民”画下来,人民和人们不同。人民和祖国一样,是一个温暖的词汇。
如何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
(1)、锁定关键词
(2)、结合上下文,替换关键词
(3)、调整语序
举例示范《默读父亲》
先简述《默读父亲》的主要内容。
“人活着的是争气,不喝牛奶的孩子一样长大”你怎样理解这一句话?”
(1)、锁定关键词——“牛奶”“长大”(学生答)
(2)、“牛奶”:好的家庭条件、富足的生活(学生答)
“长大”:成才、出息
(3)、调整语序
→没有富足的生活,一样出息
→一个人只要争气,不断进取,尽管没有富足的生活,也同样能够出人头地。
(启发:举例示范,例子典型。讲透一种题型,学生以后可举一反三)
师:接下来现炒现卖,课文中的这句话怎么理解。
自己先写→小组讨论、归纳补充→小组中心发言人代表发言
代表发言:
生1::亡了国的人民,只要保持一颗爱国心,这个民族最终能够得到解放。
师评:提到了爱国心,关键词“语言”没有出来。继续——
生2: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们的自己的语言,反抗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师评:很好,语言关键词出来了,还有没有?
生3:国土沦陷,成了奴隶的人们,只要记住自己的语言,就能团结起来奋起反抗,终有一天,能够从被压迫中解放出来。
师评:很好结合了前面两组的观点,越说越到位了。
强调:记住了,语言是一个民族精神文化的密码。
联系历史:我们国家也有那么一段屈辱的近代史。日本也曾试图对我国人民进行文化洗脑,在台湾推行大和文化,禁止教汉语。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成长的小孩会怎样?他会忘记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这一招是最狠的、最阴损的。台独分子李登非……
(启发:这些课外延伸的内容,如果我是老师,会做当做背景介绍,放在第一课时来上。发现杨老师这样讲效果更好。背景介绍和课外延伸的知识,上与不上,讲多讲少,看来,我还得稍加斟酌。对学生来说,这些东西并不是单纯地丰富课堂内容,而更重要的是辅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情感与价值观上的启发)
生4、生5、生6(接下来的这三组发言人回答的和生3差不多,有的还提到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第三课时
一、问题展示,评析互动(续)
师:还有没有哪一组再补充?
生7:忘了国被统治的人民,只要还记得自己的语言,就能保住自己的精神和文化,那么这个民族就能够团结起来,打败他们,就能够夺回自己生存的土地,民族就得以解放。
师评:前面几组已经回答得差不多了,我觉得,最后这一组落脚点就更加到位了,最准确、最具体。(话音刚落,该组同学欣喜异常,做出要鼓掌的动作)。当然,离不开前面各组同学的贡献,这是我们同学自己小组讨论的学习成果,作为同学自己的标准答案,请同学们记到自己的本子上。
师念(并对个别词语的表述进行替换):忘了国被统治的人民,只要还牢牢记住自己的语言(本民族的母语),就能保住自己的精神和文化,那么这个民族就能够团结起来,打败他们(侵略者),就能够夺回自己生存的土地,民族就得以解放。
(“这是这篇课文最关键、最核心的点,抓住这点,加以突破,其他就没什么了。”这是杨老师课后与我说的话。老师的课,重点突出,想必就教学内容抓得很准的缘故。说真的,听这个环节的时候,师生的这种互动交流让我惊呆了,原来可还可以上成这样。后面回答学生善于吸收归纳前面各组回答的精华,小组回答问题越来越完善,这个讨论的过程和结果一样漂亮)
6、是什么让韩麦尔先生有勇气讲完最后一课的?
师评:这个问题更像政治道德问题,不构成语文问题。
为什么“我”突然间能够上懂这堂法语课?
师评:这也不是语文问题。这与学习的态度、动力、心理作用都有关。就像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样。
7、(2)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为什么小说开头天气写的是“晴朗”而不是“阴暗”?
师追问:你们认为是为什么?
生窃窃私语。
师:首先我们要明白小说是小说家都德以小弗郎士“我”的口吻进行叙述的。同学们要记住,小说中的“我”并不是指作者自己,而是小说的叙述人。那么,作为叙述人“我”——小弗郎士是一个小孩子。天气是小弗郎士看到的、感受到的天气。这又是小说的开头。小弗郎士还不懂普鲁士那些事情,对不对?,都德不可能一开头就写“早上,我一起来,天很阴沉”吧!(生笑)所以,天气的设置,我觉得,两个作用:一是符合真实,二是表现小弗郎士的心情。
(启发:我刚开始听到这个问题,觉得问题问得有点低级。根本没有想到可以将问题引导“叙述角度”上来。)
 
8、小说中小弗郎士“我”有什么作用?
师评:这个问题太大,不要这样问。
问题扩展一:
小弗郎士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小弗郎士原是一个吊儿郎当、学习不认真的孩子,经过一上午的洗礼,变得好学懂事,小说通过这样一件小事,来反应爱国的主题。这叫以小见大。说明作者的匠心独具。这对同学们写作文有没有?
小说的叙述者小弗郎士“我”理解了韩麦尔先生,文章是怎样体现的?带学生回到课文:
P51(11)……
P52(12)……(13)……(14)……
(15)可怜的人!
P54(20)……这可怜的人好像恨不得……
P55(22)……可怜的人啊,现在要他跟这一切分手了……
这里面是不是有很多问题可以问:
为什么用一连串的感叹号?(符号也是探究语文问题的出发点)
为什么“可怜的人!”的人独立成段?
(心灵刚被触动,情感只是停留在表面上老师不能再教我们的留恋)
三处“可怜的人”背后有什么含义?
(第二处:对法语的尊敬、理解了老师的良苦用心
(第三处:加深了对老师的同情和理解,饱含了对法语的热爱、对老师的敬意、对国土沦陷的悲痛之情)
(这三处感叹,事实上已经为“我”后面感到先生“高大”做了层层铺垫)
问题扩展二
小弗郎士是小说的叙述者,也是主人公。问题要是能这样问“小弗朗士是不是小说的主人公”更好。
(惭愧的说,这里面老师提到的细微处的问题,我也没有想到。讲解的过程,师生互动良好,学生受到启发,每个小问题基本上有人回答出来。)
9“钟声”“号声”交织在一起有什么作用?
师:就指最后一课的结束。
二、总评问题,引导启发
总的来说,都有不足和粗糙只处,优劣还是有区别的。希望同学们“于无处找出疑问”(会提问)“把问题拿出来解决”(会读书)。那笔记一下这两节课的启示——如何探究语文问题:
1、从标点符号入手
2、语序的排列
3、精彩片段的描写
4、关键词语、句子
……
(以《散步》为例,做了具体的解析)
总之,要从细微处发现问题。这样说,干巴巴的,要具体落实到课文中去,细读课文一定会有很多精彩。
 
三、周末作业
1、课课练《最后一课》
2、两篇读书笔记
问题补充:(2班)
第一组的问题:对院子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师:请该组的同学回答文中对院子的描写在哪里。
生1:P55第一行。“窗外是他的院子……一直爬到屋顶了”。
师:还有有没有?其他组补充。
生2:P50,课文第六段“……就上气不接下气地赶到韩麦尔先生的院子里”
全班笑:描写!这不是描写。
师:这里也提到了小院子,你找得很仔细。请坐。我们回到55页来。
析读第22段
只要想想:四十年来,他一直在这里,窗外是他的小院子,面前是他的学生;用了多年的课桌和椅子,擦光了,磨损了;院子里的胡桃树长高了;他亲手栽的紫藤,如今也绕着窗口一直爬到屋顶了。可怜的人啊,现在要他跟这一切分手,叫他怎么不伤心呢?何况又听见他的妹妹在楼上走来走去收拾行李!——他们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了。
“四十年、一直”:时间之久,人的一生有几个四十年。石头捂久了,都会有灵性有感情。更何况是自家的院子、自己的学生。
“这里”:居住的地方、工作处所。“这里”的一桌一椅、一花一木都融入了韩麦尔先生深厚的情感。要不然干幺要写紫藤还是他“亲手”摘的。
“分手”:是自愿的吗?韩麦尔先生是被迫离开的。
小结:以小弗郎士的视角描述院子教室,说明“我”读出了先生的不舍与无奈,对老师充满同情和理解。
第二组问题:为什么说韩麦尔先生是可怜的人?
(“可怜的人”——本课的难点。这个问题,1班的孩子没有提到,老师通过对现成的问题加工,在进行难点突破,2班的孩子直接提到。
启发:不管有何差异,该讲的东西,还是的讲。抓住“教什么”,很重要!)
(学生提的问题才是学生实际的问题。听听学生怎么说,缓缓教师自己的思路)

    
相关资料

  《最后一课》学案11
  《最后一课》同步练习2
  《最后一课》阅读练习及答案(六)
  《最后一课—阿尔萨斯省一个小孩的自述》ppt课件
  《最后一课—阿尔萨斯省一个小孩的自述》教案1
  《最后一课》所有词语解释
  《最后一课》ppt课件(33页)
  《最后一课》ppt课件(60页)
  《小弗郎士》阅读练习及答案
  《最后一课》ppt课件(23页)2
  郑振铎《最后一课》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最后一课》ppt课件(47页)
  《最后一课》教案26
  郑振铎《最后一课》阅读练习及答案
  《最后一课》ppt课件(55页)
  《最后一课》阅读练习及答案(五)
  《别了,语文课》阅读练习及答案
  《最后一课》ppt课件(48页)2
  《最后一课》阅读练习及答案(四)
  《最后一课》教案25
  《最后一课》表格式教案3
  《最后一课》表格式教案2
  《最后一课》导学案ppt课件(21页)
  《最后一课》阅读练习及答案(三)
  《最后一课》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最后一课》续写2
  郑振铎和都德《最后一课》比较阅读练习及答案
  《最后一课》导学案10
  《最后一课》导学案9
  《最后一课》教案24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