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 |
课件 |
教案 |
素材 |
作文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 |
教师 |
读物
《最后一课》教案25
根据所讲的优质课修改,以品读人物形象为重点。
作者EMAIL:megn2396013153qq.com
学习目标:
1.了解小说这种文体及相关文学常识。
2.理顺情节,把握主要内容。
3、品味描写性语言,把握人物形象,领会小说主题。
重难点:分析人物,体会主题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2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小说这种文体
2.理清情节,感受主要内容。
一、导课:同学们,讲课之前,老师先请大家看一段视频。
◆ 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的是九.一八事变中日本侵略者占领东三省的画面,在主权受侵犯、国土遭践踏、人民被屠杀的时候,东三省乃至全国人民被激发出强烈的爱国情感,中国人民用各种方式反抗日寇的入侵。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法国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去感受法国人民在国士沦丧时的反抗,去领略法国人民的爱国之情。
因为课文篇幅较长,学生又初次接触小说这种文本,所以可先入为主。
◆作者简介:都德(1840─1897) 十九世纪法国现实主义作家。1866年,发表了短篇小说集《磨坊文札》,才引起人们注意。1868年,长篇小说《小东西》出版,获得巨大成功,都德因此赢得了“著名小说家”的声誉.其中《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更由于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而享有极高的声誉,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中的杰作。
写作背景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1871年,法国战败,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了普鲁士。普鲁士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个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就反映这一事件
二、小说知识(教师可适当讲文体知识)
文体特点:小说
属于叙事性文学体裁,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点击本地免费下载
相关资料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