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 | 课件 | 教案 | 素材 | 作文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 | 教师 | 读物
  
  
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23

最后一课
教学目标:
 
1、理清线索和小说结构,弄清小说情节上的伏笔和照应及其作用;
2、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找出社会背景;
3、通过过分析人物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导语:读过一篇文章,题目是《汉语,我为你哭泣》,文章作者在当下中国母语式微的情况下,表达了对我们民族文化生存前景的严重担忧。是啊,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标志。学习和热爱本民族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反映爱国主义思想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
 
一、析题:
——“最后一课”关键在“最后”这一词上。谁的最后一课?为什么是最后的一课?它有什么意义?
二、作者简介:
——阿尔封斯·都德,法国小说家。法国19世纪著名的现实主义小说家。1840年5月13日生于普罗旺斯,1897年12月15日卒于巴黎。代表作:《小东西》《达拉斯贡城的达达兰》《柏林之围》、《最后一课》。
三、读课文,理线索,明结构
【教学要点:学会寻找线索,并按线索划分结构】
1.线索:最后一课
2.结构:
第一部分:开端(1-6)在上学路上
第二部分:发展(7-10)上课前
第三部分:发展(11-23)上课
第四部分:高潮和结局(24-29)下课
四、分析课文
㈠环境和情节
1.小说的环境描写分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有直接交代的,也有隐含在自然环境或其他描写之中。本篇小说就有这样的情况,请找出来,分析一下小说发生的社会背景。
——第③段“锯木场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第④段“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来的:败仗啦,征发啦,司令部的各种命令啦。”打败仗的坏消息屡屡传来,法国的土地上有普鲁士兵(德)操练,这些描写实际上都是社会环境描写,表现了法国这部分领土已经沦丧,被普鲁士占领。小说的故事正是发生在这样的屈辱的背景之下。这里对社会环境的交代非常巧妙,同时设置了悬念,为下文情节和小弗郎士的思想转变埋下伏笔。
【教学要点:学会从小说的不动声色的描写中找出社会背景来】
2.小说情节上为了更清楚,更具可读性,安排了许多伏笔,设置了一些悬念。请你从文中找出这些伏笔、悬念和照应。并说一说伏笔及照应在文中的作用。
——伏笔和照应的作用: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谨。
3.第2段和第3段首句的自然环境描绘有什么特点?又有什么作用?
——自然非常优美,清新,明快,恬静,这与国土沦陷的现实即社会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
4.今日的上课前的课堂与往日比有哪些不同?说明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①以前总是吵闹,今天则很安静
②以前老师很严厉,今天则很温和
③以前老师穿普通衣服,今天穿了重要场合才穿的礼服
④以前教室后排总是空着的,今天却坐了许多镇上的人,个个脸上都很忧愁
总之,今天课堂上的气氛很严肃。
——这说明阿尔萨斯人对这最后一课非常重视、珍惜。描写课堂的不同往日的气氛,烘托了最后一课的严肃、庄严和悲愤的氛围
5.第11段韩先生说“我的孩子们……我希望你们多多用心学习”,这些话有什么含义?
——韩麦尔的话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含义。普鲁士统治者禁止阿尔萨斯人学习自己的民族语言,妄图用这种阴险、毒辣的方法奴役法国人民。韩麦尔先生在这种情况下强调的“最后”一课,其实不论是对老师还是对学生,甚至对整个阿尔萨斯人来说,都是“最后”一课。
6.第13段单独成段“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并且结尾用了叹号,这句内心独白表达了小弗怎样的情感?
——单独成段,强调了小弗的悲痛与愤怒之情。
7.第20段韩先生关于法国语言的论述如何理解?
——这些论述表达了韩先生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对学生的无限期望,对祖国和法兰西民族未来的无限信心。
㈡人物
1.通过小弗郎士的表现,来看一看他是个怎样的孩子(在上最后一课前后有什么变化)?
上最后一课前
⑴对老师的态度:怕
⑵对学习的态度:逃学,但又能管住自己
⑶对侵略者:认为普鲁士兵操练有趣,祖国观念不清,幼稚
⑷对时事:“一切坏消息”知道打败仗是坏消息,有一定的是非辨别力
⑸对他人的讽刺:“我想他在拿我开玩笑”知道这是一种讽刺,可以看出小弗有自尊心
——以上这些都说明小弗是一个不爱学习、天真幼稚的小孩子,能管住自己,说明他有一定的自制力,有自尊又有一定的是非辨别能力,这是他后来思想转变的基础。
【教学要点:通过人物的行为和心理理解人物的思想性格特点】
4.诗人眼中的“泪水”中都包含了哪些东西?
——对祖国、对民族的深沉的爱,对敌人对侵略者无比的恨,对遭受到苦难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的深切同情。
5.有人说最后两句诗是全诗的精华,谈谈你的看法。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它是那个苦难的年代,一切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种爱刻骨铭心,至死不渝,不仅来自诗人的内心深处,更是全民族普遍的爱国情绪的浓缩。艾青以这两句诗,抒发了那个时代华夏儿女共同的心声。
6.诗的两节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把第二节去掉会怎样?
——第一节是对爱国主题的抒情性铺陈描述,第二节则是对诗的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如果去掉第二节,诗的主题则得不到提炼和强化。
五、主题归纳:
——这首抒情诗假设自己是一只鸟,以象征的手法,通过鸟儿对土地的歌唱,表达诗人对处于苦难中的祖国刻骨铭心、至死不渝的热爱之情,以及决心为其献出生命的强烈愿望。
六、写作特色:
(1)朴实的意象,凝聚深沉的爱
(2)悲怆的诗句,反映热切的情
(3)强烈的对比,映射执着的爱。
七、再读全诗。
 
板书:
 
鸟←──—假如────────我
 
歌唱                          爱
 
∣                            ∣
──→土地(祖国)←────—

    
相关资料

  《最后一课》学案11
  《最后一课》同步练习2
  《最后一课》阅读练习及答案(六)
  《最后一课—阿尔萨斯省一个小孩的自述》ppt课件
  《最后一课—阿尔萨斯省一个小孩的自述》教案1
  《最后一课》所有词语解释
  《最后一课》ppt课件(33页)
  《最后一课》ppt课件(60页)
  《小弗郎士》阅读练习及答案
  《最后一课》ppt课件(23页)2
  郑振铎《最后一课》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最后一课》ppt课件(47页)
  《最后一课》教案26
  郑振铎《最后一课》阅读练习及答案
  《最后一课》ppt课件(55页)
  《最后一课》阅读练习及答案(五)
  《别了,语文课》阅读练习及答案
  《最后一课》ppt课件(48页)2
  《最后一课》阅读练习及答案(四)
  《最后一课》教案25
  《最后一课》表格式教案3
  《最后一课》表格式教案2
  《最后一课》导学案ppt课件(21页)
  《最后一课》阅读练习及答案(三)
  《最后一课》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最后一课》续写2
  郑振铎和都德《最后一课》比较阅读练习及答案
  《最后一课》导学案10
  《最后一课》导学案9
  《最后一课》教案24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