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 | 课件 | 教案 | 素材 | 作文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 | 教师 | 读物
  
  
位置教案下载 >>课堂教学实录 >>

《北京的胡同》课堂实录

《北京的胡同》课堂实录
作者:徐建英
 

    师:打开书,自读课文,请思考:课文的题目是“北京的胡同”,那么文中哪几段写北京的胡同?(学生自读课文) 
  生:文中的第三、第七段写北京的胡同。 
  师:很好,我们先来学学写北京的胡同部分。我来读读第三段,请你们思考:北京的胡同有什么特点? 
  生:“北京的胡同窄窄的,不急不缓地伸展着,如一个走过多年沧桑的老人。” 
  师:回答得很好,请问作者为什么把北京的胡同比作走过多年沧桑的老人? 
  (学生们一时语塞) 
  师:(提示)我们先看“沧桑”是什么意思? 
  生:“沧桑”是沧海桑田的缩略词,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师:很好,那么,这是么句? 
  生:比喻句。 
  师:那么在这里,北京的胡同和沧桑的老人有什么相似点呢? 
  生:(一学生举手)这句话写出了北京的胡同有悠久的历史,它像一个饱经沧桑的时间老人。 
  师:很好,北京的胡同从元大都开始建立,经历元、明、清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直到现代,它见证历史的变迁,就像一个经历世事变化的老人一样一路走来,所以把北京的胡同比喻为多年沧桑的老人很贴切。 
  师:请一位同学读“两边的四合院……宁静”部分,其他同学圈划出你认为比较生动、形象、贴切的词语,从这些词语中感受到北京的胡同生活是怎样的。 
  (生圈划、交流、老师板书有关词语:不急不缓、不慌不忙、静静地、细细地) 
  师:让我们来品味一下这句话:“推车的老人穿着布底鞋,细细地从胡同里踩过。”如果把“细细地”改为“轻轻地”“慢慢地”“小心翼翼地”或把踩改为“走”,好不好? 
  (生七嘴八舌地开始讨论) 
  生:我查过词典,“细细”在词典中有三个义项:第一个是跟“粗”相反,第二个是俭朴的意思,第三个是细小的、不重要的意思,但我觉得用在这里都不确切,不知该如何理解? 
  师:有同学知道吗? 
  (生都摇头表不理解) 
  师:同学们,如果有一盘美味佳肴放在你面前,有几种吃法,可以狼吞虎咽地吃,也可以细细地咀嚼,你认为哪种吃法好? 
  生:我喜欢细细地咀嚼。 
  师:为什么? 
  生:因为细细地咀嚼能品出其中的味道。 
  师:对了,同学们想一想,胡同中的老人推着小推车,在胡同中卖小杂货,这里的“细细地”表现出了老人从容优雅的样子,他边走边在欣赏胡同景色,同时又在品味胡同生活,对不对?而这个“踩”字是用脚踏在上面,稳的意思,也写出了老人从容优雅的样子,对不对? 
  (生频频点头) 
  师:为什么他们会如此的从容优雅? 
  (生又陷入沉思)同学们想想,这不是天津或南京的胡同,也不是其他地方的胡同,而是北京的胡同,北京是谁居住的地方? 
  生:是皇帝居住的地方。 
  师:对啊,北京是皇帝居住的地方,所以北京胡同中的人们,居住在天子脚下,皇城根下,多多少少受到天子的熏陶,所以一切都是那么从容优雅,不急不缓,你们认为呢? 
  (生点头,表同意) 
  师:如果说第三段描写了白天的胡同生活,那么接下来学的第七段,写的是什么?我来读这一节,请你们思考:这一节写了什么? 
  生:黄昏到夜晚时的胡同生活。 
  师: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个特定的时间段中的胡同生活的? 
  生:抓住了涌进胡同的车铃声,炒菜做饭的响动,香气慢慢在空气里散开,树下有聊天的人这些生活场面来描写胡同生活的。 
  师:这样的胡同生活给你一个什么感觉? 
  生:很温馨、很质朴。 
  师:这是一种温煦、质朴、平淡的生活,但是它充满浓浓的生活气息。在对胡同的描写上,作者也用了温馨的色彩来描绘胡同,从染上淡淡的红色,到夜色初升,最后到月满树梢,给我们温馨而诗意的美感;同时,在对胡同生活的描写上,作者也描绘了胡同生活的平淡,如车铃声,炒菜做饭声、香气、聊天的人,这些给我们温馨的感觉。胡同从宁静到热闹,从热闹归于宁静,静中有动,动中有静。这样的描写朴实无华,而又那么真实可信。 
  (多媒体展示有关图片。学生再次齐声读课文) 
  师:这是一种平淡而又平凡的生活,但从中流露出温情和快乐。这就是生活中的美,也许同学们会很惊讶地说:这也是美呀,我好像每天也在过这样的生活,但是我怎么没感觉到这是一种美呢?这种美是温煦的美、质朴的美,在我们的生活中俯拾皆是,然而我们却很少真切地感受到它。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而作者冯雪梅凭着对生活的爱,在平淡中发现生活是如此之美,并把它描绘出来.使我们也感受到了这种美。请一位同学读这一段,其他同学闭上眼,品味胡同生活,享受这种美的生活。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写北京胡同部分,那么文中其他几段在写什么? 
  生:写家乡的小巷。 
  师:为什么作者还要用大量的笔墨来写家乡的小巷? 
  生:因为家乡的小巷和北京的胡同有许多相似之处,看见北京的胡同,不由得联想到家乡的小巷。 
  师:那么你能说出北京的胡同和家乡的小巷有哪些相似之处? 
  生:有槐树、柳树,有挂着随季节变换的衣裳;胡同里有老人、小孩在胡同里做小买卖、玩耍。 
  师:很好,那么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生:我想是对比,从对比中表现出两者的相似: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沉积,都有温馨、快乐的生活。 
  师:对啊,所以文中作者有这阵一个感叹:生活于现代都市,却摆脱不了回归从前的愿望。这是一冲什么感情? 
  生:我觉得是对这种生活的一冲留恋之情。 
  生:我觉得是一种怀念之情。 
  生:我认为是一种怀旧的感情。 
  师:同学们的回答很好。文中用了两个转折句:“我穿梭于都市林立的高楼间,却无法抹去太多带着尘埃气息的旧事。生活于现代的部市,却摆脱不了回归从前的愿望。”两个“却”句,写出了作者对往事深切思念、留恋的感情。 
  师:我来读8、9节,请你们思考:作者强调的“唯一不变,永远不变’的是什么? 
  生:是温煦、质朴和对待生活的韧性。 
  师:那么,什么是韧性,如何理解韧性? 
  (生沉思) 
  师:让我们一起查查词典吧。 
  (生快速查阅词典) 
  生:我查到了,韧性的意思是:物体受外力作用时,产生变形而不易折断的性质,喻顽强、持久的精神。 
  师:对,这种韧性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已经不知不觉地渗入胡同人的身上,甚至骨髓中,成为压不倒,折不断,摧不垮的一种精神,北京胡同养育了从容优雅的北京人。造就了他们温煦、质朴、韧性 
的生活方式,也印证了文中“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句话,对不对?(生都点头,表同意) 
  师:随着北京城市的发展,现代化建筑群的建立,北京破旧的胡同必然要拆除,这是城市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胡同生活中表现出来的这种精神是不会消失的,“无可奈何花落去”,对着北京胡同,我们会依依不舍地说“再见了,胡同”;同时,我们也会满怀深情地说“永存吧,胡同”。 
   
  点评 
  《北京的胡同》课例评点 
  董汀丰:我觉得这是一堂实实在在的语文课。教师不是在表演,而是在真正地引导;课堂气氛似乎并不热烈,但学生却切切实实地进入了一种学习的状态。教师的引导显得非常亲切平和,且富有启发性,使学生在对关键语句的细细品味中,逐渐领悟到了课文言语的精妙和蕴含其中的思想情感。特别值得称道的是,教师在引导学生时,强调从平淡而又平凡的生活中可以感受到许多温情和快乐,这既是对课文内在精神的一种正确的把握,也是对学生人文情怀的一次很好的熏陶。当然,这堂课也并非没有任何毛病,教师认为住在北京胡同的人们之所以能如此“从容优雅”,是因为“受到天子的熏陶”所致,我就觉得很有问题。课堂上,学生深受教师这一看法的影响,而教师又未能引导学生展开探讨并提出不同意见,让人感到有些遗憾。但尽管如此,我还是认为这是一堂上得较成功的语文课。 
  傅寒晴:这堂课上,老师很显然是一位称职的导游,带着学生沿着文本设定的线路走进了北京的胡同,领略了一幅独具千年古都风味的市井生活画卷。对“细细”一词的解读,超越了其词典意义,借助于学生的生活体验赋予情境意义,可圈可点。 
  郑飞艺:这堂课上有两种很不错的学习方法。一是朗读,课堂上书声琅琅。教师范读引导思考,学生齐读、个别读则进行品味,这就是触摸言语走进文本。 
  二是查字典,学生有查字典的好习惯。但如何结合语境把“词典意义”内化为学生的“心理意义”呢?从傅老师提到的“细细”一词的解读可看出来,应该说教师是具有这个意识的。但对“韧性”的理解,基本上还停留在词典意义上,对此教师应有更多的作为。 
  黄琼:我接着傅老师所言“导游”一说来谈点看法。教师把自己作为导游,将自己认为好的地方,值得欣赏的地方指给学生,这样一种教学理念和方法,完全依赖于教师本人的阅读能力。风险也就在这里。我认为,消弭风险的途径是加强教师本人的语文素养。在这点上,教师必须具有清醒的意识,因为我觉得,在这堂课上教师对文本的理解还有较大的开发空间。 
  郑飞艺:我举个例子,对文中的两个转折句,教师这样总结说:两个“却”句,写出了作者对往事的深切思念、留恋的感情。孤立地看这两句,是这样。可是结合全文,我们就会发现作者所恋并非仅是“往事”,而是长存于其间的一种精神。但我认为,最大的问题还不在这里,而是教师预设了文本解读的结论,并且是唯一的。面对阅读能力尚需提升的学生,教师若作为导游,设定赏析的路线未尝不可,但学生应有更多的看自己眼中风景的机会。

相关资料

  《太空一日》课堂教学实录
  《太空一日》课堂实录
  《时间的印记》课堂实录
  《最后一次讲演》课堂实录
  《谁是最可爱的人》课堂实录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课堂实录
  写作《写出人物的精神》课堂实录
  《驱遣我们的想象》课堂实录
  《蜀相》课堂教学实录4
  《背影》课堂实录3
  《谈创造性思维》课堂实录(节选)
  《苏武传》课堂实录
  《谈创造性思维》课堂实录
  《美丽的颜色》课堂实录(获奖课例)
  《五石之瓠》课堂实录
  《一着惊海天》教学实录
  《渡荆门送别》课堂实录
  《杞人忧天》课堂实录
  《穿井得一人》课堂实录
  《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课堂实录(余映潮版)
  《归园田居》(其一)课堂实录
  《紫藤萝瀑布》课堂实录5
  《“飞天”凌空》教学实录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学实录片段
  《逢入京使》教学实录
  《灯笼》教学实录片段
  《灯笼》课堂教学实录
  《过秦论》教学实录4
  《回延安》课堂实录
  《荆轲刺秦王》课堂实录3
  《北京的胡同》教案2
  《北京的胡同》ppt课件2
  老北京的胡同
  《北京的胡同》ppt课件1
  《北京的胡同》教案1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