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 |
课件 |
教案 |
素材 |
作文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 |
教师 |
读物
 
  
  
《铸剑》教学反思
   8.27日,周六,因为科任教师有事情,所以我上午连上四节课后,下午还需要再上两节课,我想当我下午再走进班级时,学生一定会视觉疲劳而向我大吐苦水的,其实我能理解学生的心情,但课还得上,于是,我就动脑筋想改用怎样的授课方法上课。
  《铸剑》是鲁迅的一篇选自《故事新编》的小说,是一篇情节精彩,情节跌宕起伏的文章。《铸剑》是鲁迅革命复仇主义精神的艺术化。,《铸剑》根据的是《列异传》、《搜神记》等古籍所载的“三王冢”的故事,这则故事本来就充满了向反动统治者的复仇主义精神。在回顾自己的半生经历时,鲁迅曾说:“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南腔北调集》,《自选集·自序》)。怀疑什么?怀疑的就是那些假革命的反革命者,他们假借革命的名义,杀害了多少无辜而天真的革命者。他深切感到:“可惜中国太难改变了,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动,能改装”(《坟·娜拉走后怎样》)。辛亥革命果实之被篡夺,秋瑾、徐锡麟等的壮烈牺牲,袁世凯的大杀革命者,“五卅”惨案,“女师大事件”,直到1926年的“三一八”惨案,以段祺瑞为首的北洋军阀血腥屠杀手无寸铁的青年学生,鲁迅的学生刘和珍君等倒在血泊中……这些“血的游戏”把鲁迅压抑得喘不过气来,也激发了他的反抗的、复仇的怒火。《铸剑》就是在这样的心情下构思的。它的初稿写成于1926年10月的厦门大学,但鲁迅没有拿去发表;1927年初,他将它带到了广州中山大学。而这时的广州,“红中夹白”,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右派的斗争已经日趋表面化、白热化,残酷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的“四一二”、“四一五”大屠杀已经在酝酿中了。3月20日的广州“中山舰事件”,舰长、共产党人李之龙的被杀害,正是这场大屠杀的信号和前奏。具有高度革命警觉性的鲁迅,更有把握地修改、定稿了他的《铸剑》(原名《眉间尺》),融入了他到广州的新的观察和体验。4月3日日记写道:“治《眉间尺》讫。”一篇优秀的历史小说便这样诞生了。
虽然本文蕴含的深意无穷,但学生们对鲁迅的作品,总是有所畏惧。今天恰逢下午,又赶上多个课节,所以,通过深入思考,我决定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本课的学习。
我首先向学生讲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然后让学生以平时的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我设置一个主要问题,就是本文与《三王冢》的情节有哪些不同,这些不同之处,有哪些深意,请把小组交流后的内容整理到黑板上,以便各组交流。于是,出现令人惊诧的一幕。学生们不再一副困恹恹的样子,而是各小组热烈的讨论,争相去板书,直到下课的时候,学生们还在争先恐后的写内容,板书的内容全面而具体。我趁热打铁,用相机记录下学生们的成果,这下学生的积极性更高了,他们把这份研究的热情一直延续到分析文章的全过程,所以虽然本课的象征意义也难以理解,但在学生们积极主动的参与下,这两节课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不但对文章内容掌握的扎实,人物分析的透彻,而且人物的象征意义也分析的头头是道,真是让我惊异。如果不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相信鲁迅的这篇佳作,就会在学生困倦的大脑中,灰飞烟灭。
 
    
相关资料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