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导 学 目 标  | 
知识与技能 | 
1、体会课文是如何以“言志”为中心组织材料的,鉴赏本文思路清晰,层次清楚,不枝不蔓,文意明晰的特点。 2、学习本文成功地运用对话和人物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3、积累文言词汇,学习课文造语平实而生动的特点。  | |||
| 
过程与方法 | 
诵读、感悟、疏通、评判、翻译 | ||||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领略孔子的因材施教,了解、评判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的志向。 | ||||
| 
    导 学 策 略  | 
  教学重难点 | 
积累文言词汇,深入了解、评判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的志向。 | |||
| 
  教学方法 | 
诵读、提问、讲解、质疑。 | ||||
| 
  学法指导 | 
  “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 ||||
| 
  教具准备 | 
  多媒体课件PPT | ||||
| 
  课时安排 | 
  2课时 | ||||
| 
    | 
第一课时 | ||||
| 
  导学流程 | 
  教  | 
  学生活动 | 
  个性补充 | ||
| 
  情景 导入  | 
一、  | 
    根据教师引导初步进入作品内容  | 
    | ||
| 
  文章 诵读  | 
(一)解题 侍坐:陪从尊长而坐,课文中指陪从孔子坐着。 (二)诵读训练 1、出示投影,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2、多媒体播放配乐朗读,学生听读正音。 3、学生朗读,注意读音、句读、节奏、感情  | 
  学生自由诵读。  | 
    | ||
| 
  师 生 互 动 构 建 新 知  | 
二、翻译、理解文意 实词注意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等,虚词注意它的用法。注意特殊句式的句子。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字词句,通过研讨解决困惑。学生结合注释阅读课文,教师答疑,帮助学生疏通课文。教师可补充。 指名学生口头翻译课文,教师点评,掌握重点知识。 (一)宾语前置 1.不吾知也 2.毋吾以也 3.则何以哉? 寻找规律和方法 : 1.古代汉语的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2.古代汉语的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3.以结构助词“是”、“之”提前宾语。 (二)重点词语  | 
    运用工具书自行解决识记字阅读文本,抓住关键语句。思考讨论并作出学生做好笔记  | 
    | ||
| 
  布置作业 | 
1、课后练习 2、完成练习册相关内容。  | ||||
| 
  导学 要点  | 
第二课时 | ||||
| 
  导学 流程  | 
  教  | 
  学生活动 | 
  个性补充 | ||
| 
  师 生 互 动 构 建 新 知 师 生 互 动 构 建 新 知  | 
一、  1.课文可划分为几个段落?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段意。 全文结构谨严,以“志”为焦点,以孔子为核心,由侍坐而问,由问而述,由述而评。 全文可以根据内容划分三个段落: 第一段(从开头到“则何以哉”):写孔子问志。 第二段(从“子路率尔对曰”到“吾与点也”):写弟子述志。 第三段(从“三子者出”到结束):写孔子评志。 2.从子路、冉有、公西华的言谈中可以看出他们各自的什么性格特点? 子路:有抱负,坦诚,性格也比较鲁莽、轻率。 (孔子问志,子路首先发言。在他看来,让他去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即使在有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只需要三年就可以治理得很出色。言谈之中,语气十分肯定。由此可见其抱负之大。在座的四个弟子中,子路年龄最大----只比孔子小九岁,平时与孔子也比较接近,所以说话较少拘谨;但孔子话音刚落,子路便在没有深入思考的情况下抢先发言,确也反映出其鲁莽、轻率的一面。 冉有: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 (冉有在孔子指名发问后才开口。子路刚说自己可以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冉有则说他只能治理一个小国。先说“方六七十”,又说“如五六十”,说明他对自己能力的估计十分谨慎。他还认为,三年之后,他所能取得的政绩仅限于“足民”一点,至于礼乐教化,则不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可见,冉有既想有所作为,又不愿对自己估计过高) 公西华: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公西华也是在孔子点名指问后才述志。他有志于礼乐教化的事,但因冉有刚刚说到“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为避免以君子自居,他先谦虚一番,说“非曰能之,愿学焉”,然后委婉地说出自己的志向,“愿为小相焉”,在“相”前加了个“小”字,给人感觉是他只想做个赞礼和司仪的小官,实际上,最低一级的“相”的地位也不低。从他简短的言辞中,尤其是两个“愿”字,一个“学”字,一个“小”字,就可以看出他娴于辞令的特点) 3.简析孔子对三人述志的态度。 对子路:赞成他的治国志向,但认为他谈话的内容和态度不够谦虚,这属于“其言不礼”。 对冉有:没有正面加以评论,但可以看出是满意的。 对公西华:认为他低估了自己完全可以担任更重要的工作。 小结:“因材施教”是被人所公认的科学的教育原则,在这方面儒家创始人孔子给我们做出了榜样,本文是孔子“因材施教”的范例。通过孔子和四个学生的谈话,以言志为线索,写出了学生们的志趣、性格,表达了孔子的思想、态度。 4.结合课文中的言、行、神态描写,具体分析孔子的形象。 课文中的孔子是一个既热情而又严格的老师。开始便用“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的劝导打消弟子们的思想顾虑,态度谦和、亲切,接着引用学生平时发牢骚的话,既激发他们发言,又作了一点含蓄的批评(因为孔子主张“人不知而己不愠”),可见他了解学生,注意引导;再如,他虽对子路的“不让”有所不满,但为使弟子能畅所欲言,只是微笑了一下,没有加以评论;曾皙因与其他弟子志向不同,没有立刻说出自己的志向,孔子也没有加以责备,仍耐心地诱导、热情地鼓励。 课文中的孔子既是一个有抱负,也是一个苦闷的活生生的形象。孔子本来是问他的弟子在政治上怎样施展自己的抱负,曾皙却答非所问,讲了一通投身自然怀抱、恬然自适的乐趣,离开了政治。孔子“喟然”而叹,对曾皙所说的深表赞许。这表现了孔子思想上的矛盾。孔子一生,其思想的主导方面是积极用世的,他周游列国,希望按其“仁”的观点对当时的政治作一些改良,但却四处碰壁,在其“道不行”的时候,他的内心有过苦闷,他的“喟然”之叹,便形象地表现出这种苦闷。  | 
    进一步研读文本,捕捉有效信息,组内探究,言之有理有据。 以“我的收获”形式加以小结 进一步研读文本,捕捉有效信息,组内探究,言之有理有据。 以“我的收获”形式加以小结  | 
    | ||
| 
  布置作业 | 
1、课后练习 2、完成练习册相关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