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 | 课件 | 教案 | 素材 | 作文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 | 教师 | 读物
  
  
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陆文学自传》教案1

7 陆文学自传
广东省始兴县墨江中学 钟卫国
要求:
    1.认识作者,了解相关背景知识。
    2.掌握主要的文言虚实词,学习准确翻译文言文。
    3.理解陆羽隐居的原由,培养爱国主义感情。
重难点:
    1.理解作者的奇特个性,体会本文的艺术特色。
    2.理解作者少年时不愿皈依佛门,可学成后却又诵佛经的原因。
课型:扩展阅读。          方法:自读法、讨论法。
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内容:简介作者,整体感知,教学第1、2段。
过程:
一、导入,简介作者。
    陆羽不是僧人,胜似僧人,四处漂泊,躬心茶事;才华横溢,傲物不勒,一生未仕,却受到许多官员及文人士大夫的尊敬,常常成为他们的座上客;重友情,守信义;成长于佛寺,浸润于儒家学说;孑然一人.清高淡泊,双脚踏遍了中国主要的产茶区。陆羽一生嗜茶,精于茶道,所著《茶经》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被誉为“茶圣”。
二、整体感知。(见鉴赏提示。)
三、教学第1段。
    1.本段主要写了什么?(写作者的概况和为人。)
    2.在开头介绍人物名字、籍贯、身份、性格等基本情况,这是传记的一般写法,不足为奇。然而作者说“不知何许人也。或云字羽,名鸿渐,未知孰是”,这却让人觉得奇怪了。他这样写有何作用?有无言外之意?
这样写显得扑朔迷离,颇为怪异,客观上具有渲染神秘色彩的作用,可以烘托作者的独特个性,但不应理解为故弄玄虚。作者自幼失去双亲,对自己的家世一无所知,所以说“不知何许人也”,貌似幽默,实为辛酸。名和字取自(周易》,谓渐次升高,寄托了作者的抱负和期盼,但“或云”、“未知”等语,又暗寓命途多舛、前路难测之意。
    3.作者的外貌、口才怎样?但他却又自比于王粲、张载等人,这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性格?此外,还写了作者的哪些性格?作者有没有在传中美化自己?
    “貌陋”、“口吃”,都是缺憾,作者却比之王粲、张载等人,坦然自负,而不动声色。此外,还从几个侧面表现作者特立独行的个性:“才辩为性,褊躁多自用意”,“意有所适,不言而去”,  “又与人为信”等。客观介绍,“不虚美,不隐恶”,寥寥数笔,性情毕现。
四、教学第2段。
    1.本段主要写了什么?(写隐居苕溪的生活。)
    2.闭门苦读,结交僧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说明作者志向高沽,不同流俗。)
    3.楚人认为作者是一个狂人,你怎样认为呢?(独行山野,诵佛吟诗,流连徘徊,号泣而归,放浪形骸的表现,近似魏晋名士的逍遥世外,而内心隐藏着巨大的痛苦忧闷。)
    4.这一段的顺序安排与一般传记不同,从时间上看,这些内容应该放到最后来写,你如何理解这种构思?(本文是文学史上第一篇以“自传”为题的传记文,是作者二十九岁时应皎然之约为浙西诗会的诗友而写的,所以它不像一般史传按时间顺序介绍人物一生的事迹,而侧重表现自己目前的思想性格特点,而这一段和第一段在内容上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放在一起。以下第三段追述幼年经历,可以看成是对作者性格形成原因的解释。
第2课时
内容:教学第3-5段。
过程:
一、复习检查。
二、教学第3段。
    1.本段主要写了什么?(写寄身寺庙的经历。)
    2.请大家概述一下本段所写作者经历,并说说作者是怎样看待这段经历的。
    这一段先写三岁而孤,被积公收养,极为简略。再写佛儒之辩,作者年岁幼小,但目标明确,性格倔强,面对恩重如山的积公,敢辩善辩,决不屈从。接着写受罚期间,繁重艰苦的劳动和不堪承受的鞭打,丝毫没有改变他坚持己见的决心和对“孔圣之文”的向往。最后奋起反抗,逃出寺庙,加入戏班。这一切,绝不是一般孩子所能做到的,最终感动了积公,从其所愿。
    这段经历,在作者笔下,没有自伤自怜,只有自强自励,充分表现了这个不幸少年的超凡意志,给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也使人对他成年之后与众不同的言行举止有了深刻的理解。
三、教学第4段。
    1.本段主要写了什么?(写交接名流的情形。)
    2.作者先后结交了哪些名人?(李齐物、崔国辅。)作者当时不过是十四五岁的孩子,可谓是名不见经传的后生小子,而这些年龄比他大得多的名人却愿跟他交往,这是为什么?(这从侧面烘托出了作者少年才俊的风采。这有何为见证?(所赠的白驴、乌犎牛等) 
    3.作者与这些名人的交往对他的人生有何影响?(他们的赏识器重、倾心结交使作者有了崭露头角名闻遐迩的机会。)为什么作者要记叙他所结交的名人?(他们与作者陌路相逢,却一见如故,提携、帮助了他,记叙这些是为了表达对他们的感念。)
四、教学第5段。
    1.本段主要写了什么?(写勤奋著述的成就。)除此之外,还写了什么?(和诗僧皎然的忘年之交,及自己从小爱好写作、爱憎分明的个性。)
    2.《四悲诗》、《天之未明赋》皆感时之作,表明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不经意间点明了作者的忧国之心。)而他的其他众多著作又说明什么?(兴趣广泛,才干杰出。)
五、小结:
    作者一生历经磨难,自幼失去父母,寄身寺庙备受折磨,但他从不屈服,充满自信,敢于挑战,最后成为闻名中外的茶圣。还是一句俗话说得好,“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后记:
   本文虽属扩展阅读,但生僻字词比较多,要注意引导学生疏通好文章,切不可放任自流。此外,作者的感人经历,也是学生作文的好素材,应注意引导学生积累。
 

    
相关资料

  《从<客至>到“诗圣”杜甫的“朋友圈”》教学设计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要点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文本分析
  课外古诗文诵读《静女》《涉江采芙蓉》课文分析
  《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
  整本书阅读赏析《红楼梦》中小人物刘姥姥教案
  《客至》公开课教案6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故都的秋》教案17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8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21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登快阁》教案7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案12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19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案3
  《紫藤萝瀑布》教案25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案3
  《扬州慢》教案8
  《燕歌行》教案6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7
  《客至》教学设计5
  《台阶》表格式教案
  《锦瑟》教案7
  《登快阁》教学设计6
  《邓稼先》教案14
  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教案5
  《自然选择的证明》教案3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三回教案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二回教案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学设计2
  《陆文学自传》作业练习
  《陆文学自传》同步练习
  《陆文学自传》练习题
  《陆文学自传》ppt课件4
  《陆文学自传》译文
  《陆文学自传》ppt课件3
  《陆文学自传》ppt课件2
  《陆文学自传》教案2
  《陆文学自传》ppt课件1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