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 | 课件 | 教案 | 素材 | 作文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 | 教师 | 读物
  
  
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沪教版《十六字令三首》教案1

二七  十六字令三首
上海市进才实验学校  张文慧
教学目标
    1、  了解十六字令词牌的格式特点,在诵读中体会长短句的节奏之美。
    2、  感受作者笔下群山巍峨的气势和诗人借山抒发的万丈豪情。
说明:毛泽东这首《十六字令三首》是一首典型和正面对山的赞美歌吟的英雄之诗。毛泽东以雄伟简劲的笔触,描绘了莽莽群山的奇特形象,每一首各有独特的意境,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完整的雄伟的画面,奇情壮采,词约义丰。在教学中要突出诵读教学,让学生体会长短句的节奏变化,体会语言的简洁与形象。这三首小令写于一九三四到一九三五年长征期间。红军长征,翻越 了数不清的高山峻岭。据不完全统计,从1934年10月开始长征后,仅随红一军团行进的毛泽东,就先后翻越了二十多座主要的大山。诗人毛泽东以山为题材的居多,大约有三分之二。它写的不是某一座具体的山,而是云贵高原的高山,气势磅礴,意象峥嵘。山的形象在毛泽东诗词中占着突出的地位。而突出中之最突出者,是这三首《十六字令》。所以解读毛泽东的写山的《十六字令》,要引导学生领悟山的形象所蕴含的精神和意义。山,在我们民族文化的字典里,是艰难险阻的象征。征服高山就意味着战胜困难。不畏艰险的革命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精神是长征精神的重要内容之一。要在词作赏析教学中注意渗透。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有感情地朗诵课文,把握朗读的节奏。感受作者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所刻画的巍峨磅礴的高山形象。
    2、   难点:结合特定的历史背景介绍,解读作者赋予山的形象意义和借山抒发的英雄豪情。
说明:对于七年级学生,初步接触词的学习,要抓住诵读这一教学环节,在读中,体会长短句相间的语言特点,感受音韵、节奏的变化所带来的与格律诗不一样的语言特色。然后更进一步,解读形式下的内容。本文可界定为托物言志,山自不语,人却多情。唯有让学生了解诗人毛泽东写作时的背景,才能更好地体会他在山的形象上所寄寓的英雄豪情。这是深化理解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
1、  出示毛泽东的历史图片。
2、出示毛泽东的诗词书法作品图片。
导入语:毛泽东是中国革命的伟大领袖,是新中国建立者。他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做出巨大的贡献。同时毛泽东又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一旦进入到创作的时候,他跟主席身份、领袖身份、党的领导人的身份和他身上的重担分开了,他就变成了一个诗人,他写《十六字令•山》也是比较典型的。山是红军长征途中的天险,是艰难险阻,但他对山的雄伟、险峻、奇妙,完全是一种审美的眼光来看它,而且写得十分大气磅礴。我们知道,由于十六字令形式过于短小,只有16个字,常常使英雄无用武之地,还没开头就结束了,就十六个字怎么写?但是毛泽东写出来绝妙好词。有人甚至有一个极端的评价,《十六字令•山》出来,改写了中国诗歌史上十六字令里面没有名篇的历史。
1、请学生结合毛泽东的历史图片简单介绍一下自己了解的毛泽东。
2、请学生回顾一下自己所熟悉的毛泽东的诗词名句。学生自由发言,交流。
从学生熟悉的知识容入手,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老师的补充说明,激发学生对毛泽东其人其作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已有历史和文学知识积累,为后面的学习作铺垫。
朗读课文
初步感知
1、请同学熟悉课文。对难以理解的地方进行提示。
2、  教师有感情范读课文。
3、指导学生朗读、朗诵课文。
(1)提醒学生韵字延长的读法;
(2)确定重音强调的字词。有些突出表现内容、强化情感的词语也要用重音。读好重音。
1、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扫清字词障碍:战犹酣hān;拄zhǔ:顶着,支撑。
2、在教师的范读中体会朗读的节奏重音。
3、找出韵字,尝试韵字略微延长的读法。(山,鞍,三;山澜,酣;山,残,间。)
4、确定重音。(如:未下鞍  惊回首  三尺三等 )。
朗读不仅是读准字音、字正腔圆,还要指导学生在朗读的同时,体会语言形式所独有的韵律美,其中节奏和重音的指导是必不可少的。在斟酌节奏、重音等技巧的同时,也是对其内容及情感进行深入理解的过程。这正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叫做读中品。
 朗读赏析
 拓展深化
1、指名朗读(三到四人),品评每人的朗读特点。
2、根据写作时间“一九三四年到一九三五年”这一时间的背景资料,让学生回顾毛泽东《七律长征》,写山的句子“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体会领袖的革命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精神,以此关注《十六字令》中山的形象的描写,整体体会词中的情感基调。
3、从《十六字令》抒情对象——山的描写赏析中体会毛诗“豪放大气”的艺术特点。
第一首诗赏析要点导引
(1) “快马加鞭未下鞍”与民谣中的“马过要下鞍”两种不同的境界比较。
(将“马过要下鞍”改为“快马加鞭未下鞍”。写红军战马奔腾穿山而过的英姿,而不仅仅是民谣中的屈服于山高,下得马来。)
(2)“惊回首”中“惊”字情态的品读。
(这里的“惊”字用得极好,诗人的动感、神态、眼神以及高峻之山巅全都溶入这一字之间,显得内涵尤其深邃、丰富。而且这“惊”字也一贯到底,不但在第一首中写了惊叹山之高,而且在第二首中写了惊叹山之多,还在最后一首写了惊叹山之险,连惊三次,气势畅通,浑然磅礴。)
第二首诗赏析要点导引
(1)       山的动态形象品读。
(山在这里如狂涛巨浪成倒海翻江之势,奔腾朝前,起伏延绵,连环不绝,犹如一幅巨型的红军万马奔战图。)
(2)比较阅读  引入毛泽东《沁园春•雪》“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等句子,恰到好处地运用了“舞”、“驰”、“试比”等词语,而使本属静态的客体一下子都成了“活物”。对比这首小令中因为“倒”、“翻”、“卷”、“奔腾”、“战”等词语的运用,让沉睡着的群山“觉醒”了,也一下子都最大限度地动了起来——其动态显得气势之磅礴无比、力量之强大绝伦。
第二首诗赏析要点导引
从状貌和气概上体会山伟峻之势
(山可以高得刺破青天,山高可为天柱正支撑中天。顶天立地之山同样既是写景又是象征诗人及红军的作为民族中流砥柱之顶天立地的作用。)
4、从《十六字令》遣词用字赏析中体会毛诗“豪放大气”的艺术特点。
体会“大”的字眼,名词“山、海、天”,量词 “亿、万、千”,是他喜欢的字眼。《十六字令》“倒海翻江”“万马战犹酣”,《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卜算子 咏梅》“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等。这里面大的景,大的数字,整合在一起变成一种气势,长江大河一泻千里。根据学生水平,还可补充一些毛泽东诗词的名句来赏析。
5、  知人论诗
引导学生交流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的光辉历史,从历史的角度,解读毛泽东钟情于山的情感。加深对《十六字令》的理解。
1-2、学生朗读,并评论朗读的技巧。结合对内容的深入分析,体会诗歌传达出的对山的赞美之情。
3、在教师的带领下品读关键字句,深化理解。
4、在教师的带领下,回顾积累,适当拓展学习,感受毛诗的豪迈风格。
5、运用知人论诗的方法,交流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体会毛泽东与山的情感。体会《十六字令》中对山的赞美之情及在山的形象中所寄寓将自己平时朗读毛泽东诗词的积累在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共同感受毛泽东诗史合一的大家手笔,及豪迈奔放的诗歌特色。
 
诗歌的解读可从三个方面着手,即对创作者的解读,对创作背景的解读,对文字的解读。诗歌的赏析,是建立在解读基础上的更高层次的文学艺术欣赏。作者创作本身横向的相关作品拓展是把握作者创作风格的关键。
    知人论诗,依据文如其人。读懂作者才能读懂诗作的真意。
读读背背
增加积累
用几分钟时间,背诵课文。并摘录自己比较喜欢的毛诗名句段背一背。
学生背诵积累。
以课内学习指导课外拓展。
课后作业
学习反馈
1、摘抄好语段,朗读背诵。
2、从毛泽东诗词中再选取一到两首你喜欢的,摘抄并背诵。
3、请整理你所了解的古诗词中写山的名句。下次进行课堂交流。
学生按照要求,自主选择完成作业。
作业的多元化设计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思路点拨
 
    山,是艰难险阻的象征,是困难的代名词。但是毛泽东的《十六字令》却极写山的巍峨高耸,连绵不断,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冲天的豪气激情赋予了这三首小令摄人的艺术魅力。理解小令,要理解诗人,走进伟人情怀。这篇课文是引导学生了解、品读毛泽东诗词的一个切入口。教师在课堂上也要尽力利用这个契机,挥洒开去,从写山的奇伟形象,引出毛泽东诗词对山的钟情,从写山的豪迈,引出特定历史时期的革命豪情和英雄气概。就一首诗读一首诗,教一首诗,是单薄的,也显得苍白。在教学中相关诗句的比较阅读会加深学生对诗的领悟和感知。这也是对学生欣赏的引导,同时也是对各种积累的唤醒。
 
练习举隅
 
    1、举出一到两句你喜欢的写“山”的诗句,分析描写了写的哪些特点,在写法上有什么新意,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根据解读作品要先解读作者、写作背景和文字内容这个方法,选一首毛泽东诗词,进行书面讲评。
    3、积累毛泽东诗词名句,进行班级积累竞赛。
 

相关资料

  《从<客至>到“诗圣”杜甫的“朋友圈”》教学设计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要点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文本分析
  课外古诗文诵读《静女》《涉江采芙蓉》课文分析
  《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
  整本书阅读赏析《红楼梦》中小人物刘姥姥教案
  《客至》公开课教案6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故都的秋》教案17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8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21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登快阁》教案7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案12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19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案3
  《紫藤萝瀑布》教案25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案3
  《扬州慢》教案8
  《燕歌行》教案6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7
  《客至》教学设计5
  《台阶》表格式教案
  《锦瑟》教案7
  《登快阁》教学设计6
  《邓稼先》教案14
  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教案5
  《自然选择的证明》教案3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三回教案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二回教案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学设计2
  《十六字令三首》学案
  毛泽东《十六字令三首》赏析
  《十六字令三首》ppt课件2
  《十六字令三首》教案2
  《十六字令三首》ppt课件1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