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预设 | 
  学生活动预设 | 
  设计意图 | 
| 
  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  | 
1、  出示毛泽东的历史图片。 2、出示毛泽东的诗词书法作品图片。 导入语:毛泽东是中国革命的伟大领袖,是新中国建立者。他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做出巨大的贡献。同时毛泽东又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一旦进入到创作的时候,他跟主席身份、领袖身份、党的领导人的身份和他身上的重担分开了,他就变成了一个诗人,他写《十六字令•山》也是比较典型的。山是红军长征途中的天险,是艰难险阻,但他对山的雄伟、险峻、奇妙,完全是一种审美的眼光来看它,而且写得十分大气磅礴。我们知道,由于十六字令形式过于短小,只有16个字,常常使英雄无用武之地,还没开头就结束了,就十六个字怎么写?但是毛泽东写出来绝妙好词。有人甚至有一个极端的评价,《十六字令•山》出来,改写了中国诗歌史上十六字令里面没有名篇的历史。  | 
1、请学生结合毛泽东的历史图片简单介绍一下自己了解的毛泽东。 2、请学生回顾一下自己所熟悉的毛泽东的诗词名句。学生自由发言,交流。  | 
从学生熟悉的知识容入手,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老师的补充说明,激发学生对毛泽东其人其作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已有历史和文学知识积累,为后面的学习作铺垫。 | 
| 
  朗读课文 初步感知  | 
1、请同学熟悉课文。对难以理解的地方进行提示。 2、 教师有感情范读课文。 3、指导学生朗读、朗诵课文。 (1)提醒学生韵字延长的读法; (2)确定重音强调的字词。有些突出表现内容、强化情感的词语也要用重音。读好重音。  | 
1、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扫清字词障碍:战犹酣hān;拄zhǔ:顶着,支撑。 2、在教师的范读中体会朗读的节奏重音。 3、找出韵字,尝试韵字略微延长的读法。(山,鞍,三;山澜,酣;山,残,间。) 4、确定重音。(如:未下鞍 惊回首 三尺三等 )。  | 
朗读不仅是读准字音、字正腔圆,还要指导学生在朗读的同时,体会语言形式所独有的韵律美,其中节奏和重音的指导是必不可少的。在斟酌节奏、重音等技巧的同时,也是对其内容及情感进行深入理解的过程。这正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叫做读中品。 | 
| 
   朗读赏析 拓展深化  | 
1、指名朗读(三到四人),品评每人的朗读特点。 2、根据写作时间“一九三四年到一九三五年”这一时间的背景资料,让学生回顾毛泽东《七律长征》,写山的句子“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体会领袖的革命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精神,以此关注《十六字令》中山的形象的描写,整体体会词中的情感基调。 3、从《十六字令》抒情对象——山的描写赏析中体会毛诗“豪放大气”的艺术特点。 第一首诗赏析要点导引 (1) “快马加鞭未下鞍”与民谣中的“马过要下鞍”两种不同的境界比较。 (将“马过要下鞍”改为“快马加鞭未下鞍”。写红军战马奔腾穿山而过的英姿,而不仅仅是民谣中的屈服于山高,下得马来。) (2)“惊回首”中“惊”字情态的品读。 (这里的“惊”字用得极好,诗人的动感、神态、眼神以及高峻之山巅全都溶入这一字之间,显得内涵尤其深邃、丰富。而且这“惊”字也一贯到底,不但在第一首中写了惊叹山之高,而且在第二首中写了惊叹山之多,还在最后一首写了惊叹山之险,连惊三次,气势畅通,浑然磅礴。) 第二首诗赏析要点导引 (1) 山的动态形象品读。 (山在这里如狂涛巨浪成倒海翻江之势,奔腾朝前,起伏延绵,连环不绝,犹如一幅巨型的红军万马奔战图。) (2)比较阅读 引入毛泽东《沁园春•雪》“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等句子,恰到好处地运用了“舞”、“驰”、“试比”等词语,而使本属静态的客体一下子都成了“活物”。对比这首小令中因为“倒”、“翻”、“卷”、“奔腾”、“战”等词语的运用,让沉睡着的群山“觉醒”了,也一下子都最大限度地动了起来——其动态显得气势之磅礴无比、力量之强大绝伦。 第二首诗赏析要点导引 从状貌和气概上体会山伟峻之势 (山可以高得刺破青天,山高可为天柱正支撑中天。顶天立地之山同样既是写景又是象征诗人及红军的作为民族中流砥柱之顶天立地的作用。) 4、从《十六字令》遣词用字赏析中体会毛诗“豪放大气”的艺术特点。 体会“大”的字眼,名词“山、海、天”,量词 “亿、万、千”,是他喜欢的字眼。《十六字令》“倒海翻江”“万马战犹酣”,《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卜算子 咏梅》“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等。这里面大的景,大的数字,整合在一起变成一种气势,长江大河一泻千里。根据学生水平,还可补充一些毛泽东诗词的名句来赏析。 5、 知人论诗 引导学生交流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的光辉历史,从历史的角度,解读毛泽东钟情于山的情感。加深对《十六字令》的理解。  | 
1-2、学生朗读,并评论朗读的技巧。结合对内容的深入分析,体会诗歌传达出的对山的赞美之情。 3、在教师的带领下品读关键字句,深化理解。 4、在教师的带领下,回顾积累,适当拓展学习,感受毛诗的豪迈风格。 5、运用知人论诗的方法,交流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体会毛泽东与山的情感。体会《十六字令》中对山的赞美之情及在山的形象中所寄寓将自己平时朗读毛泽东诗词的积累在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共同感受毛泽东诗史合一的大家手笔,及豪迈奔放的诗歌特色。  | 
诗歌的解读可从三个方面着手,即对创作者的解读,对创作背景的解读,对文字的解读。诗歌的赏析,是建立在解读基础上的更高层次的文学艺术欣赏。作者创作本身横向的相关作品拓展是把握作者创作风格的关键。 知人论诗,依据文如其人。读懂作者才能读懂诗作的真意。  | 
| 
  读读背背 增加积累  | 
用几分钟时间,背诵课文。并摘录自己比较喜欢的毛诗名句段背一背。 | 
学生背诵积累。 | 
以课内学习指导课外拓展。 | 
| 
  课后作业 学习反馈  | 
1、摘抄好语段,朗读背诵。 2、从毛泽东诗词中再选取一到两首你喜欢的,摘抄并背诵。 3、请整理你所了解的古诗词中写山的名句。下次进行课堂交流。  | 
学生按照要求,自主选择完成作业。 | 
作业的多元化设计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