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预设 |
学生活动预设 |
设计意图 |
|
故事导入 激发兴趣 |
1、 1704年,在英国,水手塞尔科克登上了海盗船去寻宝,中途与船长发生争吵,被遗弃在一个荒岛上,随身只带了一点武器与一本《圣经》。他靠快跑追捕山羊,徒手觅食,过着茹毛饮血般的原始生活。直到四年以后,航海的人们发现了他……有人受到这个真实的故事启发,创作了脍炙人口的《鲁滨逊飘流记》。 2、这部小说被后人尊奉为十八世纪欧洲现实主义小说的奠基之作。那位才华横溢的作家便是丹尼尔.笛福——人称“英国与欧洲小说之父”。主人公鲁滨逊是一个智慧勇敢、有志气、有毅力、爱劳动的传奇人物。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部名著的节选《初航》,让我们随同主人公鲁宾孙一同走进那风暴猛烈的大海。 |
1、课前查阅关于《鲁滨逊飘流记》的简要介绍,简单查阅18世纪欧洲航海航船有关知识 (课前准备,不必交流) 2、谈谈你对鲁滨逊的初步印象?(学生可能没有看过或者没有读完,说得不多,教师可以借机引入对课文的学习) |
学生对18世纪的交通、生活(航船和航海)并不熟悉,也难以体会航海途中的危险,通过课前查阅资料,让学生初步感受,对合理想象课文背景有较好的作用。 通过短小浅显的故事导入,能扩大和唤醒学生的阅读积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理解课文详细描写主人公遇到的种种险情打下了基础。 |
|
初读文本 理清思路 |
1、情节是小说的基本要素之一。本文虽然是长篇小说的节选,也大致具备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基本轮廓。请快速浏览课文,试按照情节的发展来给课文划分结构层次。 |
把文章划分为四个部分: 开端(1):遇到风暴,非常恐惧; 发展(2~3):船舱漏水,危险加剧; 高潮(4~5):竭尽全力,得到帮助; 结局(6~8):终于得救,不肯回头。 |
学生初次接触小说,应对小说的基本知识有一定了解,通过理清课文思路,也是训练学生概括能力和整体把握课文的基本途径。 |
|
研读文本 体会海上遇险的危险程度和作者的感受。 |
1、阅读课文前三个部分。在航海途中遇到暴风雨的各种危险,给“我”带来了怎样的心情或感受?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这些感受的?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的感受? 2、引导学生投入地朗读有关船长和水手语言和行动描写的语句(包括环境描写),体会海上遇险的情境,具体感受作者的害怕、惊恐的心情。 |
学生分小组讨论,得出:1、难过、吓坏了;2、恐怖;3、万分恐惧。 课文主要通过“我”的视角,具体写船长和水手的言行,表现紧张惊险的场面,同时刻画了“我”内心的真实感受,使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
课文以尝试初航、对航海一无所知的“我”的视角来展开情节,比较真实、具体。以“我”的心情和感受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这是理解课文的重点。前三个阶段“我”的感受课文中可以找到关键词句。对第四个阶段“我”的心情、感受自然难以概括,作为一个突破口,带到下一个环节深入研读文本。 |
|
深入文本 探究“我”对待困难和挫折的真实心理和态度 |
(一般性而言,人们历尽劫难脱险后不会再继续冒险去探索,“我”又是怎样打算的呢?)前面同学们已经分析体会了“我”在海上遇险时表现出来的种种难过、害怕、恐惧的心情,我们是不是可以判断“我”是一个胆小怯懦的人? |
学生将围绕文中有关关键语句进行思考和判断,可能会形成两种不同的观点。 (教师引导)学生回到课文中寻找依据,在讨论中得出结论,并归纳:害怕是“我”面对困难危险时内心的真实自然心理活动的流露, “我”在经历了生死考验的初航尝试,被救以后打算继续前进的决定,体现了一种不言放弃、下定决心继续前进的执著精神。 |
课文作为节选,对完整理解人物肯定有局限性,教师可以适当点拨,让学生尝试增加一些“我”在危险发生时对自己的追求产生矛盾、继而更加坚定信心的心理描写,这样更加真实、更能突出人物的形象。 |
|
拓展文本 再次感受作者刻画人物的细致描写。 |
鲁滨逊坚定信念、克服困难的执著精神,在《制陶》一文中也有很好的表现,请同学们快速扫读《制陶》,找出有关描写鲁滨孙尝试制陶的语句,体会其作用。 |
学生用阅读符号圈点标划,找出主要段落的关键语句,分析其对于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精神的作用,谈自己的感受。 |
通过对课文的迁移,使学生对鲁滨逊的形象有了更深更全面的理解,从而增加了学生读名著的强烈兴趣。又使全文的主旨的揭示更加自然深化。 |
|
布置作业 |
1、课文对人物少有外貌和神态描写,请学生选择一到两个人物,展开丰富的想象,在文中相应的位置进行合理的外貌和神态补写,更深刻地表现人物的内心和思想性格。 2、上网查阅资料,增进对笛福和《鲁滨孙漂流记》的了解。 |
完成作业。 |
阅读与写作应该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和应用能力。 充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他们养成借助网络查找资料、开拓视野的习惯,增加累积和阅读体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