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 | 课件 | 教案 | 素材 | 作文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 | 教师 | 读物
  
  
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箭与歌》《别离》教案1

 一、教与学的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感受作品中所歌颂的友情;
    2.了解诗歌这种文学体裁的特征和情感表达方式。

二、重点和难点的把握
1.从细节、意象等入手,准确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情感;
2.通过对诗歌的比较阅读,提高现代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法和学法的预设
1.以引导和点拨为主要教法,层进引入思考与评价;
2.以诵读和比较为主要学法,鼓励开展合作与讨论。

课  前  案
一、走进大师
(一)《箭与歌》的作者是           ,         国诗人,作品有________、____________等。他的诗歌善于将平凡事物信手拈来,经过温馨的想象力和炉火纯青的技艺锤炼后,化为神奇的篇章。

(二)《别离》的作者是           ,中国现代作家、诗人。作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这是一首格律严谨的______________诗。他的《十四行诗集》是中国新诗史上最集中最充分地表现生命主题的一部诗集。

二、打实基础
(一)字音辨析:
踪影(     )   折断(         )   耘耕(        )   晤面(       )
(二)多音字辨析:
折:折(   )腾   打折(   )   折(   )本

藏:藏(    )匿   宝藏(    )

降:降(    )落   投降(    )

(三)形近字辨析:
漫长  蔓延  谩骂 

会晤  抵牾  焐酒

(四)字词解释:
初晤:初次见面。

(五)诗歌常识:
意象
十四行诗

三、自学课文
(一)诵读诗歌;
(二)思考下列问题:
1.如何理解《箭与歌》中“箭”与“歌”这两个意象的丰富内涵?



2.《别离》这首诗通过别离这一特定视角,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课  堂  案
一、交流课前案完成情况,对两首诗有初步认识
二、文本研习:
其一《箭与歌》
(一)意象
事象与物象都溶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意,如果某种形象与特定的情意构成了固定的关系,比如说到“明月”,就与思乡、思人相联系,说到“清秋”,就与感伤、悲愁相联系,那么这里的“明月”、“清秋”,就成了一种具有特定意味的形象,这种含有特定意味的艺术形象,就是诗歌中的意象。
(二)诗歌赏析   
 第1节赏析:写“箭”
诗人所描写的箭射出去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急、快、眼睛无法捕捉到。
◇ 小结:“我”曾经随意射出一支箭,眼睛跟不上箭飞翔的速度,所以不知道它落到哪里去了。写的虽是生活中普通的小事,细细品味,我们发现它寓意丰富,耐人寻味。生活中许多事情就像射出的箭一样,我们不知道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时间一长便忘记了。 
 第2节赏析:写“歌”
⒈ 射出去的箭和吐出去的歌的共同点是什么?
明确:飞快,无法找寻和追踪。
⒉ 鉴赏“吐”字的妙用
“我把一支歌向空中吐出”,将“吐”改成“唱”,好不好?
明确:形容歌声强劲有力。
※ 难点点击
第1节和第2节在内容有没有关联?
明确:比喻――以箭作为歌的喻体:歌也像箭那样飞逝了,再也见不到踪迹。
      作用――化抽象为具体,使诗句充满形象感。
◇      小结:随随便便哼支歌,歌声飘扬,自认为没人会记住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毫不费力地将一句话,一个微笑,一个理解的眼神等施与别人。或许我们觉得这无足轻重。友爱、帮助等等被我们随随便便地施与,轻轻松松地忘却。
第3节赏析:写“箭”和“歌”的归宿
在前两节貌似平淡的叙述后,诗歌忽然出现转折,诗人发现了“箭”和“歌”的归宿:发现箭插在一棵橡树上,同样,那支歌也自始至终藏在朋友心中。朋友为什么“一直”把“歌”藏在心中?
明确:表现了朋友间的心心相印、彼此默契的感情。


其二《别离》
(一)十四行诗
《别离》是一首格律严谨的十四行诗。十四行诗是西方的一种格律诗。它音韵回旋,有很强的抒情性,形式上分四、四、三、三行,或四、四、四、二行。这样的节奏往往含有“层层上升而又下降,渐渐集中而又渐渐解开,以及它的错综而又整齐,它的韵法之穿来而又插去”的特点,善于表现沉思的状态和歌咏比较永恒的主题。
(二)知人论世
《别离》作于1941年。原是作者在昆明时送给朋友的。那时,为躲避日寇的轰炸,诗人从昆明来到近郊的一座深山,但仍关心着天下大事。他的眼睛专注着多难的人生,“担负着工作的辛苦”。由于有这样的思想基础,所以他即便是抒发个人的感受,写别离这样的题材,也没陷入李义山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的窠臼,而是道出暂时的别离与永存的友情的辩证关系。
(三)诗句透析
[诗句] 我们招一招手,随着别离,我们的世界便分成两个, 
[透析] 分别前的那一招手,仿佛是在把世界劈成两半。诗人的这种奇想,完全有现实依据。因为彼此工作都很忙,再加上相距遥远,相聚的机会就更少了。想到这里,一股悲凉的情绪不禁涌上心头,浑身骤然感到寒冷起来。
[诗句] 身边感到冷,眼前突然辽阔,像刚刚降生的两个婴儿。 
[透析] 别离是痛苦的,但诗人并没有悲观厌世。诗人用“像刚刚降生的两个婴儿”这样奇特的比喻来表达分别后的感受:眼前的世界一下子空阔起来,一种新奇感油然而生,获得全新的生命感受。
〖诗句〗 呵,一次别离,一次降生,我们担负着工作的辛苦,把冷的变成暖,生的变成熟,各自把个人的世界耘耕。
[透析]这一节诗人承上把别离看成是“降生”,看成是新生活的开始,一切从零开始,投人生活,努力工作,“担负着工作的辛苦”“把各人的世界耘耕”,这样不仅可以排遣别离的痛苦,更可以使友情有新的发展。
〖诗句〗为了再见,好像初次相逢,怀着感谢的情怀想过去,像初晤面时突然感到前生。
[透析]这一节诗人写友情因分别而有了新的发展,新的内涵。诗人认为:人间只要有友情的存在,有彼此的勉励和相互支持,寒冷的可以变成温暖的,陌生的可以变成熟悉的,离别的痛苦也可以化为前进的动力,并使每次重逢都有初次见面的新鲜感,使从前的体验也因为距离而成为刻骨铭心的记忆,使友情永不衰老。
[诗句] 一生里有几回春几回冬,我们只感受时序的轮替, 感受不到人间规定的年龄。
[透析] 这三句诗人的思考进一步升华:我们的人生仿佛是由一次次别离和欢聚组成,既彼此融合又各自独立,只要保持精神状态的年轻,会使人觉得不知老之将至,“感受不到人间规定的年龄”。友谊常青,人生不老。


三、比较阅读
1.《箭与歌》、《别离》都歌颂了美好的友情,但内涵上侧重点有何不同?


2.这两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有何不同? 



四、布置作业

课  后  案
一、反复朗读诗作直至成诵。
二、搜集描写友情的诗,背诵其中的佳句。
三、完成下列题目。
1、《别离》这首诗运用了西方的十四行诗体,全诗具有“起”“承”“转”“合”的结构。第一节“起”,突出                              ,第二节“承”,写                          ,第三节“转”,写                                     ,第四节“合”,强调                           。
2、友情,一个自古不变的话题,正如_________(人名)所吟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人名)所吟_____________________。(示例:王勃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李白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3、诗歌鉴赏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这两首诗都是唐代著名的诗篇,试比较两诗内容及表现手法的异同。
答:从内容看,都是写送别;从抒情手法看,李诗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也可),王诗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2)诗人的禀赋个性不同,诗歌的感情色彩也不同,试比较这两首诗不同的感情色彩。
  答:李诗豁达(旷达,乐观),王诗离愁中带洒脱(只答“离愁”“洒脱”“伤感”亦可)。

相关资料

  《从<客至>到“诗圣”杜甫的“朋友圈”》教学设计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要点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文本分析
  课外古诗文诵读《静女》《涉江采芙蓉》课文分析
  《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
  整本书阅读赏析《红楼梦》中小人物刘姥姥教案
  《客至》公开课教案6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故都的秋》教案17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8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21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登快阁》教案7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案12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19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案3
  《紫藤萝瀑布》教案25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案3
  《扬州慢》教案8
  《燕歌行》教案6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7
  《客至》教学设计5
  《台阶》表格式教案
  《锦瑟》教案7
  《登快阁》教学设计6
  《邓稼先》教案14
  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教案5
  《自然选择的证明》教案3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三回教案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二回教案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学设计2
  诗三首《旧日的时光》《箭与歌》《别离》ppt课件1
  《旧日的时光》《箭与歌》《别离》教案1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