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目
|
语
文
|
单元
|
高二年级第一册第三单元:思路探究
|
篇
目
|
1、李大钊《“今”》
2、郝明义《不敢独享的八个字》
|
|
施教
对象
|
高二(1)
思维特点:逻辑思维能力强而形象思维能力稍弱
| ||||
|
教学
目标
|
知识目标:把握文章主旨;探究作者的思路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整体阅读的能力;训练学生的口头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认识“珍惜时间,把握现在”的重要意义
| ||||
|
教学
重点
|
1、通过探究作者思路来把握课文主旨
2、引导学生懂得“珍惜时间,把握现在”的道理。
| ||||
|
教学
难点
|
李大钊《“今”》文的内容理解
| ||||
|
所用
教具
|
电脑、PP投影仪
| ||||
教学过程:
|
|
环节
|
方
式
|
教学
内容
|
学生
活动
| |||||||||
|
|
预
习
|
学生按学能分开预习
|
最低要求:读懂文章大意,大致理清作者思路。在仔细阅读的基础之上提出问题。学能较强的学生组成“智囊团”,帮助解答同学提出的较浅显的问题。相对较难的问题课前再思考,课堂上解答。
|
学生自行预习,提出问题,互相帮助解答。
| |||||||||
|
|
小作
|
以“今”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
思考写作
| ||||||||||
|
|
导
入
新
课
|
小演
讲
|
此为教学常规,一般为五到十分钟,内容学生自由准备
|
学生点评老师总结
| |||||||||
|
|
提问
|
让学生以说一句话,话中要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个词,表明他们自己的观点。
|
在课前小作的基础之上自由表述
| ||||||||||
|
|
教师总结并用PP打出投影
|
1、 无限的“过去”,都以“现在”为归宿;无限的“未来”,都以“现在”为渊源。
2、 当现在……我们可以……。当未来……我们可以……。
3、 吾人在世,不可……;又不可……。
|
师生齐读
| ||||||||||
|
|
整
体
把
握
|
讨
论
|
文章中,“今”总是与“过去”、“未来”同时出现,为什么题目只用“今”字而不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个并列的词呢?
|
答:题目就可看出作者的写作意图:突出“今”相对于过去与未来的意义
|
| ||||||||
|
|
深
入
探
究
|
讨论
在老
师的
帮助
下学
生自
主设
计的
问题
|
第四小节中,作者指出,有些人认为“时间但有过去与未来,并无现在”。有些人认为“过去未来皆是现在”。他以为“过去未来皆是现在”这句话很有道理。但第三小节整个一小节都在论述“时间但有过去与未来,并无现在”,如何理解?
|
答:文章的主旨如同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焉。侧重点不一样导致议论的角度不同。
|
| ||||||||
|
|
文章的第十小节说“要想改变他,但当努力以回复过去”,而文章的第十二小节说现在的“我”稍一失足,必致“遗留重重罪恶于未来人类,永不能消除,永不能忏悔。”这两者是否矛盾。
|
不矛盾。从两个角度论证要努力把握好“今”。
|
| ||||||||||
|
|
如何理解陈独秀在《一九一六年》中的一句话:“青年欲达民族更新的希望,‘必自杀其一九一五年之青年。而自重其一九一六年之青年”?
*注:通过此问题的解答,帮助学生形成从课文本身找答案的习惯。
|
答:青年人要实现民族更新的希望,必定不能沉滞于昨日的成绩之中,而应当努力从现在做起。
|
| ||||||||||
|
|
讲
解
|
本文从时间的流逝分析今,从历史的发展分析今,从正确对待现实分析今,从如何面对人生分析今。论述由表及里,逐层深入。
|
请在课后再次仔细阅读的基础之上列出全文的论证层次。
|
| |||||||||
|
|
“言为心声”。作者对于“今”的理解是独到的,这种独到源于他对生活的理解,源于他的生活经历。作者是爱“今”的,他也为“今”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同学们不妨联系他的慷慨就义,联系他的生平,联系他的生死观,然后再回过头来重新阅读此文,理解会更深入一些。
|
以老师热情的讲解激发他们课后阅读李大钊生平传记的兴趣。
|
| ||||||||||
|
|
若时间有多,请学生在学习文章的基础之上再用“过去·现在·未来”三词造句。
|
加深理解
|
| ||||||||||
|
|
|
| |||||||||||
|
深
入
探
究
|
引入
时文
阅读
|
李大钊的时代毕竟离我们远去了,如今虽时过境迁,但人们对“今”的理解仍有其相通之处。
|
*注:根据施教班级的不同,灵活掌握。逻辑思维能力稍弱的6班与3班则应多花时间在思路的探究上,此文宜布置为课外自读。
|
| |||||||||
|
讨
论
|
作者为什么要取名为《不敢独享的八个字》?有何深意?
——在作者看来,这八个字可以说是处世的箴言,会使人受益无穷。这个道理太沉重,他不敢独享,同时他也无以独享。
|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
| ||||||||||
|
启
发
回
忆
|
回忆过去学过的关于时间飞速流逝,我们应努力把握现在的名言名句。
准备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得,始于足下。”“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及朱自清《匆匆》
|
与老师共同回忆,并齐声背诵
|
| ||||||||||
|
总结
|
|
以江泽民总书记1999年9月27日视察新中中学时所说的一段话做为结束语:“人的一生只有三天,昨天、今天和明天。昨天已经过去,今天正在你的脚下,但分分秒秒在缩短。明天是未来,是希望,是召唤,是挑战。同学们正风华正茂,要珍惜青春,发奋学习,健康成长,努力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
|
师生齐声朗读
|
| |||||||||
|
课后练习巩固
|
布
置
作
业
|
以“今”为题,写给百年之后的进才学子
*注:课文是站在历史的高度,用发展的眼光看“今”的,我们也应指导学生站在高处看“今”,使他们认识到“把握现在,面对现实”的重要性。通过这种形式的作业来检查课堂教学效果及巩固课堂教学成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