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 | 课件 | 教案 | 素材 | 作文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 | 教师 | 读物
  
  
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书愤》与《蜀相》的比较教案

背诵《蜀相》 
运用【板】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对《书愤》和《蜀相》两首作品进行比较 

书  愤 
一、知人论世 
(知人)[投]作者介绍: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爱国诗人。 
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他一贯坚持抗金主张,怀着 “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平定)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嘉定二年(1210),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 (示儿) 
[投]陆游的诗今存9300首。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60年来万首诗”,陆诗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这首诗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论世)[投]  
(结合书下注释1)谈谈此作是诗人在何时、何地、何种境遇下所作? 
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六十一,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于是,诗人悲愤之情便喷薄而出。 
[投] 看题目,何意?     书:写        愤:悲愤、抑郁  
    [投] “书愤”者,抒发胸中抑郁、悲愤之情也。 
陆游的抑郁、悲愤从何来? 诗中的哪写地方能体现陆游的抑郁、悲愤之情?  
1、带着问题,结合书下注释初读作品。 
2、齐读课文 全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样的?抑郁,悲愤(题目) 
     3、想像作者的人生境遇,带着作者想要抒发的悲愤之情再读课文。 
此时你的心中有了作者的形象了吗? 
     4、跟读 

现在就来共同探讨一下,诗中的哪些地方能体现陆游的抑郁、悲愤之情。  

二、解读文辞,揣摩情意  
给同学们补冲几个注释,有助于大家理解诗歌。 
1、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诗歌的倒装性) 
这一联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那时他有满腔的爱国热忱,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遥望着北方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地带,胸中的愤恨郁积如山。 
这里暗示了诗人什么样的愿望? 欲图收复失地。 
这里能体现陆游的抑郁、悲愤之情吗? 愤 
“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这是为下文“空自许”作铺垫。从章法上说,点了诗题中的“愤”字。 
2、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这一联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楼船夜雪” “铁马秋风”概括了两次什么样的战斗?胜利的战斗。 
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这表明南宋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土,但现在收复中原的时机却不在了。 
可见他当年很想投身到这样的战斗中去。这两次战斗都发生在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时诗人才36岁。 
“楼船”二句,写宋兵在东南和西北抗击金兵进犯事,也概括诗人过去游踪所至。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十一月,金主完颜亮南侵,宋军在瓜洲一带拒守,后金兵溃退。上句指此。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陆游正在南郑参加王炎军幕事,诗人与王炎积极筹划进兵长安,曾强渡渭水,与金兵在大散关发生遭遇战。下句指此。这两句概括的辉煌的过去恰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鲜明对比。 

3、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塞上长城”句,诗人用典(明志)。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皇帝要杀他,他说:“(你)自毁汝(你的)万里长城。”  
陆游引用此典的用意是什么?陆游以此自许。 
可以看出他——可见其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的决心。 
这在表现手法上叫——用典明志。 
然而,如今呢? 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空自许”,“鬓先斑”,两相比照,何等悲怆?悲愤之情跃然纸上。 

4、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所说的“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这正是陆游的毕生心愿; 
诸葛亮的“亲贤臣,远小人”的告诫,正是陆游认为南宋当权者应该吸取的。 
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正是诗人以此自勉的精神。 
为什么以此自勉?什么意思?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所以这句在表现手法上叫——用典明志。 
诸葛坚持北伐,虽“出师未捷身先死”,但终归名满天宇,“长使英雄泪满襟”。千载而下,有谁可与相提并论呢?很明显,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  

三、研究讨论,比较分析: 
  扫平了文字障碍,我们就通过比较的方法【投】进一步深入理解《书愤》和《蜀相》这两首作品。 
从以下【板】几个方面找出两首诗的异同? 
1、社会背景:离乱时代 

2、作者经历:晚年之作   胸怀大志   不得重用 
——(创作时间、生活境遇) 

3、主要意象:诸葛亮:  杜甫——忠心、功绩 (慨叹) 
                       陆游——矢志不渝(羡慕) 
——(同样以诸葛亮为主要意象,作者描述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4、个人情感:   杜甫——不得重用的痛苦(旷古悲凉) 
(壮志难酬)   陆游——渴望北伐复国  (建功立业) 
——(陆游以诸葛自况,渴望建功立业)补注:作此诗时,陆游已是61岁的老人。此时他已罢官6年,只挂着一个空职蛰居故乡。直到作此诗,才因任权知军州事(暂时主持地方军队和民政事物)而被起用。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 
总结: 

表达技巧:   杜甫——情景交融 
             陆游——用典明志 
作品风格:   杜甫——沉郁(深沉蕴藉) 
             陆游——(悲愤)悲壮 
—— 因此基调悲愤,然而并不绝望,蕴藉着豪壮的感情。 

四、再读、背诵 




板书: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社会背景:离乱时代 
作者经历:晚年之作、胸怀大志、不得重用 
主要意象:诸葛亮:  杜——忠心、功绩 (慨叹) 
                    陆——矢志不渝   (羡慕) 
个人情感:   杜——不得重用的痛苦(旷古悲凉) 
(壮志难酬)  陆——渴望北伐复国  (建功立业) 


表达技巧:   杜——情景交融 
             陆——用典明志 
作品风格:   杜——沉郁 
             陆——悲壮 

相关资料

  《从<客至>到“诗圣”杜甫的“朋友圈”》教学设计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要点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文本分析
  课外古诗文诵读《静女》《涉江采芙蓉》课文分析
  《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
  整本书阅读赏析《红楼梦》中小人物刘姥姥教案
  《客至》公开课教案6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故都的秋》教案17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8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21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登快阁》教案7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案12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19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案3
  《紫藤萝瀑布》教案25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案3
  《扬州慢》教案8
  《燕歌行》教案6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7
  《客至》教学设计5
  《台阶》表格式教案
  《锦瑟》教案7
  《登快阁》教学设计6
  《邓稼先》教案14
  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教案5
  《自然选择的证明》教案3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三回教案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二回教案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学设计2
  《书愤》《蜀相》阅读练习及答案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