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 | 课件 | 教案 | 素材 | 作文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 | 教师 | 读物
  
  
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辛弃疾的一首农村词》教案1

十八   辛弃疾的一首农村词
上海市建平实验中学  王惕
教学目标
    1.理清作者赏析词作时清晰的思路。
    2.学习本文赏析诗词的方法,尝试自己赏析古代诗词。
说明:
古代诗词以其高度概括的内容、凝练含蓄的语言和真挚纯美的情感,成为文学领域里最为璀璨夺目的明珠。我国自古就有诗教的传统,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好的诗歌,都是感情强烈、想象丰富、语言凝练、韵律和谐、意境优美的,在陶冶性灵、净化情感、磨砺节操、启迪思想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古代诗词毕竟离我们有些遥远,学生对诗词的学习大都停留在读读背背上,这对继承传统文化是有碍的。究其原因,主要就在学生不会欣赏,不知如何欣赏古代诗词。这篇文章无疑就是一个指向标,它是被誉为“词学宗师”的著名词学家夏承焘先生的一篇赏析短文,选自《唐宋词欣赏》。本文最可贵的是出自一位大师之手却毫无学究之气,文字朴实而流畅,思路平易而清晰,对于初中生学习古代诗词的鉴赏是一个很好的范例。教师在教学中,可把此文看作用件,引导学生学会赏析诗词应当有清晰的思路和详实的分析,还要学会用平实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独特的体验。
建议一课时。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在明确了本文写作思路和学习本文赏析诗词的方法的基础上,尝试着做一些古代诗词的赏析。
2.难点:作者如何选择赏析的角度,如何写出自己独特的感悟来。
说明:
在努力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今天,在语文课上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诗词鉴赏是很重要的一项内容,而学生鉴赏能力的提高,一方面要从典范的文章中学习方法,另一方面需要学以致用,比葫芦画瓢,由浅入深反复训练,所以教学的落脚点应当是学生学会赏析古代诗词,所以作为重点。学会鉴赏前提是能准确的理解本文的鉴赏方法,大师是如何选取角度分析的,为什么要这样分析,这就是难点了。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自读辛词
尝试评析
课件出示辛弃疾词作《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要求学生自行朗读三至五遍,然后就这首词或从整体上或从某一处做一些简单的评析。
放声朗读三五遍,试着说出自己对辛弃疾这首词的大致感悟。
这首词难度不大,学生可以通过多遍的朗读,对这首词由一个整体而初步的理解,为下面的学习做准备。让学生先说说自己的体会,可以调动他们的已知,以便下面的深入学习。
初读课文
理清思路
1.请同学仔细阅读每一段文字,要求:(1)根据路标词划出段中层次。(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段所写内容。
2.请同学交流自己初读圈划的结果,理清本文总分总的行文结构。
1.自读课文,圈划路标词,比如“首先”、“次写”、“最后”、“第二句”、“既”、“也”、“不但”、“而且”等 。
2.交流各自读后成果,谈谈自己理解的行文思路。
学生写文章也好,做赏析也好,很多时候是不知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也就是没有思路,理清文章的思路,能让学生对文章行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这对他们学会鉴赏有极大的帮助。
再读课文
归纳方法
在学生概括每段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归纳作者赏析辛弃疾这首词作时的角度和方法。
1.要求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标出赏析的角度。比如第一段从内容、背景、选材三个角度做简要评析等。
2.通过提问,让学生交流,比较彼此学习发现,明确文章赏析的角度和方法。
 
圈划、批注、交流,最后总结归纳课内所得赏析方法。
这一环节的学习是关键,老师需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文章,做细致的分析和归纳。让学生明确,作者是从词作的写作内容、写作背景、选材角度、写作特色、表达情感等多角度,抓住关键词语,逐句进行赏析的。
精读文章
比较研讨
1.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同样是总写,写法是有差异的,要求学生能通过比较发现不同。
2.第二段和第三段分别赏析词作的上下阕,同中有异,要求学生能分析出异同来。
细细阅读文章,做比较阅读。
预设:作者写作的侧重点是不同的:如同样总写,首段侧重在内容和背景交待上,末段侧重在特色和思想情感分析上。
通过这样深入的分析、比较,学生才会真正深入了解作者灵活多样的赏析角度和方法,为他们能自己做鉴赏开启思路。
课堂训练
学习反馈
选做:
1.从前面学过的古诗词中任意选择一首,从内容、选材、写作特色、表达情感等任一角度或多角度进行简单赏析。
2.仿照本文最后一段做小结式赏析。
学生按要求自选诗词,口头做赏析训练。
学是为了用,这一环节的设计,是希望学生对所学有所巩固,并能学以致用。

思路点拨
古代诗词的赏析方法和角度有很多,老师在教授本课时还可以再选一些赏析文字,作比较阅读,让学生能学到更多的方法。比如再选择本首词的赏析短文,比较学习:
这是一首清新俊逸、绰约自然的写景词,描写的是作者夏夜行进在田间小路上的所见所闻。在辽阔而晴朗的夜空中,乌鹊惊飞,蝉鸣蛙噪,稻花飘洒着浓郁的香气,预告着一个丰年的到来。首两句空间广大,着眼高远处,将极平常的景物风、月、鹊、蝉巧妙地组合起来,并置于夏夜背景之中,使其在平常中显得不平常。鸦鹊惊飞不定,不是盘桓树枝的隐秘处,而是飞绕在斜横突兀的枝干上。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鸟被惊起,以为是天亮了;因为鹊鸟惊飞,自然会引起别枝摇曳。与此同时,夜间的鸣蝉在习习凉风中更显得清幽悦耳。静中寓动,动中有静。后两句视线转为平低,扑鼻而来的稻花清香,田里齐声喧嚷的蛙声,似乎宣告一个丰收的大年必将到来。以蛙声报说丰年,别具情韵,是辛词的独特创造。下片接着写:突然,山前降下了一阵小雨,作者急忙赶路寻找避雨之所,转过溪桥,惊喜地发现了旧时曾经来过的茅店。前两句再次扩张视野,从星天到雨山,朗朗夜空,闪烁着七八颗灿烂的星星,起伏的群山前,飘洒过三两点雨滴,星是廖落的疏星,雨是轻微的阵雨,与前面的清幽夜色、恬静舒心气氛相照应。末尾两句笔锋一转,山路一打折,走过一座小桥,乡村林边的社庙和茅草店竟意想不到地出现在眼前。这种远而忽近、隐而骤明的描摹,现出文笔跌宕,功力深厚。优美的夏夜之景,以轻快灵活的笔调出之。眼中所见,耳中所闻,似乎随意拾取,略加点染,置入画中,粗枝大叶,却别具风流。
以上这篇短文侧重在赏析辛弃疾的农村词写人与写景的巧妙揉合,从而写出如诗如画的农村风光,衬托出人物的情趣美来。
教师还可以介绍一些常见的鉴赏诗歌步骤,比如:读懂大意——知人论诗——领悟情感 ——赏析技巧。还可以介绍一些赏析角度,比如周汝昌先生在为《唐宋词鉴赏辞典》所写序言中讲词的欣赏,首先要从格律美的角度去领略赏会,还要懂得,由音定字,变化组联,又生无穷奇致妙趣。第二,还须深明它的“组联法则”的很多独特之点。第三,须看诗词人的“说话”的艺术。第四,不能不提到“境界”的艺术理论问题。第五,须稍稍懂得我们自己民族的文学艺术上的事情。可以让学生选取某一角度进行训练。
练习举隅
1.  文中有一处背景的简单介绍,即“黄沙岭在江西上饶之西,辛弃疾退隐上饶带湖时,经常行经风景优美的黄沙道中。”作者为什么要介绍这些?
2.文章在做赏析时,两次引用其他的诗来比较说明,我们在赏析诗词时也可以用已知内容来解说新知的内容。那么你能说说采用引用来注解的好处吗?
3.请你就辛弃疾《清平乐·茅檐低小》做简要赏析。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附:练习答案
1.诗词赏析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是知人论诗,作者在什么时代,什么地点,什么场合及什么心情之下写出的作品,了解这些,对我们理解诗歌就有很大的帮助。本文这一笔交待了辛弃疾写作的时期和地点,其实是在告诉我们,虽然词人报国无门,但是回归田园,农家朴实的生活,农村清丽的自然风光还是让词作者深深地陶醉在其中。
2.本文第二段引用苏轼诗“月明惊鹊未安枝”来阐释“别枝”之意,既开阔了诗词阅读的视野,增添了情趣,又清楚明白地解说了词语之意。用唐朝诗人方干的诗“蝉曳残声过别枝”来说明“别枝”还有另外的意思,在诗句中解说让人更容易理解。第三段引用卢延让诗“两三条电欲为雨,七八个星犹在天。”来解说辛词继承了前人的用法,传达出一种考证的学术意识。
3.这纯粹是一幅农家欢乐图:老两口喝了点酒,微醉中却还神清气爽,喋喋不休,情深意长,似乎在品尝知足的生活。大儿子身强力壮忙农活,二儿子心灵手巧织鸡笼,只有小儿子人未长大。偏偏生来一张贪吃嘴,悠然自得地睡在溪头剥莲蓬。一家人和和睦睦,情趣横生,这种自给自足的生活令人羡慕不已。全篇风格恬淡,笔触清新,画面鲜活生动。溪边农家老少五人各具面目,形象逼真,极具动态,使人读了觉得情景历历如在眼前。其中尤以喝酒谈笑的两老和卧剥莲蓬的小儿写得最为传神,完全符合他们各自的年龄、身份和性格特征,这首词不愧是辛弃疾农村词的代表作之一。
 

相关资料

  《从<客至>到“诗圣”杜甫的“朋友圈”》教学设计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要点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文本分析
  课外古诗文诵读《静女》《涉江采芙蓉》课文分析
  《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
  整本书阅读赏析《红楼梦》中小人物刘姥姥教案
  《客至》公开课教案6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故都的秋》教案17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8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21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登快阁》教案7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案12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19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案3
  《紫藤萝瀑布》教案25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案3
  《扬州慢》教案8
  《燕歌行》教案6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7
  《客至》教学设计5
  《台阶》表格式教案
  《锦瑟》教案7
  《登快阁》教学设计6
  《邓稼先》教案14
  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教案5
  《自然选择的证明》教案3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三回教案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二回教案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学设计2
  《辛弃疾的一首农村词》ppt课件2
  《辛弃疾的一首农村词》ppt课件1
  《辛弃疾的一首农村词》学案
  《辛弃疾的一首农村词》教案2
  把栏杆拍遍---感怀辛弃疾专题ppt课件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