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 | 课件 | 教案 | 素材 | 作文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 | 教师 | 读物
  
  
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小石潭记》《满井游记》教案及练习

《小石潭记》、《满井游记》
二、教学重难点:
1、通晓文章大意并背诵全文。
2、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喻的心情。
3、学习细致地观察生活和准确生动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4、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感情。
 
《小石潭记》
一、作者介绍: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中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祖籍山西河东,人称“柳河东”。晚年被贬柳州,亦称“柳柳州”。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迁柳州刺史。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后死于柳州。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他和韩愈是古文运动的两个主要倡导者,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柳宗元的散文中,寓言小品、传记散文、山水游记散文都很有名。寓言小品讽刺社会丑恶,语言犀利;传记散文反映人民的悲惨生活,揭露尖锐的社会矛盾;山水游记散文描写景物准确、生动、传神,语言精美清丽。著有《柳河东集》《河东先生集》。
 
二、写作背景介绍:
    唐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作者因受以王叔远为首的政治革新集团牵累,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到永州后,母亲病故,王叔文被处死,自己也不断受到统治者的诽谤和攻击。当时他政治失意,心情郁闷。因此借游山玩水来排忧解闷,感觉自己政治抱负无法实现。游历永州,风景奇特,成就了中国文学史上颇有名气的《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是其中的第四篇。在游山玩水中,大自然的造化,使失意的柳宗元得到一丝短暂的快乐,然而始终都不能释怀,失意的乌云始终压在作者的头顶,这种情绪在本课中得到了充分的流露。
 
三、体裁: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四、朗读课文,正字音:
    huáng     liè    chí    yǔ    kān  cēn  cī    fú
竹    清     为    为 屿   为      参   差  
    yí    chù   xī    qiǎo  chuàng   suì  gōng   xuán
    然     尔    忽                幽     古   宗
 
五、理解课文大意:
  1、重点实词:
a 清冽:清凉。,寒冷。
    b “为坻”二句:,水中高地。屿,小岛。,不平的岩石。岩,有石窟的岩石。
c “青树”三句:蔓,蔓草。蒙络,遮蔽缠绕。摇缀,摇动相连。披拂,被风吹动的样子。
d ,依托。
e :愣住的样子。  俶尔:忽然。 逝,往,去。
    f ,像北斗星一样。  蛇行:像蛇爬行那样弯曲。
    g 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
    h 环合:环绕合抱。   悄怆:寂静得让人感到忧伤。  :深。
  2、一词多义:
     :① 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② 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译)
         ③ 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
     :① 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
         ② 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动词,“成为”)
     :① 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词,清澈)
         ② 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清)
     :① 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
         ② 不可知其源(助动词,能够)
     :① 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
         ② 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3、翻译课文:
     ①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四周青葱的树木,碧绿的藤蔓,树盖着藤,藤缠着树,迎风摇动,互相连缀着,参差不齐,摆来飘去。
     ②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弯弯曲曲的溪流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又像长蛇在爬行,虽或隐或现,也能看见。
     ③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溪岸的地势,就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不知道溪水的源头在什么地方。
④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寂静冷落没有来往的人,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忧愁悲伤的情感也更深了。
 
六、赏析课文:
  1、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1段):总写小石潭全貌。写了竹、水、潭、石、树等。
第二部分 (2~3段):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并写到了小溪的走势。
    第2段:写潭水清澈,游鱼活泼。
    第3段:写作者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
    第三部分(4段):写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
    第四部分(5段):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2、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明确:“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3、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明确:“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4、文中哪些句子写了“水”?请说明理由。
    明确:“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句话正面写出游鱼的生动活泼,从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小溪的形状。
  5、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明确: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6、体会文中的“动”与“静”
    明确:① 游鱼的“佁然不动”及“俶尔远逝”表现了鱼儿的生动活泼。
    ② 写小溪。就小溪本身来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样,这是流动的。用了这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
  7、体会文中的“对比”和“烘托”
    明确:① 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佁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②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
  8、体会文中的“景”与“情”
    明确: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本文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际,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9、体会文中的“镜头”与“画面”
    明确:在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写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光影片,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在第二段作者描写潭水、游鱼,采用了“定点特写”的写法,作者一共只用了四十个字,就活灵活现地描绘出了潭水中游鱼的美景。
 
七、主题:
    这篇散文生动地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
 
《满井游记》
一、作者简介:
    袁宏道,明朝人。他是明代后期反对文学复古主义运动的重要人物之一,“公安派”成员,主要生活在万历时期,代表人物有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他们的籍贯是湖广公安,世称“公安派”,他们的文学主张主要有如下几点:一是反对承袭,主张通变。认为文学应该随时代发展而变化。二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他们认为文学要抒发真情实感。三是推重民间小说,提倡通俗文学。
袁宏道始终无意于仕途,他万历二十年(1592)就中了进士,但不愿做官,而去访师求学,游历山川。他曾辞去吴县县令,在苏杭一带游玩,写下了很多著名的游记,如《虎丘记》《初至西湖记》等。他生性酷爱自然山水,甚至不惜冒险登临。在登山临水中,他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个性得到了张扬,文字创作的激情也格外高涨。袁宏道的作品语言清新明快,内容多描写封建士大夫阶级的闲适生活,部分篇章反映了民间疾苦,对当时政治现实有所批判。
    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让他进京。他只好收敛起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授予顺天府(今在北京)教授。第二年,升为国子监助教。本文就写于这一年的春天。
 
二、题目解说:
    满井是北京东北郊一个很不起眼的地方,算不上什么了不起的名胜。它之所以吸引众多游客,主要在于有这样一口非同寻常的古井,“井高于地,泉高于井,四时不落”。
 
三、朗读课文,正字音:
lì    gāo  niàn   hú   huì    liè   léi  jiǎn  xiā
        土     廿二         面   浅            
 
四、翻译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五、赏析课文:
1、概括段意:
    明确:第一段写城中“余寒犹厉”的景象。
第二段写满井春色。
          第三段抒发感受,写此文的目的。
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春天景色?
    明确:共四个方面。首写春水:如镜出画;次写春山:如倩女梳妆;再写春柳:柔梢披风;最后写春苗:浅鬣寸许。
3、作者由游满井春色,归纳出什么样的感受,来表现了他厌弃喧嚣尘俗的城市生活, 寄意山川草木的潇洒情怀?
    明确: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4、文中表现作者春游满井轻松愉快心情的句子是?
    明确:若脱笼之鹄。
  5、本文作者写春光中的人物活动极有生气,这几句是什么?
    明确: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6、“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这几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从哪两个方面写出了“春”的信息?
    明确:修辞方法——排比、借代
    从人的活动和动物的活动两方面写出了“春”的信息。
 
六、主题:
    这篇游记描绘了北京近郊满井一带的初春美好景色,曲折地表现了作者厌倦都市官场生活和寄情于山石草木的情怀。作者抓住了初春特征性景物,给以细腻的描写,显示了早春的蓬勃生机,物我交融,情致盎然。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25分钟)
一、基础知识训练
1. 给加点的字注音
(    )竹              (    )石底以出    为(     )           (     )然不动
(    )无人              (     )忽       幽(     )     犬牙(     )互
 
2. 填空
①《小石潭记》的“记”是一种文体,可记叙描写,也可   ,是属于    的范畴。
②《小石潭记》的作者是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擅长于写          ,本文是他               的第四篇。
③本文的写作顺序是:发现小石潭、         、潭中的气氛。
④从文中可知同游小石潭的共有       人
⑤下面各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为——坻为屿           B、之——乃记而去
         ——宫室器皿              ——余闻也久
C、乃——记之而去         D、尔——远逝
         ——不知有汉               ——惟手熟
 
二、阅读课内语段,完成相关练习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 本文的作者是_________,字_________,河东人,________代文学家,他和___________一起倡导古文运动,列________________之首。
 
2. 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_______
 
3. 第二段写了潭水的什么特点?用的什么写法?好处是什么?
                                                                    _______
                                                                       ____
 
4. 画出文中的比喻句,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_______
                                                                       ____
 
5. 作者为何说小溪“明灭可见”?
                                                                    _______
 
6. 作者开头说“心乐之”,为什么在第四段又写“悄怆幽邃”?
                                                                    _______
                                                                       ____
 
三、课外语段:
阅读下文,完成相关试题。
  近腊月下,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者,携手赋诗,步仄迳,临清流也。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鯈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斯之不远,傥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
< align=right>(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有删节)
注:①辋(wǎng)水:车轮状的湖水。②曩(nǎng)者:从前。③仄(zè)迳:狭窄的小路。④鯈(tiáo):一种条状的鱼。⑤皋(gǎo):水边的高地。⑥雊(gòu):雉鸡叫。⑦傥(tǎng):同“倘”,假使,如果。
1. 给加点字注音。
  村(   )                                   夜(   )
  仆(   )                                   声(   )
 
2. 解释加点的词。
当待春中                                                  
  白鸥                                                  
  之不远:                                                   
  我游乎:                                                
 
3. 翻译下列句子。
  (1)寒山远火,明灭林外。
                                                                  
  (2)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
                                                                       
 
4. 简析王维游华子冈的思想感情。
                                                                    _______
                                                                       ____
 

 

【试题答案】
一、基础知识训练
1. huáng   quán   chí   yí  liáo   xī suì   cī 
2. ① 抒情议论  散文 
② 柳宗元   山水游记   《永州八记》
③ 潭中景物   小潭源流 
④ 六
⑤ B 
二、课内阅读:
  1. 柳宗元 子厚 唐 韩愈 唐宋八大家
 2. 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周围气氛。
 3. 清、澄。侧面描写,通过写游鱼、阳光、影子描写潭水。无一字写水,但无处不在写水。
 4 略
 5. 因为小溪是曲折的,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非常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景色的特征。
 6. 因为作者参与改革失败后被贬,心中愤懑不平,因而凄苦是感情主调。寄情山水是为了摆脱这种心情,但欢乐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三、课外语段:
  1. xū chōng tóng fèi
 2. 春天里; 强壮的羽翼; 这样的时间; 跟随
 3.(1)寒冷的山间那远处的火光,在山林处忽隐忽现。
  (2)村落那夜间舂米的声音,又同稀疏的钟声相间。
 4. 作者游华子冈虽然是在深冬寒夜,却描绘了众多的景物,而且这些景物动静相映,音响和谐,极具活力,并引起作者对更加美好的春天的憧憬。因此,可以推断王维当时是充满激情而富于朝气的。

相关资料

  《从<客至>到“诗圣”杜甫的“朋友圈”》教学设计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要点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文本分析
  课外古诗文诵读《静女》《涉江采芙蓉》课文分析
  《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
  整本书阅读赏析《红楼梦》中小人物刘姥姥教案
  《客至》公开课教案6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故都的秋》教案17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8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21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登快阁》教案7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案12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19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案3
  《紫藤萝瀑布》教案25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案3
  《扬州慢》教案8
  《燕歌行》教案6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7
  《客至》教学设计5
  《台阶》表格式教案
  《锦瑟》教案7
  《登快阁》教学设计6
  《邓稼先》教案14
  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教案5
  《自然选择的证明》教案3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三回教案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二回教案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学设计2
  《小石潭记》《满井游记》ppt课件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