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 | 课件 | 教案 | 素材 | 作文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 | 教师 | 读物
  
  
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现代诗歌二首《在寒冷的腊月的夜里》《金黄的稻束》教案2

教学目标 

      1. 诵读诗歌,引导学生体验诗歌作品的情感意蕴,形成自己的理解。 

      2.  体会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 

      3.  学会运用比较阅读,鉴赏诗歌。 

教学重点 

      1.  理解穆旦诗歌所表达的深沉的爱国情怀。 

      2.  理解北方农村背景的寓意,感受其中蕴涵的痛苦。 

      3.  掌握比较阅读的一些方法。 

教学难点 

      1.  理解“炭火”“祖先”“灰烬”等意象表达的思想。 

      2. 理解重点句 “一样地躺下,一样地打鼾”“我们的祖先 

是已经睡了,睡在离我们不远的地方”“正承接着雪花的飘落”。 

      3.  理解“人类的一个思想”的内涵。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在寒冷的腊月的夜里》) 

      一、导入新课。 

      古今中外,有许多以冬天为 材的作品,同学们知道哪些? 

      (自由回答。) 

      通过刚才那些作品,我们不难看出,冬天在作品中往往给人寒冷、压抑、萧索之感,以冬为背景的作品,也往往象征着某 悲凉、残酷、肃杀的环境。有一位现代诗人,他喜欢写冬天,他临逝前的最后一首诗就 为《冬天》,他就是被称为中国 现代新诗史上最伟大的诗人——穆旦。今天我们将学习他上个世纪40 年代的代表作——《在寒冷的腊月的夜里》。我们将采用比较阅读的方式进行,比较的诗歌同样以冬为背景——艾青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二、学生自读,比较两首诗。 

     三、比较 析。 

      1.  学生讨论、交流。 

     2.  教师总结。 

     (1)背景选择:艾诗选择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为大背景,描写人民的悲惨命运。 

     穆诗选取的是以“寒冷的腊月的夜里,风扫着北方的平原” 为时空大背景,来抒发民族遭受苦难的痛苦之情。 

     (2 )意象选择:艾诗以北方和南方典型的人物活动为内容, 描写了寒冷的雪,悲哀的风,漫长的夜,父老姐妹,背井离乡, 流离失所,惨遭敌人的蹂躏……直接揭示痛苦的生活。 

     穆诗从景物和人物两个角度,用了一连串的意象。景物方面,诗人描绘田野枯干、岁月尽竭、牲口憩息、小河冻结、寒风肆虐,仿佛历史同被屠杀的同胞的鲜血一样凝固了,到处没有生机,没有活力;苍天仿佛被鬼子的刺刀捅破,世界又倒退到冰川纪,没有温暖,没有欢笑。人物方面,诗人写了“在古老的路上”灯光映照下的“一副厚重的,多纹的脸”,饱经沧桑 的老人,还在寒夜里为生计奔波。“他想什么?他做什么?”“亲切的”、美好的梦想,却被现实的“吱哑的轮子压死”在路上。 诗人还写到了孩子:在寒风的 扰下,“谁家的儿郎吓哭了, 代哇——呜——呜——”,在这寒夜里,孩子的哭声更加衬托出寒夜死一般的静寂。在日寇的铁蹄下,人民的苦难通过这一老一少两个意象充分展示出来。诗歌结尾处描绘的意象可谓意味 深长,“在门口,那些用旧了的镰刀,锄头,牛轭,石磨,大 车,静静地,正承接着雪花的飘落”,在静静的承受中,中华民 族实际上正孕育着撕破乌云的闪电和粉碎寒冬的春雷!(重点) 

     诗人为什么要用儿郎的啼哭打破这宁静,而且写“他就要长大了渐渐和我们一样地躺下,一样地打鼾”呢? 

      父辈的生命是艰辛苦涩的,子辈则应代表新生和希望,然 

而他们长大成人后,仍和父亲“一样地”,儿子将和父亲一样地 

劳作,一样地辛苦,一样地疲惫,一样地麻木和呆滞,民族的 

苦难就这样一代一代地延续下去,这是何等不幸,何等悲凉! 

诗人以平静柔和而又令人心酸的抒情笔调,深刻揭示了20 世纪 

40 年代中国农村的生存面貌。 

      (3)手法运用:艾诗擅长运用新鲜而贴切的比喻和形象而 

生动的拟人等手法:“风,像一个太悲哀了的老妇”,这个比喻 

给人的感受,不仅有寒冷,而且还有凄清、痛苦和忧伤,饱含 

着情感,给人以联想,给整个画面涂上了一层悲哀的色彩。在 

“饥馑的大地”这一诗句中,大地被人格化了,他“朝向阴暗的 

天/伸出乞援的/颤抖着的两臂”,把农民们被迫离开家园和土地、 

流落他乡、在死亡线上挣扎的情景,用一个可以感触的具体形 

象凸现出来。 

      穆诗擅长使用排比,并且在句式整齐的基础上求变求新, 

从而避免了排比句式的呆 ,使排比句式既整齐又错落,生动 

婀娜:写“在寒冷的腊月的夜里”“岁月尽竭了,牲口憩息了, 

村外的小河冻结了”,一连串的萧索凄清意象铺排,令人如堕 

冰窖,不寒而栗。写狂风肆虐,“风向东吹,风向南吹,风在 

低矮的小街上旋转”,使人联想到日寇在中国的横行霸道,无 

恶不作。 

      (4 )风格:艾诗自然晓畅而不流俗,感情真挚而不做作。 

      穆旦诗歌突出的风格是沉郁顿挫而不悲观,含蓄蕴藉而不晦涩,更富有深沉、凝重、悲壮之感。 

      四、朗读背诵。 

      五、布置作业。 

      诗人穆旦是20 世纪40 年代 “九叶诗派”中的佼佼者,是中国现代主义诗派成就最高的诗人之一。他命运多舛,一生颇富传奇色彩。请同学们上网或去图书馆查找有关诗人的信息与作品,以《有一个诗人叫穆旦》为 ,写一篇文章。 



                          (《金黄的稻束》) 

     一、导入新课。 

     假设同学们看到秋天田野里金黄的稻束,会想到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引导:你们想到的与稻束之间往往有什么联系?你是怎么由稻束想到它的? 

     两个事物往往具有相关性,这是一 思维方式,叫联想。联想极富特性,它是一 重要的构思方式。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借助“联想构思”而创作的诗歌——《金黄的稻束》。 

     二、初读思考。 

     (学生自读,作旁注。) 

      1.  作者由金黄的稻束联想到了什么? 

     2.  你认为诗歌中哪些地方运用了联想构思? 

     三、初读交流。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不做评论。 

     教师归纳:稻束——疲倦的 亲——沉默的雕像——沉思——人类的一个思想。

      四、再读思考。


     诗人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联想,他们之间有怎样的“相关性”?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诗人通过类比联想,由成熟稻束的低垂,首先想到的是“无数个疲倦的 亲”,她们看上去都“有些疲倦,有些宁静,又有些寂寞”。尤其诗人将 “皱”与 “美丽”并列,可以想见,她们都由青涩走向成熟,孕育生命。在岁月中成熟,成为孕育生命的伟大力量。 



      在 “暮色”“远山”的映衬下,稻束又成为剪影般的效果,像静默的雕像,由静默,自然给人低首思索的感觉,而思想,人类的思想皆要经历季节的生长、痛苦的孕育与丰富的收割,一如这金黄的稻束,一如疲倦的 亲,这是人类永恒的定律。 

      五、难点讨论。 

      1.  文中的“你们”指的是谁? 

      2.  怎样理解稻束的沉思令“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3. “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这是怎样的一 思想? 

      (对这些问 的理解,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见解。分析详见教师教学用书。) 

      六、读诗识人。 

      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本诗,你觉得郑敏是一个怎样的诗人?引出作者介绍。 

      七、布置作业。 

      1.  思考与讨论三。 

      2.  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事物进行联想练习,并试着把自己想到的内容谱写成一首小诗。 

      提示:如枫叶、雪花、干枝、石头……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 任燕)

相关资料

  《从<客至>到“诗圣”杜甫的“朋友圈”》教学设计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要点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文本分析
  课外古诗文诵读《静女》《涉江采芙蓉》课文分析
  《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
  整本书阅读赏析《红楼梦》中小人物刘姥姥教案
  《客至》公开课教案6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故都的秋》教案17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8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21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登快阁》教案7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案12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19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案3
  《紫藤萝瀑布》教案25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案3
  《扬州慢》教案8
  《燕歌行》教案6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7
  《客至》教学设计5
  《台阶》表格式教案
  《锦瑟》教案7
  《登快阁》教学设计6
  《邓稼先》教案14
  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教案5
  《自然选择的证明》教案3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三回教案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二回教案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学设计2
  现代诗歌二首《在寒冷的腊月的夜里》《金黄的稻束》教案1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