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 | 课件 | 教案 | 素材 | 作文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 | 教师 | 读物
  
  
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庄子》二则(北冥有鱼、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庄子的作品及其思想主张;积累常用文言词语,整体把握课文大意。

2、能力目标: 

体味人物对话的语气,理解课文中两则寓言阐述的道理。

3、情感目标: 

学习古人淡泊名利的思想,做一个志趣高雅的人。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寓言的内容、多角度的理解课文的寓意。

2认识庄子机智与巧妙的辩论风格,启发学生把握自然万物的真理。

四、课时:两课时

五、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延伸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北冥有鱼》

一、情境导入

庄子生活在社会矛盾及其复杂的乱世。战时,诸侯征战不已,暴君奸臣杀人如麻。他的志向抱负无法在现实中实现,他无法获得生命的自由。于是,他以追求精神上的自由来逃避纷乱的现实,在想象上天马行空,神奇瑰丽,达到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

二、检查学生课前准备情况。

1、作者介绍

庄子,姓庄, 名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与老子齐名,被称为老庄。

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2、相关作品资料。 (教师补充)

《庄子》又名《南华经》,是道家经典之一,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庄子》一书主要反映了庄子的批判哲学、艺术、美学、审美观等。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涉及哲学、人生、政治、社会、艺术、宇宙生成论等诸多方面。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多彩的思想世界和文学意境,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瑰丽诡谲,意出尘外,乃先秦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庄子之语看似夸言万里,想象漫无边际,然皆有根基,重于史料议理。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被誉为“钳揵九流,括囊百氏”。

3.题目解说

《北冥有鱼》选自内篇中的《逍遥游》,《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节选自外篇中的《秋水》,题目是编者加的

三、初读课文(读课文时注意正音、句读、节奏,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体会语感), 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记录不理解的词句)。

1、把握重点字词:

(1)北冥有鱼 :冥:同“溟”,海

(2)怒而飞  怒: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3)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抟:盘旋飞翔;扶摇:旋风;息:气息,这里指风。

(4)野马:山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

(5)志怪也  志,记载

2.古今异义: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古义:海水运动;今义:用船舶在海洋上运输。)

野马也,尘埃也(古义:山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今义:一种动物的名称。)

3.一词多义:

名: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名词,名字)

莫名其妙(动词,说出)

其:其正色耶?(连词,表示选择)

其视下也  (代词,指大鹏)

4.词类活用:

《齐谐》者,志怪者也。(形容词用作名词,怪异的事物)

5、文言句式:南冥者,天池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去以六月息者也(倒装句。介词结构后置,正常语序为“以六月息者去也”)

四、再读课文,探究问题。(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学生质疑、讨论、解疑,教师巡回指导。) 

1、文中讲了哪几层意思,作者笔下的“鹏”是个什么样的形象。

(主要写了两层意思,一是鱼变为鸟,鲲变为鹏,描绘了鹏的变化和展翅高飞的情景;

二是“鹏南飞”有所待

“鹏”的形象:形体硕大无朋,变化神秘莫测,奋飞气势壮美。)

2、“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赏析这一句的表达效果。

(此句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刻画了鲲鹏振翅拍水,盘旋飞向九万里高空的形象,这一形象能激发人的豪情壮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3、“野马”、“尘埃”的运动依靠什么?

(野马、尘埃的运动依靠气息)

五、写作特色

(1)善用比喻、寓言故事来说理,富有感染力。

(鲲鹏之变这一寓言,本身就是一个大的比喻,而小的比喻只有一句或几句,如野马、尘埃等,将抽象的道理讲得非常具体形象。)

(2)想象丰富,意境开阔,富有浪漫主义特色。

(一开始描绘了大鹏展翅而九万里的雄姿和青苍辽阔的天空,展现出一个广阔壮丽的意境,显示了庄子奇特丰富的魅力,极富浪漫主义气息。)

六、主题归纳

本文通过对鲲变为鹏,鹏展翅高飞去南海的神奇想象,表达了一切事物都要凭借一定的外界条件才能活动的观点。

七、布置作业

《综合练习》同步训练

八、板书设计

鲲?鹏  (怒而飞,翼若垂天之云)

北冥有鱼   “万物皆有所待” 

鹏徙南海(水击三千、扶摇九万)   

第二课时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一、复习导入

1、有感情的朗读全文,梳理上节课内容

2、导语: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北冥有鱼》领略了庄子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今天我们学习另一则庄子的文章,体验一下庄子的机智与幽默。

二、初读课文(读课文时注意正音、句读、节奏,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体会语感), 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记录不理解的词句)

1.把握重点字词:

(1)是鱼之乐也 :是:这。

(2)全矣:全,完全、肯定。

(3)子之不知鱼之乐:子,你;之,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可不译。

(4)请循其本:循:追溯。

(5)云者:助词用于句末。

(6)既已:已经。

2.古今异义:安知鱼之乐。(古义:怎么;今义:安全。)            

3.一词多义:固: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副词,固然)

子固非鱼也(副词,本来)

之: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助词  的)

鹏之徙于南冥也(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可不译)

我知之濠上也(代鱼,鱼之乐)

4.文言句式:是鱼之乐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三、 复述课文,探究问题。(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学生质疑、讨论、解疑,教师巡回指导。)

1.庄子与惠子的论辩十分巧妙,试说说巧妙在哪里。

(一妙在换角度思考问题。从逻辑上说,惠子本来不肯定庄子是否知鱼之乐,且有不知鱼的快乐的意思,而庄子却说惠子已经说过,知道他是知道的,可以说是扭曲了惠子的愿意

二妙在转换问题的角度。“我是在濠水上知道的”,把惠子“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的问题变成了“你在哪里知道鱼的快乐”的问题,在逻辑上可以说是偷换概念的诡辩,是答非所问。这正展示了庄子善用语词上的巧妙在逻辑上回避了矛盾的机敏。)

2.庄子为什么说他知道“鱼之乐”?谈谈你的理解。

(庄子转换了问题的角度。庄子回转话题,把“安知”(怎么知道)理解为“在哪里知道”,然后回答说“在濠水上知道的”。)

3.二人辩论了很久,你认为在这场辩论中谁占据了上风?

探究①:从故事本身看,庄子占据了上风。结尾处,在惠子巧妙援引庄子的反驳建立起符合逻辑的推理后,庄子似乎应该无言以对而就此认输,可是他却又返回争论的起始,借偷换概念而避重就轻地将惠子的发难化解了。所谓偷换概念,指他把惠子说的“安知”,解释成“在哪里知道”,而惠子的本意却是“怎么(能)知道”。

探究②: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者。前面说过,庄子是靠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才在争论中得以维持自己最初的判断,而这种说法显然是有悖于逻辑判断规则的,所以说,惠子才是胜者。

4.本文中,惠子认为每个人无论如何都不会知道别人的心理状态,对此,你是否赞同,为什么?

(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

四、写作特色

(1)精彩的论辩艺术。

通篇采用对话形式,两人一句接一句,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把这场辩论深化,显示了精彩的诡辩艺术。

(2)笔法轻松,充满机智与幽默。

围绕庄子是否知道“鱼之乐”的小辩论,本是深奥的逻辑问题,但论辩过程辩论过程笔调轻松、闲适,二人语言不乏幽默,令人感受到日常生活的诗意。

五、拓展延伸

《庄子》一书中有许多内容已衍化为寓言和成语,保留在现在汉语中的有:

鹏程万里   扶摇直上  望洋兴叹   朝三暮四  东施效颦  涸辙之鲋   邯郸学步  

六、主题归纳

本文通过庄子与惠子围绕着“鱼之乐”而展开的论辩,表现了庄子的机智与巧妙的论辩风格,也表现了庄子的“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

七、小结

本文通篇采用对话形式,两人一句接一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一力辩,一巧辩;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让人读完会心一笑而沉思良久。

八、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

九.板书设计

庄子:“鱼之乐”         ——发出感叹     

惠子:“安知鱼之乐”     ——首先发难

庄子与惠子庄子:“安知我不知”     ——反唇相讥       机智巧妙        

游于濠梁之上

惠子:“子不知鱼,全矣” ——逻辑判断

庄子:“循其本”         ——回转话题 

相关资料

  《从<客至>到“诗圣”杜甫的“朋友圈”》教学设计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要点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文本分析
  课外古诗文诵读《静女》《涉江采芙蓉》课文分析
  《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
  整本书阅读赏析《红楼梦》中小人物刘姥姥教案
  《客至》公开课教案6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故都的秋》教案17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8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21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登快阁》教案7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案12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19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案3
  《紫藤萝瀑布》教案25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案3
  《扬州慢》教案8
  《燕歌行》教案6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7
  《客至》教学设计5
  《台阶》表格式教案
  《锦瑟》教案7
  《登快阁》教学设计6
  《邓稼先》教案14
  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教案5
  《自然选择的证明》教案3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三回教案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二回教案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学设计2
  《庄子》二则(北冥有鱼、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教学设计2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