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 |
课件 |
教案 |
素材 |
作文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 |
教师 |
读物
 
  
  
《浑沌之死》教案1
  浑沌之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文言文的常识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
  体会课文 想像奇幻、构思巧妙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寓言的寓意。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积累文言常识,提高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了解寓言的寓意。
  难点:
  体会课文想象奇幻、构思巧妙的特点。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著名学者南怀谨曾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有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多少年来,道家思想对乱世中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的慰藉,而道家的集大成人物就是庄子,庄子思想对于今天我们或许更有一种同时伍的感受和意义,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庄子的《混沌之死》
  二、走进作者:
   庄子(约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做过漆园吏。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 
    《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内篇7篇为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是其门人和后学者的伪作。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鲁迅先生称赞“其文则汪洋辟阉,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郭沫若也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教学设计>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三、预习检测:
  1.生字识记 
  倏(shū):<书>极快地。如:倏地。 
  沌(dùn):混(浑)沌。 
  (1)传说中指宇宙形成以前模糊一团的景象。如:混沌初开。 
  (2)形容无知无识的样子。 
  渻(shěng):古代人名用字。 
  恃(shì):依赖;倚仗。如:有恃无恐。 
   2.词语识记 
  时:常常,时常。                                  德:恩,恩情。 
  七窍:人的耳目口鼻共有七孔,故称七窍。            已:停止,这里指训练完毕。 
  方:正。                                          恃:凭着,依靠。 
  犹:仍然。                                        应:作出反应。 
  响:声响,这里指鸡的啼叫。                        影:影子,指别的鸡走近来。 
  疾视:怒目而视。                                  无变:没有反应了。 
  德:指精神。                                      异:别的。 
  应:应战。                                        反走:转身逃跑。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结构分析 
    (1)划分本文层次,并概括大意。 
    《浑沌之死》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第1句):交代主人公,巧妙有趣。 
    第二层(第2.3句):倏和忽打算报浑沌之恩,要为之开七窍。 
    第三层(第4句):浑沌之死。 
  (二)课文翻译 
    《浑沌之死》 
    南海的大帝名叫“倏”,北海的大帝名叫“忽”,中央的大帝名叫“浑沌”。倏与忽常常相会于浑沌之处,浑沌对他们非常殷勤。倏与忽在一起商量报答浑沌的厚重的恩情,说:“人人都有眼、耳、口、鼻七个窍孔,用来视、听、吃以及呼吸,惟独浑沌没有,我们试着为他凿开七窍。”他们每天凿出一个孔窍,凿了七天,浑沌就死去了。 
  (三)《浑沌之死》如何理解? 
  【明确】庄子用“倏”和“忽”给“浑沌”开窍的故事,比喻人的自我感觉中常常带有不可超越的功利性,也就是说,庄子意在针砭人不能与万物自然相处。庄子主张的浑沌之境,是真朴的自然之道。庄子认为顺应自然是生命真正的归宿和最高境界。以庄子的哲学体系来理解其寓意主要是无为而治;脱离庄周哲学体系去理解,即纯粹当作寓言故事去解读,会给我们更多的启发。不按照规律办事,就会好心办坏事,这是最明显的启发。 
  五、合作探究:
  “倏”和“忽”为报“浑沌之德”而给他凿七窍,结果好心坏事,浑沌也因此丢了性命。这个哲理故事蕴含了什么道理? 
  【明确】本文以庄子的哲学体系来理解其寓意,主要是无为而治,但脱离庄周哲学体系去理解,即纯粹当作寓言故事去解读会给我们更多的启发。首先我们不难想到一个哲学道理,即不按规律办事,就会好心办坏事;面对日益污染的自然环境,我们也不难想到顺乎自然,尊重生命的自然状态,是生命的最高境界;面对日趋繁杂的物质化了的文化追求,我们也会深感崇尚自然之美的重要性,反对雕饰之美的必要性。(答案不必统一,提倡有新的见解,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 
  六、精读品析:
  (一)写作特点分析: 
    (1)善用寓言阐明一定道理。不按照规律办事,会好心办坏事;也可理解不考虑后果,结果弄巧成拙。
  (2)想像奇幻,构思巧妙,文笔汪洋恣肆。《浑沌之死》中,倏、忽、浑沌三个形象以及倏、忽为浑沌开窍的故事想像大胆,妙不可言,浑然天成。 
  (二)揭示强调寓意: 
  《浑沌之死》这篇寓言故事从一个侧面警示世人:不按照规律办事,违反了事物本性,往往会好心办成坏事,结果与愿望相悖。 
  七、拓展延伸:
  联系实际,谈谈你学习本文后的 感受: 
  教师示例:面对日益污染的自然环境,我们要顺乎自然,尊重生命的自然状态,这才是生命的最高境界。
  【板书设计】
  ┏ 开端:浑沌待倏、忽甚善   ┓ 
    浑沌之死 ┫ 发展:倏忽为报恩,为开七窍 ┣ 好心办坏事 
         ┗ 结局:日凿一窍,七日浑沌死 ┛
  【教学反思】
  《浑沌之死》中“倏”与“忽”好心凿死“浑沌”的故事,让人回味无穷,给现代人许多启示。学习时可脱离庄子的哲学体系,把它们当成纯粹的文言寓言故事来读。学生可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掌握重要的文言词语,疏通文意;采用朗读的方法,体会人物的对话、故事情节,认识寓言短小精练、生动形象的特点;通过讨论的方法把握寓言中的形象,多角度理解寓意。 
  【反馈检测】
《浑沌之死》选自《       》。古人把__________  的状态也称作浑沌。文中用“倏”“忽”作为神的名字,意在讽刺 ____________ 。
 
                                                                                        
 
 
 
相关资料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