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 | 课件 | 教案 | 素材 | 作文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 | 教师 | 读物
  
  
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雨中登泰山》教案1

雨中登泰山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突出雨中泰山特点以及“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

  2.了解泰山的景色和名胜古迹,培养学生对祖国壮丽山河和悠久文化传统的热爱之情。

  3.引导学生向作者学习知难而上,勇于攀登的精神。

教学设想

  1.这篇游记语言优美,但文字并不艰深,不必字字句句细讲,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正确了解文意和学习文章描写景物的具体方法上。

  2.教学方法拟采取讨论式,由教师设问,学生在认真读课文的基础上展开讨论,最后由教师小结。旨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分析作品的能力。

  3.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介绍作者,分析文章结构;第二课时研究课文若干具体问题;第三课时小结文章写作特点。看有关泰山的录相。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简介作者和课文。

  2.从总体上分析文章的结构。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简介作者李健吾。

  李健吾(1906~1982),山西省运域人。中国现代作家、戏剧家、文艺评论家、文学翻译家。李健吾有剧作近50部,写有许多有独到见解的文艺评论文章,还翻译了许多世界名著,如《莫里哀喜剧》、《高尔基戏剧集》等。他也擅长写散文,他的散文清新质朴,真挚隽永,很有特色。

  三、关于泰山和课文。

   泰山,又名岱山。古人以其山势雄伟,为诸山所宗而尊为“岱宗”。泰山是“五岳”之一,因居东,名“东岳”(其余为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泰山位于山东省泰安县北,主峰海拔1520多米,泰山素以雄伟、庄严、挺拔、壮观著称。有众多的名胜古迹。我国历代有许多帝王都曾来到泰山,筑土为坛,报天之功,称为封禅。郭沫若曾说泰山“自然胜景之外,还有历代文人遗迹。泰山应当说是中国文化史的一个局部缩影。”

   本课描写雨中泰山别具情趣的景物和雨中登泰山的“独得之乐”,抒发作者热爱祖国的壮丽河山和悠久文化传统的情怀。

  四、按要求阅读课文。

  1.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要同时阅读“预习提示”和注释。

  2.生字查字典,并注音。(注意几个生词,如:喑呜、崚嶒、訇訇等)

  3.标明课文自然段的段序。

  五、分析文章的结构。

  1.要求学生编拟和讨论课文的结构提纲(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列提纲的情况)。

  2.教师小结本文结构:课文共计11个自然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板书:

  第一部分:第1、2两个自然段;

  第二部分:第3~9自然段;

  第三部分:第10、11自然段。

  提示:第一部分交待作者登泰山的缘由,是全文的总纲,为下文的记叙做了铺垫,也是表现作者“独得之乐”的伏笔。第二部分冒雨登泰山的经过和情景。是全文的主体,展现了雨中泰山的奇景。第三部分抒发雨中登泰山的“独得之乐”,收束全文,并与开头照应,突出文章的中心。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思考和练习〕(一)(口头作业)

  3.〔思考和练习〕(三)(口头作业)

  4.解词(书面作业)

  淅淅沥沥 芊芊莽莽 影影绰绰 绮丽 层峦叠嶂 回环曲折 意兴盎然 望穿秋水 洄漩 崔嵬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在阅读课文过程中,思考、讨论内容重点。

教学过程

  一、检查解词作业。

  二、分析文章的第一部分。

  1.认真阅读第1、2两个自然段及注释①②③。

  2.教师提出思考讨论的问题:

  ①说明“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两处引文的作用。

  ②如何理解过泰山而不登“像是欠下悠久的文化传统一笔债似的。”这句话的含义。

  ③“雨不像落在地上上,倒像落在心里。”写出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并在本段中划出和这句话相呼应的语句来。

  ④说说本文中第1、2两段与全文的关系。

  3.就以上四个问题逐一展开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小结:

  ①第一个问题的答案要点。本题的答案有两个要点:第一,这两处引文简明扼要地概括了第1自然段的段意——登泰山的缘由。第二,登泰山是作者的宿愿,几十年多次过而不能登,使他遗憾,如今有幸攀登,自然就不管下雨与否,这样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一篇雨中登泰山的佳作。

  ②第二个问题的答案要点。回答这个问题,不能只在本段内找答案,而要通观全文。本题要点有二:第一,古老的泰山蕴藏着丰富的文物,是一座活的中华民族的历史博物馆,古今许多名人登过泰山,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也留下了不少诗文,仅课文中提到的就有孔子、郭璞、应劭、马第伯宋之问、秦始皇等。山上的庙宇牌坊,是古代建筑群,仅课文中提到的有岱宗坊、王母庙、七真祠、云步桥等。庙中还有许多雕塑、彩绘等艺术品,如七真祠中的七尊雕像。山岩上还留下了许多书法石刻,历代书法家的笔迹荟萃,如举世罕见的大型石刻《金刚经》。山上还到处留有美丽的神话传说。如虬在湾、洗头盆、白云洞等。第二,作者是一位博学多闻的学者,他了解中国的历史,知道泰山上有众多象征中国悠久文化传统的古迹,所以早有意体味一下“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境界,但因种种原因多次过而未登,所以产生了“像是欠下悠久文化传统一笔债似的”想法,体现了一位爱国作家对祖国文化传统的向往。这句话在课文中占着不可轻视的地位,理解了它的含义,才能更好地体会本文的主旨,雨中登泰山的独得之乐。

  ③第三个问题的答案要点。雨“不像落在地上上,倒像落在心里。”这句话极形象地道出了作者不能立时登泰山的沉重、憋闷、焦急的心情。课文中和这句话相呼应的语句,应是第2自然段的末一句话:“天色转白,我不由喊了一句:“走吧!”带动年轻人,挎起背包,兴致勃勃,朝岱宗坊出发了。”

  ④第四个问题的答案要点。第一段交代了作者登泰山的愿望,第2段写了决心冒雨登泰山,不但点明了题意,而且也表现了登山的兴致和知难而上的精神,这两小段可看成是全文的总纲,它确定了文章的方向,奠定了文章的基调,也为下文记叙冒雨登泰山做铺垫,为后文写“独得之乐”预伏了一笔。

  二、分析课文的第二部分。

  1.分析课文的3、4、5三个自然段。

  ①阅读课文的第3、4、5三个自然段和课本第4页第5页的注释。

  ②教师提出思考讨论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课文中如何具体描绘虎山水库的景物的?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

  第二个问题:第5自然段中“水声落在我们后面”中的“水声”是指什么水声(雨水声、泉水声、水库的水声)?“人朝上走,水朝下流”中的“水声”又是指什么水声而言的?

  第三个问题:说明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恋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这句话的含义。

  ③就上述三个问题,学生逐一展开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小结。

  第一个问题的要点:虎山水库是课文中着意描绘的景物之一,写得壮观奇丽,作者在还未看见水库时,首先写了震天响的水声,为的是表现它的声势之大。然后,再写从水库前面所见到的景象:“七股大水,从水库的桥孔跃出,仿佛七幅闪光的黄锦,直铺下去,碰着嶙嶙的乱石,激起一片雪白的水珠,脱线一般,撒在洄漩的水面。”这是从水库的正面从下往上看,水从桥孔跃出来落到水面上的壮美的景象。接着,随着作者立足点的转移,绕过虎山,来到坝上,同时可以看到坝桥两边的景色:“一边是平静的湖水,迎着斜风细雨,懒洋洋只是欲步不前,一边却是暗噁叱咤,似有千军万马,躲在绮丽的黄锦底下。”这是作者站在桥坝上头,由上往下看,虎山水库又是另一番景象,更细致地看到水的形色,使两边的景色映成趣,别有一番风味。随着作者立足点的移动,从不同的角度细绘了虎山水库的景色,读来不仅绚丽多采,而且条理清晰,使人一目了然。作者在描绘景物的同时,还插入了一段虬在湾的神话传说,让读者去想象,当年这地方水珠跳掷翻腾的情形,可谓锦上添花。此外,在写虎山水库时还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第二个问题的要点:本题第1问中“水声”是指虎山水库的水声,因为作者离开虎山水库之后,为了避雨,便离开了登山的正路,到了王母庙后边的七真祠,然后从七真祠出来,又回到登山的正路上来,继续攀登,一气穿过一天门、孔子登临处和天阶三座石坊,离虎山水库渐远,所以水库的水声落在了后面了。

  第二句中的“水朝下流”系指雨水。此时作者离开虎山库已经比较远了,自然不是指水库的水,下一句又专门写了泉水和雨混在一起流进出洞情形,所以也不是泉水,从上下文来看,这水只能是雨水。和泉水不同的另一点证明,是水的去路不一样,泉水流入山洞,而这水却顺着山势,流进虎山水库的中谿。

  第三个问题的要点:要点有二:①中国水墨山水画,画画时只使用水墨,不用其他各种颜色,因而画面上只呈现黑白两种颜色,淡雅而有神韵。作者在雨天乌云四合,雨雾迷茫的情况下,所看到的泰山的重峦叠嶂,也只有黑白两色,与在晴天白日之时所见到的景象不同。如果是在雨过天晴之时,放眼望去都是看不尽的绿色,泰山象披上了绿装,阳光掠过之处,会给云海镀上金色。如果是在泰山观日出,除看到火红的太阳之外,还能看到五采之色。②水墨山水画重写意,与西洋油画重写真不同,它更追求神似。作者在乌云四合,雨雾茫茫之中观看泰山的山峦,看上去象是被一层灰濛濛的烟雾裹了起来,朦朦胧胧,不甚真切,有观赏水墨山水画时的类似的感受。

  以上三个自然段是第二部分的第一个层次,描写了从山麓到二天门这一段路上所见到的景色。

  2.分析课文的第6、7、8三个自然段。

  ①认真阅读课文中的第6、7、8三个自然段和课本第7页第8页课文下的注释。

  ②教师提出思考讨论题目:

  第一个问题:认真体会第8自然段描写泰山松树的一段文字,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说明本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第二个问题:作者是怎样写攀登慢十八盘的,又是怎样写攀登紧十八盘的?在写法上有何异同,你认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第三个问题:按照作者游览泰山的进程,列出他登山的路线来。并在重点描写的景下加上圆圈。

  ③就以上三个问题展开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小结。

  第一个问题的要点:本题有两个要点:①课文对泰山松的描写相当精采,且寓义深刻。作者首先概括了看到泰山时的感受,说它“把人的心灵带到一种崇高的境界”然后写它们“不怕山高,把根扎在悬崖绝壁的隙缝,身子扭得象盘龙柱子,在半空展开枝叶,像是和狂风乌云争夺天日,又像是和清风白云游戏。”无疑作者是在歌颂泰山松不怕生活条件的艰苦和严酷,在逆境中顽强地成长,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同时也是在歌颂它乐观的精神。泰山松又是好客的,甚至是忘我的,它望穿秋水,撑开墨绿的大伞迎候客人的来临。泰山松是“泰山天然的主人”作者对泰山松的歌咏,也就是对有着悠久文化传统的泰山的歌颂,也就是对泰山松所代表的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的歌颂。②作者在这段文字中,运用了引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辟手法。

  第二个问题的要点:本题要点有四:①登慢十八盘,写得简明扼要,没有任何铺陈,只用了20余字“我不知道上了多少石级,一级又一级”、“迈前脚,拖后脚”才走完了慢十八盘。在写登山的感受时,也是画龙点睛式的“是乐趣也是苦趣,好像从我有生命以来就在登山似的”这里作者只用了一个比喻,便把他经过长时间的攀登,身体和精神都近乎麻木的感觉,写得极传神,文字不枝不蔓简洁明快。②登紧十八盘却写得细致,先写登山的心情:“仰起头来朝上望,紧十八盘仿佛一架长梯,搭在南天门口。我胆怯了。”然后接着写石阶的狭窄,放不下整脚,山路曲折陡峭难以攀登,“目视而两脚不随”、“抓住铁扶手”、“揪牢年轻人,走十几步,歇一口气,终于在下午七点钟,上到南天门。”再然后,课文又在行文中插入了一段,途中遇到两位登山的老人“稳稳当当”地赶到前面去了,与自己相比,增加了文章的情趣。在写山路的险峻时,引用了马第伯《封禅仪记》中的一段文字,引文虽然长些,但由于内容恰当,处理得体,也增加了文章的知识性和历史感。③课文写登慢十八盘和紧十八盘时,都写了登山的艰苦,也都写了当时的心情和感受,这是两处在写法上相同的地方,不同之处在于一略一详而已。④这种有详有略的写法,使文章的行文疏密有致,波澜起伏。试想如果两处都详写,就会显得冗长啰嗦:如果两处都略写,又很难让读者了解登山之艰苦,难以体会登山时的心情。

  第三问题的要点:岱宗坊虎山水库一天门孔子登临处天阶长门洞经石峪柏洞壶天阁黄岘岭二天门云步桥慢十八盘升仙坊紧十八盘南天门天街。

  3.分析课文的第9自然段。

  ①阅读第9自然段和课本第9页的注释。

  ②教师提出思考讨论题:课文第9自然段描绘了作者在南天门上所看到的景致,试与姚鼐的《登泰山记》中对山顶景色的描写相比较,说明它们各自在写景方面的特点。

  ③就以上问题展开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小结。

  两篇文章相比较,在所写的景物、文章的笔调和写法上都各具特色。第一,文章描写的景物不尽相同,《登泰山记》写的是深冬泰山顶的景色:苍山、白雪、晚日、夕阳下的山峰、河流和城郭,还有山腰如带的云雾。《雨中登泰山》写的则是夏日雨后的山顶景色:别具一格的小店,奇形怪状的石头,雨后变化莫测的云海,乌瞰大地的画面。第二,两篇文章的笔调也不相同,《登泰山记》笔墨简洁精炼;《雨中登泰山》一文笔触细腻,细描细绘,如对山石和云海的描写,更是极尽铺张之能事,运用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把个黑忽忽的石头,写得活灵活现。第三,有的景观两文都写到了。但是由于文章的时代不同,观景的季节不同,在写法上也就不同。《登泰山记》写云雾仅一句“而半山居雾若带然”这是冬季所见之云雾。而《雨中登泰山》则写的是夏季雨后的云雾,云如海、四茫茫,且变化莫测,时开时合,飘忽不定。又如,两文中都写了从山顶眺望之景,但写法各异:《登泰山记》只寥寥几笔,“望晚日城郭,汶水、徂徕如画。”如什么画,作者不说,请读者自己去想象,而《雨中登泰山》却把所见之景描绘得很细致,“两条白线,曲曲折折,是渿河,是汶河。一个黑点子在碧绿的图案中间移动,仿佛蚂蚁,又冒一缕青烟。”两篇佳作,各有千秋,各具特色。

  第9自然段是课文第二部分的第三个层次,描写了作者登上南天门所看见的景物。

  附《登泰山记》中对泰山山顶景色的描写“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三、分析课文的第三部分。

  1.阅读课文第10、11两个自然段。

  2.教师提出思考讨论题目:

  作者在文章收尾处是怎样写雨的,在文章的开头又是怎样写雨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就以上问题展开讨论,教师小结。

  ①第9、10两段是文章的收尾部分,两段中作者着力书写“雨趣”,因为有了雨,大小瀑布才会更加壮观;因为有了雨,山势水势才会别是一种格调,富于变化而又和谐;因为有了雨,山峦、树木、野花才会更加清新;因为有了雨,登山才会感到更意兴盎然。在文章的收尾处,这样强调雨趣,旨在突出文章的主旨,即雨中登泰山的独得之乐。②在文章开头部分(第2段),是写了登泰山前,天公不作美,下起雨来,而作者决心冒雨攀登,过程写得曲折细致。久盼登泰山,到确实要登时,又下起了雨,作者心情沉重,憋闷,心急如焚,雨没有停,便迫不及待地冒雨登山了,这样写不但点明了题意,而且表现了作者冒雨攀登的兴致。③文章以雨中登泰山始,又以阐述雨中登泰山的“独得之乐”收束全文,这样首尾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读来自然、亲切、而又完整。

  四、归纳全文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描绘雨中泰山雄伟瑰丽的景色和著名的古迹,展现雨中泰山所特有的风貌,抒发作者雨中登泰山的“独得之乐”,反映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和悠久文化传统的热爱。

  五、布置作业。

  1.〔思考和练习〕(三)、(五)。

  2.译出课文中的引文:

  ①“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③“仰视天门窔辽,如从穴中观天。直上七里,赖其羊肠逶迆,名日环道,往往有縆索,可得而登也。两从者扶掖,前人相牵,后人见前人履底,前人见后人顶,如画重累人矣。所谓磨胸舁石扪天之难也。”

  ④“齐鲁青未了”、“荡胸生层云”。

  3.解释加点字(说明“泰山”的含义):

泰山北斗、泰山压卵、泰山其颓、重于泰山、泰山鸿毛、有眼不识泰山、泰山压顶。

  附作业第2题答案:

  ①②④题见课文注释。

  ③仰望南天门,它仿佛在那极为深远的地方,就好象从洞中看天一样。从下往上有七里路,幸亏有那叫作环道的曲折小路,处处牵着粗绳,可以扶着它往上登。后面有两个人搀扶着,前边有一个人往上拉。因此,走在后面的人。可以看见前边人的鞋底,走在前边的人,可以看见后边人的头顶,就象画儿上的重累人形一样,一个叠一个。人的前胸紧贴着山,手用力抓住石头,真可说是摸天一样的难啊!

  作业第3题答案:

  ①“泰山北斗”中的“泰山”指某一方面负有名望的人。亦称“泰斗”、“山斗”。

  ②“泰山压顶”中的“泰山”比喻一种巨大的势力。

  ③“泰山压卵”中的“泰山”是比喻一种至强的势力。这个词的意思是说,以至强压至弱,弱者必难幸免。

  ④“泰山其颓”中的“泰山”是指众所仰望之人,全词的意思为,众所仰望的人死去的意思,多在悼词中出现。

  ⑤“重于泰山”中的“泰山”指有重大的价值和意义的人或事。

  ⑥“泰山鸿毛”,全词意思为轻重悬殊,“泰山”为“重”,鸿毛为“轻”。

  ⑦“有眼不识泰山”中的“泰山”大略指好人好事,或人和事。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分析研究文章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重点讲解作业第3题。

  二、读“预习提示”中的第2、3、4三个小段,并翻阅课文,思考课文有哪些写作特点。

  三、教师提出思考讨论题目。

  1.课文在写景方面有哪些特点?

  2.文章是怎样表述雨中登泰山的“独得之乐”的?

  3.文章在语言上有哪些特点。

  四、就以上三个问题展开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小结本文的写作特点。

  1.第一题的要点:课文在写景方面有四个特点。

  ①“抓住“雨中泰山”的特点,展现泰山在雨中的非常之观。因为作者是冒雨登泰山的,所以写景时,自始至终“扣”着一个“雨”字细细描绘。雨中的山岚烟云,水墨山水似的层峦叠障,声喧势急的瀑布,水淋淋,湿漉漉,奇美壮观。例如,行程伊始,先描绘了远望泰山的形象“是烟是雾,我们辨识不清,只见灰濛濛一片,把老大一座高山,上上下下,裹了一个严实。古老的泰山越发显得崔嵬了。”这样的景象若在平时是难以见到的,泰山的挺拔是众所周知的,而现在出现在读者面前的却是另一景象,一幅朦胧雄浑的画面,令人惊叹不已。再如,雨使得山泉和瀑布更加壮丽“石缝滴滴嗒嗒”的泉水和雨水混在一起,顺着斜坡流进山洞,于是潺潺的水声变成訇訇的雷鸣。”到处是水流,到处是不同类型的大小瀑布,有的远望象一条“两尺来宽的白带子,随风摆动,”有的近看“水面有两三丈宽”,“发出一泻千里的龙虎声威”。整个泰山笼罩在烟雨云雾之中,“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而雨天之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大瀑布变小了,小瀑布不见了,可见是“雨”造就了泰山的奇观。

  ② 课文中写景,又采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所谓“移步换景”是指随着立足点的变化(移动),描写的对象也在变化。作者在虬在湾,就写了虎山水库的景致,到了七真祠,又写了七尊塑像。在走过二天门后,又写了两种类型的瀑布。游览到慢十八盘,用拟人的手法描绘了泰山松。上到紧十八盘,又把笔锋转向脚下的山路,写了盘道的艰险难登。到了南天门,就写南天门上的古迹,透过云海俯观山下的风景。作者就是这样,在记游中穿插着状物写景,随着他足迹的移动而变换描写对象,既把复杂的游踪交代得清清楚楚,又把泰山上各处的景致描写得如画一般。作者仿佛带着我们一同登山,一同饱览雨雾迷濛中的泰山风光。即使是在描写同一景物,随着作者游踪的变化,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景物也不尽相同。如,同是写“紧十八盘”,刚出长门洞遥望所见是“仿佛一条灰白大蟒,匍匐在山峡当中”而在走完慢十八盘,靠在升仙坊上“仰起头来朝上望”,所见到的是“仿佛一架长梯,搭在南天门口”,及至到了紧十八盘的跟前,看到的是“新砌的石级窄窄的,搁不下整脚。”“移步换景”的写法,交代游踪清楚,读来自然亲切,是一般游记常用的方法。

  ③ 本文写景还注意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泰山的景物,使千恣百态的景象各具风采。有时写全景,有时写局部。只见“灰濛濛一片,把老大一座高山,上上下下,裹了个严实。”这是对泰山全景的描写,“紧十八盘仿佛一架长梯,搭在南天门口……”这是对登山盘道局部的描写。文章有时写远眺,有时写近看,如,写两种类型的瀑布,“仰起头来朝西望,半空挂着一条两尺来宽的白带子,随风摆动,”这是远眺,“水面有两三丈宽,离地不高,发出一泻千里的龙虎声威,打着桥下奇形怪状的石头,水沫喷得老远,”这是近看。文章有时写仰视,有时写俯观,如,写在半山腰仰望南天门“影影绰绰,耸立山头”在南天门上俯视山下,“两条白线,曲曲折折,是渿河,是汶河。”文章还有时写动态,有时写静态,如对云海的描写,对飞瀑的描写是写动态,对小店的描写,对积石的描写是写静态。

  ④ 本文在写景时又常常插入一段传闻,这种写法,使文章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如,在写虎山水库时,加进了虬在湾的神话传说,让人具体地想象出当年这个地方水珠“跳掷翻腾”的情形,又如关于五女洗头的传闻:更富有浪漫主义的色彩。文中提到的登封台,孔子登临处等,虽然只寥寥数语,却可以使人想起遥远的古代,象这类神话传说,与文章的关系未见得十分密切,但却很为文章增色,也是文章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第二个问题的要点:本题共有两个要点。

  ① 山水游记重在写山写水写风景,但绝不会为写景而写景,多数在写景的同时,还要表达作者的某种思想,抒发作者的某种情感,不同的只是有的直抒胸臆,有的把情趣融注在景物之中。课文既有直接抒情,又在字里行间流露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对古老的传统文化的崇敬,雨中登山的欣喜。

  ②在写“独得之乐”时,把作者的感情的发展变化写得波澜起伏,曲折有致。文章开始,首先从作者几十年来渴望登泰山的心情写起,但一直未能如愿,“像欠下了悠久文化传统一笔债似的”,表达了登山的强烈愿望。接着又写临到登山,偏偏下起了雨来,作者不禁感到失望,盼到天刚转白,便迫不及待地冒雨出发了。在登山过程中,作者的感情也在发展变化。游览虎山水库时,赞叹“也许只有织女才能织出这种瑰奇的景色。”,七真祠的塑像又让作者心驰神往,流连不舍。到了二天门,眼前是一片平坦的下坡路,年轻人蹦蹦跳跳走了下去,作者感到“我也像年轻了一样”有说有笑,好不惬意。走过云步桥,踏上主峰的盘道,遍地野花野草,挨挨挤挤,芊芊莽莽,连作者这样“上了一点年数的人,也学小孩子,掐了一把,直到花朵和叶子全蔫了,才带着抱歉的心情,丢在山洞里,随水漂去。”在登慢十八盘时,作者感到“是乐趣也是苦趣”,虽然疲惫,却乐在其中。登上南天门,作者走在天街上,“轻松愉快,象没有事人一样”兴致勃勃地欣赏起山顶的美景。作者的感情就是这样一步步的发展变化,终于水到渠成,最后才道出他登泰山的“独得之乐”来。这句话,极富有生活的哲理,但哲理的内涵是什么,作者没有多讲,留给读者去思索。

  3.第三个问题的要点:

  ①课文中有两处写景状物很精彩,一处是第8段对泰山松的描写:一处是第9段中对天街上积石的描写。作者把松树看成“泰山的天然的主人”,这主人热情好客,有的“望穿秋水”斜着身子张望”、有的支开墨绿的大伞,迎接游人光临,有的自得其乐,“显得一副潇洒的模样”作者在这里把拟人和比喻结合使用,可谓拟得新颖,比得贴切。在第9段中,比喻用得更巧妙,那些实在难以名状的积石,在作者的笔下竟然有了生命,竟然活了起来。我们实在感叹作者运用语言的高超技艺。引用、排比、拟人、比喻,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是文章语言的一特色。

  ②课文中多处用引文,有的大段地引用,有的只引只言片语,但无论是哪种引法,均用得恰当得体。第1段中有两处引文,不但简要地概括了本段的段意,而且为下文写雨中登山设下状笔。在第8段中,引用马第伯《封禅仪记》中的一段话,写紧十八盘的盘道的陡峻,可谓借他人之言,写自已之意,可见作者驾驭语言的功力。“目视而脚不随”几个字,把力不从心,艰难攀登的样子,写得很传神。至于第9段中写从南天门鸟瞰大地景色时,又把“齐鲁青未了”、“荡胸生层云”、“云海四茫茫”这些诗句揉进了行文之中,也用得天衣无缝,如同己出。

  ③文章语言优美,用词讲究,表达效果甚好(请参看练习与思考第五题)。

  四、布置作业:模仿课文,写一篇游记,题目自拟,不少于500字。

  五、看关于泰山的录相片。

 

    
相关资料

  《从<客至>到“诗圣”杜甫的“朋友圈”》教学设计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要点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文本分析
  课外古诗文诵读《静女》《涉江采芙蓉》课文分析
  《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
  整本书阅读赏析《红楼梦》中小人物刘姥姥教案
  《客至》公开课教案6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故都的秋》教案17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8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21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登快阁》教案7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案12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19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案3
  《紫藤萝瀑布》教案25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案3
  《扬州慢》教案8
  《燕歌行》教案6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7
  《客至》教学设计5
  《台阶》表格式教案
  《锦瑟》教案7
  《登快阁》教学设计6
  《邓稼先》教案14
  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教案5
  《自然选择的证明》教案3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三回教案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二回教案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学设计2
  李健吾《雨中登泰山》mp3音频朗读
  《雨中登泰山》读后感
  《雨中登泰山》ppt课件(27页)
  《雨中登泰山》课后练习题
  《雨中登泰山》教学设计4
  《雨中登泰山》ppt课件1
  《雨中登泰山》教案3
  《雨中登泰山》教案2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