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 | 课件 | 教案 | 素材 | 作文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 | 教师 | 读物
  
  
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雨中登泰山》教案2


《雨中登泰山》教案

于漪


教学目的:

  一、学习本文描绘景物抓住特征,剪裁疏密有致,叙述征引有关材料的写作方法。

  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感情,引导他们树立不畏艰险、百折不回、奋勇登攀的凌云壮志。

教学设想:

  一、重点:(一)瀑布水势、泰山翠松的描写。

  (二)登攀“十八盘”的精神。

  二、难点:文中的引文、典故。

  三、教具:“泰山示意图”挂图。

  四、教时:两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导入课文,作者简介,疏解部分生字难词,学习“起程”与“攀登”部分,进行口头训练。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激发感情,导入课文:

  你们游览过祖国的名山大川吗?那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长江、黄河,那千姿百态、气势雄伟的三山五岳,孕育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一想到它们,民族自豪感就会充盈心头。请说说看,谁游览过名山?游览过哪些山?(学生答。)在所有的名山中,五岳为最。哪五岳呢?(学生试答: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五岳之长呢?巍巍泰山。泰山有拔地通天之势,擎天捧日之姿,历代多少文人墨客写诗撰文讴歌、赞美,杜甫的五律《望岳》就是其中之一。请学生背诵: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一览众山小”的境界是令人神往的,只有登攀到“绝顶”,才能领略那壮美雄奇的风光。今天我们学一篇李健吾同志的《雨中登泰山》,请作者为向导,跟随他攀登游览高耸雄奇的泰山。

  二、作者简介:

  李健吾(一九○六——一九八二),山西省运城县人。著名剧作家,也擅长小说、新诗、散文。建国后,从事巴尔扎克、福楼拜作品的翻译与研究。

  他的散文清新质朴,很有情趣。

  三、检查预习;学生质疑。

  (一)学生质疑,在质疑中解决一部分生字难词。

  豁然(huò rán)开朗:豁然,形容开阔或通达;豁然开朗,一下子现出开阔明朗的境界。

  崚嶒(léng céng):高峻突兀的样子。

  訇訇(hōng hōng):同“轰轰”形容洪大的声音。

  匍匐(pú fú):爬行。手足并行。

  巉(chán)岩:山势高险的样子。

  掐(qiā):用拇指尖和另一个指头使劲捏或截折。“臽”与“舀”(yǎo)作比较。

  蔫(niān):花木、水果等因失去所含的水分而萎缩。

  潇洒(xiāo sǎ):神情举止自然大方,不拘束。

  (二)本文自始至终扣紧什么景色来写的?作者在移步换景中,重点描绘了哪些景物?

  全文紧扣一个“雨”字,细描细绘。雨中的山岚烟云,水墨山水画似的层峦叠嶂,声喧势急的飞泉瀑布,水淋淋,湿漉漉,游览者饱享了“独得之乐”。

  作者笔下的泰山,既奇美又壮观,活脱是一幅雄伟奇丽的立体画。自岱宗坊至南天门长约二十华里的中轴线上,飞瀑、祠庙、翠松、古柏、洞天、云海,作者巧妙地牵线串珠,编织出泰山美妙的画卷。

  四、介绍、分析:

  (一)起程。

  1.提问思考:作者要起程登泰山了,他心情如何?只是为了游山玩水吗?

  2.指名朗读第一、二节,讲述作者要登泰山的心情。

  作者登泰山,不是一般的游山玩水,而是感到“象是欠下悠久的文化传统一笔债似的”。泰山是一座活的历史博物馆,一座文物丰富的宝库,古建筑荟萃,许多神话故事都与它有关。作者如此情深,然而天公不作美,下起雨来。这雨“不象落在地上,倒象落在心里”,两个“落”刻画出心情的百般焦急。“心是沉的”,一个“沉”字直描心情,份量甚重。然而,即使如此,作者仍然决定冒雨登山。“兴致勃勃”这个词一扫阴霾,气氛转换,从另一个角度表现对泰山的神往。文章起笔就激起波澜,感情表露得十分真挚。

  作者对泰山如此深情,怎能不激起我们的向往?跟随作者足迹,冒雨前行吧!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见《孟子·尽心》。东山,山东蒙阴县南之蒙山。小鲁,认为鲁是小的。小天下:认为天下是小的。)

  (二)攀登。

  1、你们看到的雨中泰山是怎样一番景色?过岱宗坊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怎样一幅奇景?请根据第三节进行介绍,要求语言生动,绘声绘色。

  古人游山曾有这样的体会,“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泰山奇峻,险陡诡峭,而雨中泰山,更是灰蒙蒙,雾茫茫,烟裹云绕,不仅越发显得“崔嵬”(cuī wēi)高大,而且蒙上了神秘的色彩。

  过岱宗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七幅黄锦,闪光发亮,吼声震天,从虎山水库的桥孔奔涌而出。一“碰”一“激”一“撒”,把水流的湍急,浪花四溅的奇妙,水花拍石的声响绘声绘色地描了出来。怎会有如此奇景呢?导游者把我们由眼前闪光的黄锦带入神话故事,又由神话故事回到现实,吕洞宾把虬龙从人间度上天去,而共产党又把虬龙从天上带回人间,回到“故居”,撒播幸福给人民。天上人间,想象奇异。

  站在坝桥上,眺望虎山水库两边景色,更是形成鲜明的对比:一边是喑恶叱咤,似千军万马,它是大自然赐给人间的礼物;一边是平静的湖水,欲步不前,它是人定胜天的明证。在古老的泰山上建造现代化的水库,增添了“瑰奇”的景色。作者既用一个个比喻描其美妙,又以神话增添色彩,再次把天上人间交织起来写。

  吕洞宾:古代神话中的八仙之一。相传为唐代吕嵒(yán,同“岩”),字洞宾,号纯阳,曾在终南山修道。

  喑恶叱咤(yīn wū chì zhà):厉声怒喝,此处指水势水声。

  2、尽管黄锦,白纱的美景引人入胜,但“雨大起来了”,不得不拐进王母庙后的七真祠。为什么叫七真祠呢?祠中最传神之作是什么?怎样传神?请简要地介绍。

  七真祠也称吕祖殿,殿内塑像都是明代作品。人物神态迥异,栩栩如生。作者用比较的方法突出两个小童和柳树精对面的老人造型的“逼真”和神态的“亲切”,倍加赞赏。作者被这精妙的艺术品吸引住,简直不想走了。

  3、雕塑的传神虽然使我们享受了艺术美,然而,登绝顶领略无限风光毕竟是主题。于是来到雨地,走上登山的正路。一路行来,从一天门到二天门,沿途见到哪些奇景?请阅读第五节,介绍,分析。介绍时紧扣重要词语展现意境,分析时简明扼要。

  南天门千姿万态。风过云开之时,南天门影影绰绰,耸立山头,仿佛不很远;乌云四合之际,层峦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雾茫茫一片,又好象离得很远。既绘出南天门的变幻景色,又以比喻“灰色大蟒”突出紧十八盘的形态。

  经石峪,泰山天然书法的神奇杰作。峪,山谷。在一亩大小的大石坪上,有古人刻下的《金刚经》,现尚存一千零四十三个字,字大如斗,遒劲刚健。

  柏树林,另是一番景象。浓荫深处,气氛阴森,天色由亮变黑,大汗淋漓的人们一到此处,就会觉得浑身发冷。

  景景有特点,处处可饱览。作者不是平均使用笔墨的,一天门,孔子登临处和天阶等都一笔带过,剪裁疏密有致,推前接后,呼应顾盼,相映成趣。

  五、作业:

  熟读第一至第五节,合上书紧扣重点,用描述的词语回忆黄锦、七真祠、南天门、经石峪、柏树洞等一幅幅图景。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继续学习“攀登”部分,学习“凌绝顶”部分,部分生字难词,引文与典故,进行口头训练。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继续介绍、分析。

  〔续(二)攀登〕

  1、上节课我们跟随作者过岱宗坊、观黄锦美景,欣赏七真祠塑像,遥望南天门,看经石峪,进柏树林,已是上山的一半路程,下一半路程呢?山势陡峭,山路奇险,今天我们要跟随作者奋力登攀,把十八盘踩在脚下,走上天街。

  2、由二天门到攀登泰山主峰的盘道途中,什么景色最吸引你们?朗读有关语句,并用描述性的语言介绍你所了解的不同的飞瀑。

  隔山沟仰望,半空挂着一条两尺来宽的白带子,随风摆动;紧贴桥后,水面有两三丈宽,离地不高的飞瀑,发出龙虎声威。一个“挂”一个“飞”点出瀑布之势,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景。这样写自有特色。(启发学生用这个和诗文中学到过的瀑布描写相比较)指出:这不同于虎山水库的闪光黄锦,不同于香炉峰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也不同于《绿》中的梅雨瀑。

  3、爬盘道了,景更奇,路更险,我们边观赏,边体会。齐读第八节,读后,请有顺序地介绍奇景,谈攀登的自我感受。

  野花野草千姿百态,五彩缤纷,挨挨挤挤,芊芊莽莽(qiān qiān mǎng mǎng草木茂盛),把山石装扮得煞是好看。美景有强大的吸引力,使五十开外的作者也成了小孩,一“掐”一“丢”维妙维肖地刻画出作者的童心。

  野花野草使人陶醉,而松树能给人以启示,给人以力量,使人襟怀坦荡。“吸翠霞而夭矫”,引自郭璞的《江赋》,“抚凌波而凫跃,吸翠霞而夭矫”。夭矫,屈伸的样子。“望穿秋水”,形容盼望的殷切,秋水,比喻清澈明亮的眼波。松树象盘龙柱子,松树望穿秋水,松树象一顶墨绿大伞,松树显出一幅潇洒的模样。比喻,拟人交错使用,松树形态栩栩如生,松树精神跃然纸上。既颂其顽强的生命力、无与伦比的斗争精神(“和狂风乌云争夺天日”),又赞其开朗乐观的性格(“和清风白云游戏”);既写其扎根悬崖绝壁的总的特点,又描绘它们各自的个性。

  从松树身上吸取力量,勇攀十八盘。

  历来人们把登十八盘比作登天,三个十八盘象挂在天上的梯子,不吃一些苦,不流一身汗,是到不了南天门的。怎么攀登?“迈前脚,拖后脚”,“一级又一级”。怎么攀登?象应劭《泰山封禅仪记》说的那样“磨胸舁石扪天”(意思是紧贴着陡峭的山壁抬头摸天)。怎么攀登?“目视而脚不随”(《封禅仪记》里的句子。有的本子也写作“目视而两脚不随”,是说爬这段山路很累,五六步就要停下小歇,也顾不得脚下潮湿,即使“前有燥地”但“目视而脚不随”,力不从心了),抓住铁扶手,揪牢年轻人,走十几步,歇一口气,终于上到南天门。

  是“苦趣”,也是“乐趣”。苦在攀登无比艰辛,“后人见前人履底,前人见后人顶,如画重累人矣”;乐在克服险峻,登上极顶,饱赏蔚为壮观的胜景,饱尝勇攀高峰的乐趣。

  登十八盘的精神,是征服困难,奋不顾身的精神;是坚韧不拔,愚公移山的精神,今天必须大大发扬。胡耀邦同志在谈到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时,曾作了一个形象而又寓意深刻的比喻:“我们还要走一段相当长的艰难的路程。好比登泰山,已经到了‘中天门’,前面还有一段要费很大气力的路——三个‘十八盘’。要爬过这一段路,才能到达‘南天门’。由‘南天门’再往前,就可以比较顺利地向着最高峰‘玉皇顶’挺进了,到了那里就好比我们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任务。”这段气壮山河的铿锵话语,表达了中华民族不畏艰险,为实现灿烂美景而永远进击的奋斗精神。今天攀登泰山十八盘,联系这一段意味深长的话语,岂不是让我们想得更深,想得更远吗?

  作者重点描绘攀登情状,大处落墨,工细点染。既写登山,又写生活道路上的攀登;既写自己的感受,又旁征博引,启人深思,激人共鸣。

  应劭(shào),东汉汝南南顿(今河南省项城县西南)人,献帝时,任泰山太守。著有《汉官仪》、《风俗通义》等书。

  《泰山封禅仪记》:应劭《汉官仪》中录有马第伯《封禅仪记》,记述汉朝皇帝封禅泰山事。此文亦收入清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一书中。

  (三)绝顶。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绝顶又是怎样的风光呢?让我们带着胜利的喜悦,来欣赏仙境般的美景。请同学抓住特征介绍二、三美景。

  1、天街小店。门口、窗口不同的标记——笊(zhào)篱、鹦鹉、棒棰、金牛等。——“趣”。

  2、别成一格的石头。千态万状,目不暇接——“奇”。

  3、云海四茫茫。形态变,忽而在山峰间游来游去,忽而似积雪,忽而如棉絮堆;色彩变,忽而银涛,忽而镀金,忽而如烧成灰烬——“幻”。

  作者描此三景用了大量的比喻,生动形象;用了众多的“有的”来铺写,既写真象,又写虚象,编织成绝顶风光,不仅使人娱目赏心,而且启人遐想。

  “泰山岩岩”:见《诗经·鲁颂·闷宫》,“泰山岩岩,鲁邦所瞻。”

  石碣(jié):圆顶的碑石。

  宋之问:唐代诗人,汾州(今山西汾阳)人。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宋之问集》。《桂阳三日述怀》一诗,除见本集以外,还见《全唐诗》,并可见唐人所辑《搜玉小集》。

  二、提问总结:

  (一)我们起程过岱宗坊,攀十八盘,登天街,动力是什么?必须具备怎样的精神?

  实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愿望。要实现凌云壮志,必须具备不畏艰险、百折不回、奋勇登攀的精神。作者写登泰山的主旨即在于此。

  (二)这次游览为何“格外感到意兴盎然”?

  朗读结尾两段。雨中登山,别是一种格调。冒斜风细雨,躲倾盆大雨,观飞瀑,赏松石,有雨趣而无淋漓之苦,意兴盎然。晴天登山观日出是壮观,雨中观飞泉同样是壮观。锦绣山河美不胜收。

  (三)文中引用了不少诗文,起何作用?

  文中多处引用杜甫、宋之问、应劭等人的诗文,可更为深刻地表现泰山是活的历史博物馆、丰富的文物宝库的特点。旁征博引不仅使泰山特点毕现,而且读者可由此把握中华民族悠久文化传统的脉搏,自豪感油然而生。

  三、作业:

  (一)熟读第八、九节,开展对松、石、云姿态的想象,体会攀十八盘的感受。

  (二)课外阅读姚鼐《登泰山记》,比较晴雨两种天气中登山的异同。《文学报》1981年10月8日的《泰山赋》也可阅读。

  (三)练笔参考题:“登山小议”“云海变幻”“奇山异石”“飞泉瀑布”“石级赞”。


附 板书


附 参考资料:

  1、李健吾关于《雨中登泰山的两封信》。《语文学习》1982年第8期

  2、关于《雨中登泰山》中的“渿”字《中学文科教学》1982年第12期   

 

    
相关资料

  《从<客至>到“诗圣”杜甫的“朋友圈”》教学设计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要点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文本分析
  课外古诗文诵读《静女》《涉江采芙蓉》课文分析
  《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
  整本书阅读赏析《红楼梦》中小人物刘姥姥教案
  《客至》公开课教案6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故都的秋》教案17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8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21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登快阁》教案7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案12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19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案3
  《紫藤萝瀑布》教案25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案3
  《扬州慢》教案8
  《燕歌行》教案6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7
  《客至》教学设计5
  《台阶》表格式教案
  《锦瑟》教案7
  《登快阁》教学设计6
  《邓稼先》教案14
  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教案5
  《自然选择的证明》教案3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三回教案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二回教案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学设计2
  李健吾《雨中登泰山》mp3音频朗读
  《雨中登泰山》读后感
  《雨中登泰山》ppt课件(27页)
  《雨中登泰山》课后练习题
  《雨中登泰山》教学设计4
  《雨中登泰山》ppt课件1
  《雨中登泰山》教案3
  《雨中登泰山》教案1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