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预设 | 
  学生活动预设 | 
  设计意图 | 
| 
导入新课。 | 
简介《吕氏春秋》。 | 
交流查找的有关《吕氏春秋》和预习课文的资料。 | 
激发兴趣,为进入课文作铺垫。 | 
| 
朗读感知“引婴投江”故事 | 
1.  范读。 2. 评价指导学生齐读。  | 
1.  小声跟读。 2. 齐读。  | 
进入文本,粗知大意。 | 
| 
研读课文,思考探究。 | 
1.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2. 作者(编者)对此事是什么态度?  | 
1.  学生结合注释默读。 2. 思考归纳。 3. 讨论、补充概括回答。  | 
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课文内容。 | 
| 
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 
1.提示重点掌握的词语:方、引、遽、任等。 2.挖掘故事寓意,了解“以小见大”的写法。(对象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不变——“悖”) 3.对学生的感想进行评点,揭示故事的现实教育意义。  | 
1.分别找出文中的叙述和议论部分。  2.学生散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发表自己的感想和见解。  | 
让学生走进文本深处,加深对寓意的理解,训练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 
| 
朗读感知“刻舟求剑”故事。 | 
1.组织学生品读“刻舟求剑”,并对学生的朗读作出评价。 2.布置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作者对此事是什么态度?  | 
1.个别、小组、齐读、散读相结合熟悉文本内容。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主要内容及寓意。(地点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不变——“惑”。)  | 
1.通过朗读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了解叙议结合的写法对揭示寓意。  | 
| 
比较阅读两则故事。 | 
1.比较阅读的方法指导:可从选材、裁剪、立意、构思、表达方式、语言风格、写作特点等方面去考虑。 2.通过比较找出两则故事在上述各方面的异同点。  | 
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进行两则故事的比较分析。 | 
通过教师的学法指导,使学生初步接触比较阅读的这一实用的读书方法,了解比较阅读的比较点。 | 
| 
课后作业。 | 
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写一篇读后感。 | 
完成作业。 | 
提高对作品的体验感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