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预设 |
学生活动预设 |
设计意图 |
|
介绍《左传》 提供背景 |
1.“传”是解释经书的著作。《左传》是我国古代的一部编年史,相传为左丘明所作。《春秋》记事太简,《左传》就是为这部经书作解释的“传”。另外还有《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2. “殽之战”发生的背景: 春秋时,秦晋两国为了各自的利益,有时结盟,有时开战。晋献公把女儿嫁给秦穆公,后来秦穆公又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晋献公的儿子——流亡在外的重耳,并支持他回国取得政权,重耳也就是晋文公。 “殽之战”的前二年,秦晋联合,围攻依附楚国的郑国,秦穆公却背着晋国,单独与郑结盟,并留下杞子等人助郑防守,以对付晋国。 |
1.学生回忆学过的《曹刿论战》,回忆“五经”是哪五部经书。 2、学生自由发言,说说春秋的形势和对秦晋两国的认识。 |
1.知识性的东西要掌握。 2.课文内容距离现实比较远,不进行背景介绍将使学生无法理解殽之战中各国的反应,也难以理解人物的语言行为如栾枝所说的“未报秦施”。 |
|
分析情节 解读人物 |
1.细读课文,分段解析,然后宏观概括课文内容。请同学总结文章写了哪些片段。总结叙事特点:和《曹刿论战》类似,文章对战争前的准备、交战双方及内部错综复杂的关系花费笔墨很多,真正的战争过程却比较简略,这也是《左传》描写战争经常采用的方法。 2.秦穆公为何询问蹇叔的意见?他对蹇叔的态度体现出他的什么性格特点? 3.你从王孙满论师中读出了什么? 4.弦高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5.先轸的特点是什么? 6.秦伯悔过体现出什么? 补充:《尚书·秦誓》中秦穆公解释自己为何急着要出征:“我心之忧:日月逾迈,若弗云来。”那是因为自己忧愁时间流逝,霸业未成。又面对全军将士检讨自己未听蹇叔的意见:“惟今之谋人,姑将以为亲。” 7.蹇叔的话在情节的展开中是如何一一得到印证的? |
1.学生课堂阅读概括。主要内容:蹇叔哭师、王孙满论秦师、弦高犒师、郑穆公逐客、殽之战、文嬴释囚、秦伯悔过。 2.秦穆公已经打定主意袭郑,“访诸蹇叔”只是为了寻求支持,而非真正想听不同的意见。这体现出他的刚愎自用。 3.体现了王孙满的聪明敏锐,观察细致,也为秦军的失败做好了铺垫。 4.弦高能够随机应变,十分机智,并且具有爱国精神。 5.先轸与栾枝的论争体现出他的多谋善断,对国君释囚的愤怒体现出他的耿直刚烈。 6.知错能改。 7. “弦高犒师”和“郑穆公逐客”印证了“郑必知之”、“远主备之”。“败秦师于郩”印证了“晋人御师必于郩”。这些体现了蹇叔的高瞻远瞩,料事如神。 |
只有细读文本,才能体会作者写文章的思路、叙述方式、详略处理的方法及人物个性的塑造方法等等,才能体会到文章的妙处。 |
|
分析片段 体会语言 |
1.细读“郑穆公逐客”部分,体会皇武子的话是什么意思。 2.细读阳处父追孟明一段。为何阳处父要释左骖,以晋襄公的名义赠孟明?孟明的话中“三年,将拜君赐”到底是什么意思? |
1.学生讨论如果家里有自己不喜欢的客人,想逐客,会用什么方法。可能是暗示,如看表等等。皇武子是客气地赶杞子等人走。 2.阳处父赠马,是想要骗孟明下船。以晋襄公的名义更正式,按礼节孟明要下船拜谢。孟明看透了这一点,不肯下船,在船上稽首。孟明的话明含感激,暗藏杀机。拜君赐的意思其实是复仇。 |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里面体现出来的外交辞令之美,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读出味道来,激发学习兴趣。 |
|
课后作业 扩展阅读 |
1.熟读课文。 2.阅读《左传》中《城濮之战》(僖公二十八年)、《烛之武退秦师》(僖公三十年)及《晋公子重耳之亡》(僖公二十三年),泛读,了解大意。 |
学生按要求完成作业。 |
前两篇可以帮助进一步了解左传写战争的艺术。后一篇与本文的背景有关,而且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左传》记人的艺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