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 | 课件 | 教案 | 素材 | 作文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 | 教师 | 读物
  
  
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选择与安排》教案1

《选择与安排》教案
教学目标:
一、认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
二、学习引用、列举典型的文史资料来证明观点的论证方法。
三、体会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与生动性。
教学重点:
一、学习引用、列举典型的文史资料来证明观点的论证方法。
二、体会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与生动性。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本文是一篇论述怎样在作文运思中,对材料进行选择与安排的文章。虽是谈写作理论问题,但是读来并不像有的写作理论文章那样深奥难懂。原因有三:其一是全文有一个明晰的思路,上下贯通。这正是实践了本文中的一段话:“有生命的东西第一须有头有尾有中段,第二是头尾和中段各在必然的地位,第三是有一股生气贯注于全体……”。其二是作者广征博引,引用、列举大量典型的文史资料来佐证自己的观点。这不但使自己的立论有了事实依据,基础坚实,而且容易把道理讲得明白,说服力强。其三是善用比喻,将抽象的道理说得具体生动,易于为读者接受,同时也使文章显得活泼,增强了可读性。这三点其实也就是这篇文章写作上的特点。
教学时可以扣住以上三点,将教学分三大块进行,以落实教学要求。首先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将作者论述“选择与安排”问题的要点整理出来,在完成这项工作的同时,学生也就理清了文章的思路,其次要弄清作者引用、列举的文史资料分别证明了什么观点。再次要将文章运用比喻的地方勾画出来,看看比喻中所含的是什么道理,并体会这样说道理的好处。
全文共9段,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
(第一段),论说对材料加以选择与安排,能给材料一个完整有生命的形式。
文章开篇第一句话就摆出了自己的观点:“将它们加以选择与安排,这就等于说,给他们一个完整有生命的形式”。实际上它强调的是“选择与安排”对于写文章的重要性。作者用了一个比喻来说明这一点:“材料只是生糙的钢铁,选择与安排才显出艺术的锤炼刻画”。每个人写作的材料大致相同的,后人所想说的,前人大体都已想过说过,作者用一个倒装句强调,如果选择与安排给了这些老生常谈的东西新的生命的话,那么这些老生常谈的东西也可以是一种新鲜的作品。作者用文学史上不同的大作家写过的守财奴形象证明了这一点。
第二部分
(第二段),论说选择与安排的作用。
第2段引用英国小说家斯沃夫特的“最好的字句在最好的层次”来说明,找最好的字句要靠选择,找最好的层次要靠安排,明确了选择与安排在写作中所起的作用。作者用“用兵”来比喻作文。用兵不在多,而在精,比喻文章选用的每一个意思或字句都必须是精锐。用摆阵势比喻文章的布局,说明要将选出的精锐(材料)按部就班,每一段都摆在最得力的位置,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用。这个比喻很形象地论述了选择与安排的重要作用。
第二课时
第三部分
(第3-8段),写如何进行选择与安排。
第一层次
(第3-4段),论述了写文章“不知选择”的通病产生的原因,及如何选择。
第3 段作者引用斯蒂芬生甩说文学是“剪裁的艺术”,说明选择必有排弃,有割爱的道理,指出“不知选择大半由于思想的懒惰和虚荣心所生的错觉”。作者用大学生论文中存在的不分主次和雷同的通病证明了这一看法。接着,作者用比喻、引用、类比等论证方法来说明如何选择。文章再次用“用兵”作喻,用“用兵致胜的要决在占领要塞,击破主力”来比喻写文章要进行选择,要有轻重之分。后面引用杜甫的“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拿集中力量做好一件事跟写文章进行类比,拿“像浮雕突出于石面”作喻,都说明了如何进行选择的道理。
第4段拿戏剧小说来说明选择的道理。这一段用了不少的事例来进行论述。作者用“劫生辰纲”“哈姆雷特”“严监生”“妙玉”等故事形象说明了如何选择的道理。
第二层次
(第5-8段),论述了好文章应讲究布局,及如何进行布局,也就是谈“安排”的问题。
第5段论述好的文章应有好的布局。本段大量运用引用、比喻。先引兵家的“常山蛇阵”的特点,再引亚里士多德《诗学》里关于戏剧结构的论述,点明两者相通之处,说明“一个艺术品必须为完整的有机体,必须是一件有生命的东西。有生命的东西必须有头有尾有中段,第二是头尾和中段各在必然的地位,第三是有一股生气贯注于全体……”意即好的布局可以使文章获得生命。随后,用兵家的阵形来比喻文章的布局,说明好的文章如同好的阵形,应该讲究布局。
第6-8段写如何进行布局。第6段论述想懂得布局的决窍,就要分析完美的作品,同时习作时多费苦心衡量斟酌。第7-8两段分别论述完美的作品在结构(布局)上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层次清楚。关于这一点,作者用了“幼芽生发出根干枝叶”的比喻,说明文章上文的意思生发下文意思,上文有所生发,下文才有所承接,顺着意思的自然生发,文章才能成为完整的有机体,否则文章就会“不通”。作者列举了章学诚在韩愈《送孟东野序》里挑出来的一个例子佐证了自己的观点。第二个条件是轻重分明。关于这一点,作者用了“‘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有如照像投影的焦点……”作喻,说明主旨为重,其他为轻的观点。然后写了在文章中显出轻重的两种办法,即“在层次上显出”和“在篇幅分量上显出”。
第四部分
(第9段),说明本文只谈了基本原理,而变化运用还要靠各人的巧思妙运。
本文在语言运用上具有准确与生动的特点。
准确性首先表现在作者选用表达概念的词或词组时,非常明确,没有模棱两可的现象。这就保证了论述中判断的恰如其分,推理的合乎逻辑,从而使文章的内容符合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例如,在说了“莎士比亚写过夏洛克以后,许多作家接着写过同样典型的守财奴……,也还是一样入情入理”后,作者分析道:“材料尽管大致相同,每个作家有他的不同的选择与安排,这就是说,有他的独到的艺术手腕,所以仍可以有他的特殊的艺术成就。”由“大致相同”到“不同”构成了转折关系,由此带来了作家“独到的艺术手腕”,因此也就有了“特殊的艺术成就”。这里面使用了明确的概念,作出了准确的判断,推出的结论也顺理成章。其次,语言的准确性还表现在对某些判断加了一些必要的限定。例如,“在兴酣采烈时,我们往往觉得自己所想到的意思样样都好,尤其是费过苦心得来的,要把它一笔勾销,似未免可惜。”这里,“往往”就在事情出现的频率上作出了限定。“尤其”就在诸种情况中特别指向一种。这些限定性词语的运用,使意思表达更加符合客观实际。
语言的生动性主要体现在作者大量引用文史资料和运用比喻等方法上,这使作者的行文形象生动,富于变化。这一点在上面的逐段分析中已有涉及,不再赘述。

相关资料

  《从<客至>到“诗圣”杜甫的“朋友圈”》教学设计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要点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文本分析
  课外古诗文诵读《静女》《涉江采芙蓉》课文分析
  《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
  整本书阅读赏析《红楼梦》中小人物刘姥姥教案
  《客至》公开课教案6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故都的秋》教案17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8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21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登快阁》教案7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案12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19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案3
  《紫藤萝瀑布》教案25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案3
  《扬州慢》教案8
  《燕歌行》教案6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7
  《客至》教学设计5
  《台阶》表格式教案
  《锦瑟》教案7
  《登快阁》教学设计6
  《邓稼先》教案14
  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教案5
  《自然选择的证明》教案3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三回教案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二回教案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学设计2
  《选择与安排》ppt课件2
  《选择与安排》ppt课件1
  《选择与安排》教学设计2

    

电脑版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浙ICP备05019169号